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震旦職業(yè)學院,上海 201908)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論,是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研究重要方向之一。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論的研究是對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的內部矛盾及其課程變化發(fā)展的客觀認識,從整體上來講十分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體系整體發(fā)展與完善,同時也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實踐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jù)。從近幾年來看,對思想政治接受理論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對其內涵界定、特征闡述、內部分類、發(fā)展機制與規(guī)律、整體過程和最終效果上。本文試圖從接受效果這一點入手,全面梳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并進行綜合評析,從而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接受效果更進一步發(fā)展。
“接受”一詞其原義是指心理上對事物包容,可以理解為對事物、觀念的承受、采納。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接受成為西方學術界研究的熱點,經過幾十年的發(fā)展,其開始受到我國學者的關注。
從接受論和認識論角度出發(fā),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具有階級性、實踐性和綜合性等特點,它圍繞人的思想觀念、政治看法、道德素養(yǎng)和心理素質對大學生進行綜合教育,從而幫助人們完善人的全面發(fā)展。最早的思想政治理論接受的概念最早是由邱柏生提出的,他認為,“接受主體是指受教育者,在外界環(huán)境影響下,在當前教育控制下,選擇思想政治信息互相傳遞一種能動活動”。尤其是它強調“人的思想政治品德是社會影響、教育控制和個人主觀能動性三者互相作用”。在總前人基礎上,學者王勤提出受教育者處于自身內在需要,在接受外部環(huán)境教育影響下,對教育所傳遞的思想文化相應的信息進行反應和選擇,合理與整化。這一定義把接受活動看作是接受主體和環(huán)境、教育、思想政治信息的相互作用,把內化與外化統(tǒng)一在一起??偟膩碚f,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接受主要是指由高校教師進行傳播,大學生進行接受的思想政治教學活動,其組織形式是多樣的,包括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班級活動、社團活動等。在這些課程和活動中,作為接受主體的大學生對傳導者所傳遞的思想文化客體信息進行理解、反映、選擇獲取、內化、外化踐行等一系列心理活動和實踐行動[1]。
1.接受效果時效性難以把握。因為思想教育對大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和深遠持久的,大多數(shù)情況下無法在短時間內得到準確的答案。教學接受活動一旦實現(xiàn),尤其是外化教學實踐活動因為每個人家庭環(huán)境的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別,從而具有周期不固定性。這種情況也加大了學生接受效果測評度的難度。
2.思想對人影響較全面,同時教學活動復雜性和差異性也導致接受效果反饋加劇。當前高校對思想政治教學理論接受效果大多是通過考試來觀察學生掌握了多少理論知識。這是一種十分容易操作方式,但思想政治理論課知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對學生的接受效果進行綜合測評。
教育者要了解教育者的接受期待,才能讓教學活動得以實現(xiàn)。通過對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接受效果進行實際調查,尤其是對接受主體進行大量的實證調查,在對大量調查進行總結和分析的基礎上,準確把握當代大學生的認知結構、接受信息的習慣、接受心理等深層次的問題,為進一步探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接受效果的策略提供現(xiàn)實依據(jù)。
1.教學主體。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育主體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實踐者,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接受過程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學過程中教育主體承擔著教學設計、引導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全部實施責任。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接受過程中,大學生不是被動接受對象。教學者在進行思想政治教學,傳播思想政治教學信息時,通常會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對思想政治教學內容進行合理講解。同時教學主體自身素質的高低決定了教學主體是否能夠充分了解大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是否能夠借助合理手段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這些都直接關系到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的最終接受效果。
2.接受主體。大學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學的接受主體,大學生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接受程度是影響自身接受效果最直觀的因素,對思想政治課程的接受證明最為直觀地表現(xiàn)出其對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內容的理解、認可、內化并且付諸外化實踐行動。在思想政治觀念深刻變革時代,大學生的自我意識不斷增強,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學只能不受其他影響,更加向接受主體的自我認知、自主認知靠近。
3.實踐中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實踐中介包含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育載體。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學內容不僅要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學的目標,同時也要符合受教育者的思想實際,只有充分具有說服力和吸引力的教學內容才能被大學生所接受。其次,豐富多元的教學方法的使用能夠充分調動大學生的接受熱情,讓大學生主動接受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學習,進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接受效果。最后,教育載體是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實現(xiàn)重要手段,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各個環(huán)節(jié)的連接點,同時靈活運用教育載體讓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走向靈活化,讓學生寓教于樂。
4.教育環(huán)境。思想政治教學活動需要在一定環(huán)境中進行,必然受到外界環(huán)境因素影響。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能夠幫助思想教學理論課程各種良性互動,有利于提升學生接受效果,反之則差強人意。不同環(huán)境對思想政治教學產生不同程度影響,在廣大宏觀社會環(huán)境里,經濟環(huán)境、政治環(huán)境、文化環(huán)境都會對高校思想政治教學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2]。
從調查的資料來看,影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學接受效果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經調查,我們總結出以下幾個原因:
1.受教育者自身需求被忽視。當代大學生普遍對思想政治課程教學不感興趣,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據(jù)調查顯示,4%的大學生表示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很抗拒,對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壓根沒有興趣的學生占了20%。筆者認為最根本問題在于教學者沒有把當前思想政治教學與大學生實際需求相結合。傳統(tǒng)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學需要與大學生自身人生追求相結合,并充分調動其積極性。學生不僅需要接受教育,還需要提升自我思想境界。當代大學生的需要要與黨和國家的期望一致。只有滿足他們的需要,才能改變其在課堂上被動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狀態(tài)[3]。
2.受教育者與教學者二者之間“期待視野”不一致?!捌诖曇啊笔侵搁喿x一部作品時,作者的文學閱讀經驗構成特點思維和導向。教學者從接受美學的角度來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學對其有一定的啟發(fā)意義。受教育者(大學生)在接受教育之前已經形成一定的“期待視野”,教學者要充分考慮受教者的這種“期待視野”,讓教學者與受教育者達到一定程度的融合。受教育者會接收到來自傳統(tǒng)教育、家庭、社會、網絡等各種信息,這些信息會對其產生一定的影響。教學者對受教育者進行思想政治教學時,受教育者要對思想政治教學材料與原有理論進行鑒別,看當前教學材料與原有理論材料是否相宜。當受教育者對原有理論、信息材料出現(xiàn)消極或者片面歪曲,對現(xiàn)有思想政治教學材料的接受效果會產生一定影響。
3.受教育者接受度被忽視。接受度是指個人的接受程度和水平的多少,它說明學生接受程度是不一樣的。例如學生對知識和原理的接受可以顯示為了解、掌握。學生在學習方法的接受方面,可以分為了解基本方法、運用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三個層次。學生在信念接受方面,可以分為認同說、相信說和堅定說。既然接受效果呈現(xiàn)多種效果,可以根據(jù)受教育者接受程度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
大學生的需要、情感、意志和自身認知結構是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最為重要的內在因素。要以大學生為本,尊重他們自身的內在需要,引導大學生的情感需要,重視大學生內在品性培養(yǎng),把握好大學生自身認知結構的內在變化規(guī)律,最終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學接受效果。
1.尊重大學生內在情感需要。首先要尊重大學生自身主體性,滿足其自身現(xiàn)實發(fā)展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受到傳統(tǒng)教學模式影響,無法發(fā)揮大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性,從而影響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學活動的積極性。當代大學生是在互聯(lián)網背景下成長的一代,具有十分鮮明的自我意識。他們從內心上渴望得到教學者的重視,渴望與教學者進行心靈上、情感上的溝通。因此我們需要通過網絡、QQ、微博等新媒體技術,增加教學途徑與教學方法,突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窠臼,讓學生在靈活多樣的、接地氣的思想政治教學活動中感受到思想政治課不一樣的魅力。
2.探索大學生的內在認知結構發(fā)展規(guī)律。不同的大學生接受同一教學內容的效果是不一樣的,正確的思想有助于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學,不合理的思想觀念會妨礙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學。因此教師要學習并掌握大學生的內在認知結構發(fā)展規(guī)律,這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的接受效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首先要掌握大學生自身知識結構。教學者在了解大學生知識結構的基礎上,把大學生的知識結構變?yōu)樽陨韮仍谫Y源并加以運用,讓教學者傳遞的教學信息在大學生自身的知識結構范圍內發(fā)生作用,讓大學生對自身知識結構與教學內容加以融合。
其次要培養(yǎng)大學生合理思維方式。人的思考和認識問題方法就是思維方式,它能幫助大學生在面對現(xiàn)實時少走彎路,減少犯錯誤的概率,提升自我對世界的認知和加強對外界世界的改造能力。沒有科學合理的思維方式,大學生就不能夠正確地認識、分析、理解教學內容。一方面教學者要幫助大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理論辯證思維,提升大學生對問題的思辨能力,另一方面要幫助大學生改變錯誤的思維方式。由于當前大學生都是95后,他們自身性格鮮明,主動性強。因此他們對待事物具有強烈的主觀色彩,情緒化嚴重,從而影響思想政治教學的最終效果。教學者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經歷,體悟錯誤思維方式帶來的后果,讓學生自覺主動地改變錯誤思維方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維。
3.培養(yǎng)受教育者內在鑒別能力與鍛煉其意志。受教育者的內化是將宏觀社會環(huán)境的政治原則、思想規(guī)范、道德標準納入當前思想政治教學課堂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應該明確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與受教育者專業(yè)課程之間關系。要讓受教育者分清各個學科與思想政治理論課之間關系,加以區(qū)分后讓學生形成一種內在價值信仰,增強其接受該課程的內化能力。
意志是人自身意志能力的集中表現(xiàn),這是人類特有的心理現(xiàn)象。人的意志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不斷克服困難后形成的。首先,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高尚的理想。堅強的毅力來源于對偉大目標的確定,只有樹立辯證唯物的科學世界觀和實現(xiàn)共產主義偉大理想,才會形成持久的意志行動。其次要培養(yǎng)受教育者內在充盈的情感和高尚道德情操。只有健康、積極的情感才能帶給大學生一定的意志力。
1.教育者必須具備較高的教師職業(yè)素養(yǎng)。首先,教育者的任務就是傳道授業(yè)解惑.教育者應當及時糾正受教育者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錯誤認識,傳遞給他們正確的學習方法,引導他們充分運用課程塑造自己、武裝自己。其次,教師自身業(yè)務能力與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效果存在密切聯(lián)系。一個熱愛自身職業(yè)的教師能夠用自身最大的熱情去感染學生,而學生也會被這樣的熱情所感染,從而達到雙贏局面。教師要提升自身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首先,各高校要定期舉辦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進行相應的職業(yè)道德培訓;其次,要明確相應教師職業(yè)考核的制度與程序,優(yōu)中選優(yōu)[4]。
2.提升教學者業(yè)務能力與責任感、使命感。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與其他課程相比,在某種程度上顯得單調乏味,因此需要教育者反思,并提升自己業(yè)務能力。第一,教學者本身要準確把握自身專業(yè)知識水平,去舊迎新。第二,教學者還需要完善相應的教學方式,采取一些靈活有趣的教學模式,寓教于樂。
另外,經過一系列調查可知,當今思想政治教育從業(yè)教師只有不到四成反映熱愛自身職業(yè)。如果一個教育者不愛自己行業(yè),那么教授出來的學生也優(yōu)秀不到哪里去。因此必須培養(yǎng)從業(yè)人員的使命感與責任感。首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該增強自身責任感與認知能力,要時刻提醒自己,不斷完善自身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快樂中獲得知識。第二,高校教師應當設立課程講評制度。對具有責任感與使命感的教師給予一定獎勵,這才能提升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接受效果。
1.深化課堂教學方法改革。隨著高等教育改革逐漸深化,不斷優(yōu)化教學方式,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的命題再一次擺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者面前。但在教學實踐中,“滿堂灌”等陳舊的教學方式常常被人詬病。我們應以傳統(tǒng)教學方式為突破口,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如果課堂教學方式沒有實質性改變,課堂教學質量就無法提升,人才培養(yǎng)質量就會出現(xiàn)斷層。只有充分考慮教學活動、教學對象的特性,才能改進教學方式,確定課程目標。
2.優(yōu)化社會資源,改進社會實踐活動和拓展教學資源。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改進思想政治教學的有效途徑之一。大學生把學到的思想政治內容放到實踐之中,能強化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學內容的理解和體驗。社會實踐活動需要遵循大學生成長和學習的人生發(fā)展規(guī)律,積極探尋和建立社會實踐與專業(yè)學習、服務社會,創(chuàng)新就業(yè)等相結合的多種社交實踐方式,能豐富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教學形式。
總之,想讓學生充分掌握思想政治理論,必須采取實踐與理論相結合方式。尤其是當下,以網絡資源為主的教學形式,拓展了思想政治課程理論新局面。教師還可以選用遠程教學等方式,播放一些與之相關的網絡紀錄片,提升受教育者對課程的接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