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 琴
(安徽省青陽縣林業(yè)局蓉城林業(yè)站,安徽 青陽 242800)
香榧是我國的珍稀特產干果,是榧樹中的優(yōu)良變異類型經人工選育后嫁接繁殖栽培的優(yōu)良品種,也是目前榧樹中唯一進行人工規(guī)模栽培的品種。
香榧造林要選在海拔200~600 m的范圍中,其坡度要在25°之下,在通風良好的半陽坡以及陽坡位置。適宜的土壤類型為黃紅土壤,質地為沙壤土。在造林地的選擇過程中其土壤的有機質含量要大于等于4.0%,而土壤的厚度則要大于60 cm,土壤的酸堿度要在5.0~7.0的范圍之內。在選擇造林地的過程中,要保障 土層深厚、疏松,在涼爽多霧、無環(huán)境污染的環(huán)境中進行造林,而因為在風口生長的香榧,枝條易折損,種實也易被吹落。冷風甚至可以直接影響幼果內胚珠的發(fā)育,即使枝條不受折損,也不可能獲得高產,對此要避開風口、水線等地理環(huán)境。
選擇優(yōu)良品種栽植,目前浙江省和安徽省主栽的優(yōu)良品種有:東榧3號、細榧、珍珠榧、象牙榧、大長榧、東榧1號、東榧2號、大葉種細榧、朱巖榧、龍鳳細榧、丁山榧。
香榧造林嫁接的苗木要選擇培育兩年以上的砧木,通過優(yōu)良品種進行穗條嫁接處理,然后在苗圃地中在培育兩年以上的苗木,在選擇過程中要保障其符合標準要求。壯苗的標準應當以根系是否發(fā)達為第一指標,莖粗和分枝情況為次要指標,而絕不要采用傳統的以苗高為第一指標的評判方法。
根系要發(fā)達,有粗壯的側根和細根群,而不能種只有“蘿卜狀根”的苗木,更不能栽帶病苗木。
主要可以通過純林種植模式 、與其他作物的套種或間種模式、四旁種植模式、規(guī)?;_發(fā)等方式,其中規(guī)?;拈_發(fā)不等于連片純林開發(fā),如果香榧造林基地過于集中連片,就會導致生物多樣性失衡造成較為嚴重的病蟲害問題?,F階段,提倡應用套種、間種模式以及四旁種植模式,而在連片純林栽植的過程中,要避開土層過于淺薄,土質過于板結以及存在積水的地段或地點。
對于坡地小于15°的種植地,要對其進行全墾整地處理;而對于坡度在15°~25°之間的,則要基于等高線挖水平帶,在進行挖掘過程中其水平帶的寬度距離為1~2 m范圍中,帶距離則為5 cm左右,可以應用塊狀以及魚鱗坑進行整地處理。
在香榧造林過程中,要在在有利于水土保持以及香榧生長豐產的角度開展,要始終堅持“山頂戴帽,山腳穿靴,山腰扎帶”的原則。
其主要整地方式由坡度決定。在坡度小于10°的地面,可以實施全面整地,并清除造林地內的一切雜灌。而在坡度介于10°~20°之間的坡面,一般要以水平條整地為主。在坡度介于20°~25°之間的坡面,一般要以塊狀整地,即魚鱗坑整地方式為主。如果坡度大于25°,特別是坡度大于30°的坡地,最好維持原有植被,不再開發(fā)。連片純林栽植,一定要避開土層過于淺薄,土質過于板結以及存在積水的地段或地點,這些地塊在劈山時就要完整保留原有的植被,為香榧基地創(chuàng)造較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挖穴主要就是在9~10月份之間進行,在進行挖穴作業(yè)中,保障規(guī)格為80 cm×80 cm×60 cm左右,其每個穴坑中要施加餅肥10~20 kg左右,將其與表土進行混合然后填入處理。
栽植時間多數為12月份或者第二年的3月份,其株行距宜用4 m×4 m或5 m×4 m,造林密度為400~625株/hm2。要選擇優(yōu)質的種苗,裸根苗要保障其種苗根系良好,通過帶土移栽的方式進行處理,保障成活率。栽植栽植宜“淺栽高培土”,嫁接口不能埋土里。栽植前先將宕穴用表土填平,如果是裸根苗栽植,將苗木放在填平的穴面上培土栽植;選擇容器苗栽植,將容器放入填平宕穴1/3深度,然后培土。培土范圍約1 m2,并鋪上黑塑料布防草,塑料布上面一定要蓋5~8 cm的土壓實,秋季塑料布要揭開。
在定值3年之內,要保障香榧保護帶中的植被在春季以及秋季涼后進行人工除草處理,將其覆蓋在林地之中,禁用化學除草劑。
每年要施肥2次。春季萌芽之前要施加農家肥,而在秋后則要施加充分腐熟的農家肥,要保障先淡后濃,前輕后重的施肥方式。也可以綜合具體狀況,在兩次的施肥期間每株施加0.5 kg左右的復合肥。施肥方法:在距香榧苗基部50 cm之外開環(huán)狀溝施肥或在苗木上方開半圓形溝施肥,覆土。
在香榧植株之間可以套種一些豆科植物、藥材等農作物,做到耕撫結合。也可以通過種植一些綠肥改良土壤,要因地制宜,合理開展。
遮陰可以有效的避免日照導致的水分流失問題,避免苗木缺水導致的死亡的問題。在高溫干旱地區(qū)要綜合具體情況進行遮陰處理。
在幼苗造林1~3年左右要進行遮陰,通過木棍等進行支撐,在覆蓋遮陽網,要避免遮陽網包圍苗木。綜合香榧的生長特性以及具體的氣候狀況進行遮陰處理,在一般狀況之下遮陰的時間在6~8月份左右,在9月份就可以去除遮陰網,適當光照可以提升香榧的生長質量與效果。
同時,要及時去除萌蘗和腳枝。嫁接苗基部的實生砧木處會大量萌發(fā)枝條,要及時去除,方法是用刀片沿基部削除,不能用手或剪刀去除。植株基部嫁接苗部位的枝葉過于密集時,也要及時清除腳枝,以減少病蟲害,并防止過早結實。
而新造香榧林,要及時除草,防治香榧苗淹沒在雜草中,影響造林成活率和幼樹生長。
如果在香榧成林投產后,香榧樹體高大了,雜草成為林下植被,不存在與香榧爭光、爭露水,此時可適當保留林下雜草。盡量采取人工除草或機械除草,少用或不用化學除草劑,利于雜草自我繁殖,防止土壤變得緊實,不利于香榧根系生長。
一般在10月份以及第二年樹液流動之前進行整形修剪,要清除一些叢生枝,保留萌發(fā)枝、中央枝,進而保障香榧成林之后樹形美觀,提升產量,也可以有效的控制蒸騰作用,避免幼苗養(yǎng)分的過度流失。作為果樹栽培,通常要求樹冠低矮,以便采收和管理,并可減少風害。因此,香榧樹形一般采用多桿圓頭形或單桿自然圓頭形,樹冠高度控制在4~5 m以內。
香榧枝葉具有自然消長規(guī)律,會自然脫落,除疏、剪部分過密枝、枯枝和病蟲枝外,可任其自由生長,不必精密修剪。
香榧在造林過程中面臨的主要病蟲害就是螨類、金龜子類以及根腐病等。綜合具體的病蟲害通過科學的方式進行防治處理,進而保障植株健康成長。在一般狀況主要就是將營林技術作為基礎方式,在輔助應用生物、藥物防治的方式。在冬季則要清除病蟲枝,對其進行深翻、燈光誘殺等方式進行病蟲害的控制。
香榧是我國的原產數種,屬于稀有的經濟樹種,在長期發(fā)展中們因為香榧繁殖困難,導致成活率較低,幼苗生長相對較慢,投入的較大,直接的制約了香榧的發(fā)展。加強對香榧造林技術的分析,了解其技術要點,對于提升香榧造林的規(guī)?;l(fā)展有著積極的價值與意義,可以提升香榧造林的經濟效益,對于農業(yè)產業(yè)化經營,帶動農村經濟發(fā)展,增加農民收入有著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