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晉江市安海鎮(zhèn)西隅小學 黃群英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yīng)時時關(guān)注每一個學生,注意從他們的反饋中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并予以補救。學生的想法有深刻的、膚淺的;有合乎邏輯的,有違背常理的。教師不應(yīng)計較學生的想法是否合理,是否有創(chuàng)意,因為那畢竟是一個學生的真實想法。這時教師應(yīng)肯定他們把自己的真實想法說出,然后同他們一塊分析,促使學生愿想愿講,教師才能把握學生思想的脈搏,也才有可能揚正抑誤。對于學生出的錯,恰當?shù)奶幚聿粌H能使學生認識錯誤,弄清道理,還能起到反思和警示的作用,使學生找到錯因,吸取教訓,不再被同一塊石頭絆倒。課堂學習中學生是基于自己的知識經(jīng)驗所做出的猜想、發(fā)現(xiàn),必然帶有自身特點,融入了自己的價值情感。教師要善于從兒童的認知起點出發(fā),去理解他們,從而接納、尊重他們的想法、做法,并分析他們思維的線索,努力創(chuàng)造一個心理安全的學習環(huán)境,而不是用既定的想法、做法,用固定的標準生硬地套住每個學生的思路,迫使學生的思維“入格”。
每個學生心中都會有自己的想法,由于年齡、知識、性格等方面的因素,其想法各不相同,有的廣泛,有的狹隘;有的靈活,有的古板;有的正確,有的片面……教師往往對廣泛、靈活、正確的給予肯定,并大加贊賞,而對狹隘、古板、片面的加以否定,甚至譏笑。這樣做極易使師生間形成交流障礙,甚至產(chǎn)生對立情緒。如果真正懂得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的道理,我們大可不必為學生出錯“大動肝火”,允許學生在學習中犯錯,給學生自己糾正錯誤的機會,哪怕學生的想法顯得那么稚嫩,回答的只是只言片語,答案超出了老師已圈定好的范圍,我們都要給予適當?shù)谋頁P、鼓勵、肯定。
教學時老師要有意搜集或編制一些學生易犯而又意識不到的錯誤方法和結(jié)論,使學生的思維產(chǎn)生錯與對之間的交叉沖突和懸念,進而引導學生找出致誤原因,克服思維定式。當學生出錯時,老師不要急于下結(jié)論,而是幫他們分析問題,弄懂問題的實質(zhì)。在這里可以用“課堂教學七允許”來處理:
1.答錯了允許重答。
2.答得不完整允許補充。
3.不明白的問題允許隨時發(fā)問。
4.沒想好的問題允許再想。
5.不同的意見允許爭論。
6.老師錯了允許提意見。
7.爭論到白熱化時允許學生自由搶接話茬發(fā)表意見而不必舉手。
教師在面對學生的錯誤時,有時也要學會欣賞,把他們出現(xiàn)錯誤的事件、時機作為培養(yǎng)良好品格的契機和素材,借機巧妙地利用他們學習中出現(xiàn)的失誤,訓練、激勵、強化他們的能力。例如:“一個食品加工點要包裝48箱面包,4小時包裝了24箱,照這樣計算,包裝完剩下的面包還要多少小時?”學生一般列式為:24÷4=6(箱),48-24=24(箱),24÷6=4(小時)??捎幸晃换A(chǔ)不太好的學生出現(xiàn)了錯誤,只寫了一步:48÷24=2 。這時,坐在下面的學生沉不住氣了,紛紛舉手要求發(fā)言,幾個膽大的孩子甚至小聲笑起來:“怎么連這么簡單的題都不會做!” 而那位發(fā)生錯誤的學生站在黑板前手足無措,臉漲得通紅。見此狀況,可以替他解圍道:“大家都覺得他做錯了,其實他沒有做錯,只是還沒有做完呢!”這么一說,學生們都愣住了,開始靜下來……稍過片刻后,一個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我明白了,他是算總數(shù)是已包裝數(shù)的2倍,然后用4×2=8(小時),8-4=4(小時)。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紛紛發(fā)言,有的說用24÷4=6(箱),48÷6=8(小時),8-4=4(小時),還有的說:“不用算我就知道還要4小時,因為剩下的面包與裝好的面包同樣多。”就這樣將錯就錯,因“錯”利導,通過巧妙點撥,生成出了多種解法,也讓做錯題目的同學體面地回到了座位上,他的自尊心得到有效的保護,雖然他只是碰巧對了一步。
教學有三個層次:一是告訴;二是啟發(fā);三是喚醒。課的始終都不是給予,而是喚醒;與之相適應(yīng)的是學生不是被動接受,而是感悟生成,像奔騰在學生體內(nèi)的血液般自然。學生在“差錯”中學會,體會到的不僅是征服的成就感和成長的欣喜,更有學海無涯、學無止境的深刻體驗。
總之,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差錯”,善待學生的“差錯”,善于發(fā)現(xiàn)“差錯”背后隱藏的教育價值,讓課堂精彩生成,使課堂成為智慧飛揚的一方天地,這樣我們的課堂會因為有了學生的錯誤而顯得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