【摘要】互聯(lián)網市場的迅速成熟使得人們在傳統(tǒng)金融交易成本較高時,越來越將目光轉向網絡虛擬貨幣。而隨著虛擬貨幣的迅猛發(fā)展,它勢必會對實體經濟中的貨幣流通產生影響。本文通過分析虛擬貨幣以及研究其對貨幣供給的影響,對于虛擬貨幣的未來發(fā)展規(guī)范進行一定思考。
【關鍵詞】虛擬貨幣 貨幣供給 規(guī)范性思考
身處網絡金融時代,虛擬貨幣受到的關注也與日俱增。雖沒有實物形態(tài),且不由貨幣當局發(fā)行,使用價值有限;但憑借其收付便捷,成本低廉,運作高效等優(yōu)點,成為創(chuàng)新交易媒介。隨著虛擬貨幣不斷沖擊著傳統(tǒng)貨幣,其廣泛流通性不斷加強。本文將從虛擬貨幣的產生和發(fā)展入手,并就專家學者研究和貨幣乘數分析來考察虛擬貨幣對于貨幣供給的影響,最后探究虛擬貨幣未來發(fā)展。
一、虛擬貨幣概論
(一)虛擬貨幣的定義
虛擬貨幣,又稱數字貨幣、電子貨幣。狹義上說,虛擬貨幣形式與有型貨幣存在差異。其通過公司發(fā)行,應用于網絡中充當交易貨幣,擔任價值尺度職能;廣義上說,虛擬貨幣以數字化形式存在,以公共網絡為環(huán)境,計算機通信為手段,在網絡上實現交易流通的新型等價物。
(二)虛擬貨幣的特點
虛擬貨幣一般有四個特點:獨立性、安全性、隱私性、可分割性。
而與傳統(tǒng)貨幣相比,它表現出五個不同特點:
1.貨幣決定機制不同。傳統(tǒng)貨幣是由央行決定發(fā)行的成本和收益;虛擬貨幣的發(fā)行主要是一般金融機構,甚至是非金融機構。
2.價值基礎不同。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雖稱為價值,但實際上是指效用。目前的虛擬貨幣是由不同機構自行開發(fā)設計的帶有個性特征的產品,其使用范圍也受到設備條件、相關協(xié)議等因素的限制。
3.地域受限程度不同。傳統(tǒng)貨幣的使用有嚴格的地域限制,而虛擬貨幣則打破地域限制,只要商家愿意接受,消費者可以很容易地獲得和使用多國不同幣種的虛擬貨幣。
4.防偽機制不同。傳統(tǒng)貨幣的防偽依賴于物理設置,而虛擬貨幣的防偽職能通過電子技術和通訊技術上的加密或認證實現。
5.價值交換機制不同。傳統(tǒng)貨幣與虛擬貨幣處于不同的市場。貨幣市場和商品市場的價值轉化機制體現于費雪方程(QP=MV);傳統(tǒng)貨幣和虛擬貨幣價值轉換機制體現于雅虎法則{1}(MV=BH)。
(三)虛擬貨幣和貨幣供給
貨幣供應量,即一國可供社會總運作的貨幣量,代表著整個社會的購買能力。2017年初,我國的貨幣供應量余額超百萬億大關,達到158.29萬億。在我國,根據流動性的大小將貨幣供應量劃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M0,M1,M2。貨幣供給量主要由兩個因素決定,即基礎貨幣和貨幣乘數。如果用M表示貨幣供給量,B表示基礎貨幣,m表示貨幣乘數,則總的貨幣供給量可用公式表示為:M=m·B。
而虛擬貨幣的出現影響到了央行發(fā)行基礎貨幣的數量,并通過貨幣乘數影響貨幣供應量。下文將著重分析虛擬貨幣對貨幣供給的影響分析。
二、虛擬貨幣對貨幣供應量影響文獻綜述
Presoctt和Weinberg(2000)對19世紀以來的支付機制進行研究,并運用模型分析財富數量以及信息結構對支付方式的影響,他們著重分析支票作為廣泛使用的支付手段所帶來的收益與成本,以及支付工具的特性對儲蓄賬戶的關系以及它們所支持的消費行為產生影響的機制。該分析對虛擬貨幣提供研究背景。
李翀(2003)通過研究虛擬貨幣的形式和流通,認為就貨幣供給應進行理論重述。而后陳桃蘭,陸亞琴(2008)考察發(fā)現,網絡虛擬貨幣的發(fā)展對貨幣供給的外生性、內生性的影響直接演化成中央銀行對實際貨幣的控制能力。在網絡金融中虛擬貨幣的產生,正在使貨幣供給的外生性像完全的內生性方向轉化。網絡虛擬貨幣的發(fā)展,影響實體經濟中的實際貨幣供給余額,并使得貨幣表現出更強的內生性。
隨后黃志云,程皓,程雯(2008)分析,虛擬貨幣能借助于網絡滿足人們交易和投機的貨幣需求。它的產生和出現打破了中央銀行對通貨的壟斷發(fā)行??偟目磥?,虛擬貨幣有減少法定準備金的趨勢。范友鵬(2008)則分購買、流通、延伸和推廣四階段剖析虛擬資本發(fā)展,這認可了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和線上交易的發(fā)展。
賈麗平(2009)通過數理模型分析了虛擬貨幣對于貨幣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的影響,認為央行應該充分發(fā)揮能動性,就虛擬貨幣發(fā)展趨利避害;同時讓虛擬貨幣逐漸進入現實流通領域,中國人民銀行需要變革業(yè)務處理和經營管理模式,構建專門應用于網絡虛擬貨幣的新型交易平臺,建立網絡消費者虛擬資金存款賬戶。
近年,更多的中國研究者開始關注數理分析。張佳琦(2010)通過探究虛擬貨幣對于通貨比率、存款準備金比率和定期、活期存款比率的影響,再結合凱恩斯貨幣需求曲線、弗里德曼的經典模型以及費雪方程,得出虛擬貨幣流通性與貨幣供給正相關,與貨幣需求負相關。張紅星(2011)通過實證分析得出結論:由于虛擬經濟的存在,虛擬貨幣的運用范圍也越來越大,由貨幣供應量到物價水平之間的作用機制更加復雜。胡再勇(2014)表示,就虛擬貨幣對貨幣供給的影響而言,如果將虛擬貨幣確認為非貨幣,則其對貨幣供給的影響是間接的,影響方向和大小取決于虛擬貨幣的類型;如果將虛擬貨幣確認為貨幣,則會直接導致狹義貨幣乘數和廣義貨幣乘數增大。
三、虛擬貨幣對貨幣供給影響分析
就貨幣供給理論模型來驗證之前學者研究的虛擬貨幣對與貨幣供給影響的科學性。
假設虛擬貨幣流動性較大,將其納入貨幣供給量M范疇,來分析央行調節(jié)外生變量貨幣供給量的影響力。已知貨幣供給量的公式M=B*m,基礎貨幣B由流通中的現金C和銀行準備金R組成,狹義貨幣是流通中的現金C加上商業(yè)銀行貨期存款D。同時假設考慮影響因素銀行法定存款準備金Rr和超額準備金Re,設r為法定準備金比率,e為超額準備金比率,c為現金-存款比率。于是,整合公式:
m=■
M=C+D
B=C+R
所以貨幣乘數m可表示為:
■
其中,法定準備金率r由央行自行決定;超額準備金率e由利率i決定,利率越高,保留超額準備金的機會成本越大,e就越低;現金-存款比率c取決于利率i、收入y和財富w,利率越高,持有現金的機會成本越高,c就越低;收入和財富越多,人們越不使用現金,c就越低。因此,貨幣供給量M是利率i、收入y和財富w的函數:M=f(i,y,w)。這就是現行的貨幣供給理論。
變換m的表達式,則得:
從該公式中可以看出,超額準備金比率e和貨幣供給反方向運作,即e下降導致貨幣供給的增加,。另設△c為現金-存款比率c變化量,由于0
假設大量現實貨幣購買的虛擬貨幣進入網絡代替現實貨幣流通,貨幣供應量的構成就會發(fā)生變化,用W表示虛擬貨幣,指用戶購買虛擬貨幣的資金中尚未消費的部分。新的貨幣供給量M*以現行貨幣供給量M加上虛擬貨幣W,則M*=C+D+W,貨幣乘數m*表示為:
比較上面貨幣乘數m的公式,顯然m*>m。
再從公式可得出:一旦虛擬貨幣進入流通,貨幣乘數m就會變大。隨著金融創(chuàng)新,互聯(lián)網+時代的來臨,央行對于貨幣供應量的控制難度將變大。而虛擬貨幣的發(fā)行又不是金融機構,她的變動不太可能和央行的政策意圖保持一致性,這就更削弱了央行通過調控貨幣供應量進行金融控制。
為了更精確計算虛擬貨幣影響下的貨幣供給量,重新修訂m*公式,設發(fā)行虛擬貨幣的機構保留現實貨幣的比率為t,傳統(tǒng)貨幣轉換成虛擬貨幣的比率為s,則M*表達式:
其中,虛擬貨幣、真實貨幣的比率s取決于利率。目前,因持有虛擬貨幣沒有利息,在使用虛擬貨幣帶來的方便程度為一定的條件下,利率越低,持有虛擬貨幣而放棄的現實貨幣的機會成本越小,s值越大。另外,s值取決于收入y和財富w,收入和財富越多,人們越注重方便而不是利息,s值越大。另外,虛擬貨幣使用的廣泛程度也決定著s的值,虛擬貨幣使用范圍越廣,s值越大。因此,貨幣供給量M*是利率i、收入y、財富w、虛擬貨幣廣泛度b的函數:M*=f(i,y,w,b)。
隨著以后人們的收入和財富不斷增加,虛擬貨幣的使用范圍也會趨于擴大,s值趨于增加。這意味著假定其他因素不變,貨幣供給量趨于增加。這種貨幣供給量的增加是一種內生性增加,使貨幣體系不斷創(chuàng)造新的貨幣供給量M*。
四、未來虛擬貨幣的發(fā)展思考
通過分析考察,對于虛擬貨幣,我們應明確:一方面網民有了便捷的在線支付方式與交易渠道,并為網絡公司提供了一種增值服務的盈利模式,虛擬貨幣本身的活力與互聯(lián)網金融創(chuàng)新值得鼓勵;另一方面虛擬貨幣面臨信用、技術、非法交易、貶值以及對金融體系沖擊的風險,需要防范,并根據其風險特征提出有效的治理策略。
(一)建立和完善虛擬貨幣應用的法律環(huán)境
貨幣發(fā)行的主動權目前是在政府手中,應規(guī)定虛擬貨幣的法律地位,限定其使用范圍;從法律上明確發(fā)行虛擬貨幣的主體,具體規(guī)定發(fā)行虛擬貨幣的數量、種類和業(yè)務領域;明確虛擬貨幣交易在法律上的合法性,提出相應的法律辦法解決虛擬貨幣流量可能帶來的清算和結算、交易安全問題以及消費者權益如何保護等問題。
(二)完善虛擬貨幣現有的硬件設施,推進虛擬貨幣的應用
研究開發(fā)虛擬貨幣支付的安全技術保障和管理的方法及設備,提高虛擬貨幣的安全性和使用的便利性;建設一個全國統(tǒng)一管理的數字認證中心,加強保障虛擬貨幣交易的安全可靠;考慮在原有的銀行卡系統(tǒng)基礎上發(fā)展公共的虛擬貨幣支付系統(tǒng)。
(三)改善優(yōu)化金融市場體系機制
區(qū)分好網絡市場機制和現實市場機制,規(guī)定虛擬貨幣和現實世界貨幣之間可以雙向流動。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制定的理論基礎則需要從傳統(tǒng)的基礎貨幣與貨幣傳導理論框架向現代網絡金融運行機制轉變。
(四)強化虛擬貨幣市場監(jiān)管體系
對虛擬貨幣的發(fā)行資格審查、發(fā)行機構信用等級的核定、對虛擬貨幣發(fā)行量和余額等進行監(jiān)控和監(jiān)管,對于虛擬貨幣公開交易行為后的納稅進行規(guī)定。
注釋
{1}雅虎法則:“雅虎法則”的主要基礎是擴展費雪方程:MV=BH(貨幣量與貨幣流速之積等于信息量與信息價格水平之積)??梢钥闯?,這是一個宏觀經濟公式?!把呕⒎▌t”所說的“收入”是指貨幣流量,由MV構成;價格是指H(信息價格水平,或叫信息流速),“雅虎”(泛指網絡公司)只要控制H/MV,也就是B(信息價值量),就可以確定多少貨幣價值流量可以被浮動為信息價值流量。
參考文獻
[1]Prescott Edward S.and Weinberg John A.Incentives,communication and payment instruments[J].Federal Reserve Bank of Richmond,Working Paper,2000.
[2]李翀.虛擬貨幣的發(fā)展與貨幣理論和政策的重構[J].世界經濟,2003.
[3]武慶悅.虛擬貨幣及其對貨幣政策的影響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9.
[4]陳桃蘭,陸亞琴.網絡虛擬貨幣發(fā)展對貨幣供給的影響分析[J].時代金融,2008.
[5]黃志云,程皓,程雯.虛擬貨幣對貨幣供給量和貨幣政策影響的研究[J].價格月刊,2008.
[6]周遠慧.虛擬貨幣現狀研究及監(jiān)管構建[D].西南財經大學,2010.
[7]賈麗平.網絡虛擬貨幣對貨幣供求的影響及效應分析[J].國際金融研究,2009.
[8]張紅星.虛擬經濟對貨幣供給與物價變動間關系影響實證研究[J].商業(yè)經濟研究,2011.
[9]胡再勇.虛擬貨幣對貨幣供求影響的理論研究[J].南方金融,2014.
[10]祁明,肖林.虛擬貨幣:運行機制、交易體系與治理策略[J].中國工業(yè)經濟,2014.
作者簡介:王菲瑤(1994-),女,漢族,江蘇鎮(zhèn)江人,上海大學社會科學學部(籌)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虛擬資本、互聯(lián)網金融、理論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