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鷹 程 亮
(百色學院體育學院,廣西 百色 533000)
引起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的主因是隨著人們年齡的增加,體內的骨營養(yǎng)狀態(tài)、骨骼應力和代謝內分泌環(huán)境出現(xiàn)了變化〔1〕。Zaki〔2〕認為正常普通人的骨營養(yǎng)狀態(tài)和代謝內分泌環(huán)境能基本滿足人體骨骼的代謝需求,事實上骨應力變化扮演更重要角色。而骨應力主要來源于肌力的變化〔3〕,為此,提高肌力是預防骨質疏松的重要策略。因增齡的影響,老年人肌力衰減、骨量流失不可避免〔4〕?,F(xiàn)有研究證實了抗阻訓練能延緩因增齡導致的肌力和骨密度(BMD)下降〔5〕。顯然,抗阻訓練提升肌力、影響骨質結構需要一定的時限,當停止抗阻訓練后,肌力下降會影響骨應力。目前缺乏停止抗阻訓練對老年人BMD影響的報道。本研究在前期的研究基礎上〔1〕,測試老年女性抗阻訓練周期內及停止訓練后腰椎和股骨近端BMD的變化。
1.1對象 2016年7~8月,百色學院周邊大型公園和社區(qū)內,以走訪和電話方式募集了有健身意愿的健康老年女性70例(試驗前招募86例,試驗初中期有16例因個人或家庭原因退出),采用數(shù)字隨機分配方式分成年齡、身高和體重相匹配的實驗組33例,年齡(65.4±4.7)歲,身高(158.3±6.9)cm,體重(57.8±7.3)kg,平均絕經(jīng)時間(13.4±5.4)年;對照組37例,年齡(66.0±5.1)歲,身高(158.6±5.6)cm,體重(57.5±9.0)kg,平均絕經(jīng)時間(13.9±4.7)年。納入標準:①年齡60~70歲;②絕經(jīng);③通過了健康體檢;④無骨質疏松癥狀;⑤既往無特別健身運動的愛好;⑥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近2年服用抗骨質疏松或雌激素藥物;②心腦血管疾??;③明顯的關節(jié)肌肉損傷和運動障礙;④有飲酒、吸煙等不良嗜好;⑤超重或肥胖。參考Chang等〔6〕的研究,每隔4 w對受試者進行電話或面談,了解她們身體狀態(tài)。
1.2抗阻訓練 以增加肌力和肌耐力為目的,對實驗組進行為期16 w的抗阻訓練(時間:2016年8~11月,地點:學院力量訓練房,頻率:3次/w,50 min/次)??棺栌柧毑课粸檐|干和上下肢,在專業(yè)的健身教練指導下,采用芬蘭HUR氣動訓練儀(軀干和下肢單關節(jié)訓練)對受試者進行抗阻訓練,其中軀干、髖、膝和踝關節(jié)分別進行屈、伸(屈和伸各5組,12次/組,組間休息60 s)練習,鍛煉屈、伸肌群力。每次訓練課要求受試者進行約10 min的牽拉和放松活動,抗阻訓練負荷以50%~60% RM為宜,如受試者不能按規(guī)定完成組數(shù)和次數(shù),實驗人員可根據(jù)受試者感受進行調節(jié)以完成訓練量。
1.3BMD測試 使用XR-46型雙能X線BMD測試儀(美國Norland生產),測試訓練0 w、16 w、20 w(停練4 w)和24 w(停練8 w)腰椎L2~4和優(yōu)勢側股骨近端(股骨頸、Ward三角和大轉子)BMD。
1.4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One Way-Anova)及事后多重檢驗。
0 w兩組所有基線數(shù)據(jù)無顯著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訓練16 w:實驗組腰椎L2~4 BMD非常顯著大于對照組(P<0.01),股骨頸和大轉子BMD顯著大于對照組(P<0.05);停練4 w:實驗組腰椎L2~4、股骨頸、Ward三角和大轉子BMD顯著大于對照組(P<0.05);停練8 w:實驗組股骨頸和大轉子BMD顯著大于對照組(P<0.05)。與訓練0 w比較,實驗組訓練16 w腰椎L2~4 BMD非常顯著增大(P<0.01),股骨頸和大轉子BMD顯著增大(P<0.05)。停練4 w腰椎L2~4、股骨頸和大轉子BMD顯著增大(P<0.05)。停練8 w股骨頸BMD顯著增大(P<0.05);對照組無顯著變化但有下降趨勢(P>0.05)。與訓練16 w比較,實驗組停練8 w腰椎L2~4 BMD顯著減小(P<0.05);對照組無顯著變化但有下降趨勢(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不同時間點各部位BMD測試結果
與對照組比較:1)P<0.05,2)P<0.01;與訓練0 w比較:3)P<0.05,4)P<0.01;與訓練16 w比較:5)P<0.05
研究發(fā)現(xiàn),抗阻訓練能提高關節(jié)肌力、促進成骨生長并優(yōu)化骨質結構、增加骨強度和BMD,其機制為:肌肉收縮對骨骼產生壓力負荷和壓電效應,成骨細胞在壓電效應作用下活性增強〔7,8〕??棺栌柧毑课灰韵轮佣?,Braun等〔5〕對青年和老年女性下肢進行24 w、10 RM的抗阻訓練;Mullins等〔9〕對青年女性下肢進行16 w、10 RM的抗阻訓練,發(fā)現(xiàn)下肢BMD出現(xiàn)不同程度變化,而腰椎無顯著變化。黃山鷹等〔1〕對青年和老年女性上、下肢和軀干進行啞鈴負重抗阻訓練,發(fā)現(xiàn)腰椎L2~4、Ward三角和股骨頸BMD顯著升高;王康康〔10〕對老年女性上、下肢和軀干實施彈力帶抗阻訓練18 w,顯示腰椎L2~4和股骨頸BMD顯著升高。本研究發(fā)現(xiàn)16 w軀干和下肢抗阻訓練,受試者的腰椎L2~4、股骨頸和大轉子BMD顯著增加。造成上述結果分歧的原因推測可能與選擇抗阻訓練方式、強度及負荷不同有關。黃山鷹等〔1〕也認為抗阻訓練應該鍛煉到老年人全身主要的大關節(jié)和肌群,選擇小負荷、多重復次數(shù)為宜,避免進行單關節(jié)的訓練。
巴洪冰等〔4〕認為停練(無負重的全身振動訓練)8 w后大轉子BMD仍顯著大于對照組,而腰椎和股骨近端其他部位無顯著差異。相比巴洪冰等〔4〕的實驗方案,本研究結果不同的原因可能與抗阻訓練選擇方式不同有關,采用氣動阻力專門針對軀干和下肢不同關節(jié)屈、伸肌群的鍛煉,相比無負重全身振動訓練的強度更大,對骨應力刺激效果更佳,因此停練后BMD衰減更慢。
有趣的是,在停練4 w后實驗組腰椎和股骨近端BMD無明顯下降跡象,而停練8 w后腰椎BMD下降幅度大于股骨近端。推測可能與日常生活中老年人進行大量的負重行走或上下樓梯等運動有關。相比軀干,下肢的抗阻訓練更加頻繁,能在短期內延緩肌力的流失速度。而軀干部位在日?;顒又腥鄙賹iT的抗阻訓練,因此肌力流失速度更快。Tan等〔11〕對青年女性受試者進行軀干和上肢抗阻訓練,并分析與BMD的關系,認為加強軀干肌力更易提高BMD。本研究從停止抗阻訓練角度證實了Tan等〔11〕的研究。另外,Ward三角BMD雖有變化,但只在停練4 w顯著大于對照組,分析可能受增齡影響導致Ward三角BMD在抗阻訓練周期內無顯著差異。但本研究存在局限性,未能擴大樣本、延長抗阻訓練時間、細化停練時間及從關節(jié)肌力大小變化方面探討B(tài)MD改變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