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麗 莊佳燁 孫小茗
中國古典著名《西游記》是在江戶時代開始在日本流傳。最早傳入的版本是康熙三十五年的《西游真詮》,在傳入日本之后廣受日本人民的歡迎,首先被刻成“和刻本”,之后在此基礎上配上浮世繪的插畫,制作成“繪本和刻本”。1758年,日本著名作家西田維則將《西游記》本土化翻譯成日文版本。之后為了符合不同階層人們的需求又陸續(xù)出現(xiàn)了例如《繪本西游記》等不同版本的《西游記》。
受到《西游記》的影響,當時的日本文人開始模仿《西游記》,結合日本本土文化重新書寫出一些衍生作品。著名作家中島敦受到《西游記》的影響,利用沙悟凈這一角色創(chuàng)作“我的西游記”,其中包括《悟凈嘆異》和《悟凈出世》。
中島敦(1909-1942)出身漢學世家,祖輩父輩深受中國儒家思想的影響,家族中一共出了四位造詣頗深的漢學家,祖父、伯父都是繼承江戶儒學傳統(tǒng)的名宿,家學淵源,讓他從小便打下深厚的漢學基礎。中島敦的祖父中島慶太郎號撫山,是江戶時代著名漢學家龜田鵬齋門下的學者,并曾寫過龜田鵬齋的傳紀,也開設過漢學私塾《幸魂教舍》。中島敦的父親中島田人是舊制中學的漢文教師,也都是知識淵博的漢學家。中島敦的伯父中島端,號斗南,繼承了祖父的漢學私塾,跟中國清代大儒羅振玉交往甚密。他對中島敦的影響是深刻而又多方面的,也成為日后中島敦的小說《斗南先生》的原型。中島敦從小就受著儒教思想及漢詩文的熏陶,加之天資過人,勤勉好學,因此中島敦造就了很高的漢學修養(yǎng),對漢籍古典可謂是了如指掌這種家庭環(huán)境培養(yǎng)了他日后與其他日本作家不同的特殊的性格。除此之外,中島敦還十分熟悉歐美的古典主義文學及現(xiàn)代主義文學,同時也博覽和書,具有深厚獨到的日語表現(xiàn)能力。具備和漢洋三才的中島敦為創(chuàng)作道路鋪下了堅固的基石,特別是漢學古典,更是成為他挖掘題材,借古話今的巨大寶庫。
明治維新以來,“罷黜儒家,獨尊洋學”的時代變遷,加上中日甲午戰(zhàn)爭后對于“支那”的輕視,使得漢學地位尷尬,漢學家甚至注定成為被時代淘汰的滑稽人物。這種無形的陰影常時困擾著中島敦。
他最有名的短篇之一《斗南先生》,寫的就是他那位漢學家伯父中島端的晚年故事。中島敦對他的一切充滿懷疑甚至嫌惡,且擔心自己也會像他一樣:“一生毫無成就,懷才不遇,憤世罵人以至于死”。他生活的時代正值日本不斷向亞洲各國施展侵略與殖民統(tǒng)治的時期。他并沒有像其他作家一樣迎合戰(zhàn)爭,寫關于戰(zhàn)爭文學的作品,而是以人類的不安以及前途命運為主題進行帶有鮮明個人風格的創(chuàng)作。中島敦的作品風格常常帶有“懷疑”、“不安”等色彩陰暗的主題,基于當時黑暗的戰(zhàn)爭背景時代,中島敦的作品明顯體現(xiàn)出對于自我救贖道路的追求以及存在意義的探討。
命運坎坷的中島敦一輩子也被生離死別的陰影所籠罩,親人不斷離去。再加上從小身體不好,有著哮喘宿疾,幾度發(fā)病瀕危。內(nèi)憂加外患,使得他顯得十分敏感、內(nèi)向而孤僻,終日落落寡歡,時常冥想著“生命存在”的問題。
中島敦取材于中國古代典籍和文學作品為素材而創(chuàng)作的作品有《山月記》、《我的西游記》、《盈虛》、《牛人》、《名人傳》、《弟子》、《李陵》等。其中,《我的西游記》包含《悟凈出世》和《悟凈嘆異》。《悟凈出世》主要內(nèi)容是因為悟凈自我意識過強、有知識,在妖怪中,一個人很苦惱,拜訪了住在流沙河的各種各樣的賢者、隱士。用奔放的表達,描繪了遇到三藏法師之前的悟凈。1942(昭和17)年7月被收錄《南島譚》?!段騼魢@異》主要內(nèi)容是跟隨三藏法師,去天竺的路途中,和行動派的悟空、享樂派的八戒相比,懷疑的思索派的悟凈總是這個、那個的苦惱。讓人感覺到虛無主義里微弱的光明。1942(昭和17)年7月被收錄《南島譚》。
日本學界一般把以沙悟凈為主人公、以沙悟凈的精神發(fā)展歷程為中心的小說《悟凈嘆異》(昭和十四〈1939〉年)與描寫悟凈遍訪名師賢哲、探索人生意義的作品《悟凈出世》(日本學界一般認為脫稿時間為昭和十七〈1942〉年上半年①)合在一起稱為“悟凈類故事”。在這些作品中,作者把悟凈作為自己的分身,描寫了沉湎于觀念、煩惱于內(nèi)心矛盾之中的人物,塑造了“調(diào)節(jié)者、忠告者、觀察者”(《悟凈嘆異》)的形象,表現(xiàn)了認識者的覺醒。但是對于行動者形象的塑造、對于人物命運的關注和凝視,在這里沒有展開,可以認為中島敦把這些內(nèi)容推置到了以后的創(chuàng)作之中。
筆者認為他的小說具有“本質(zhì)上的新意”,是借著歷史故事與人間真相的結合,利用耳熟能詳?shù)臍v史人物,采用新奇的小說技巧,且能觸及人類生命最底層的問題,企圖把近代小說導入正途的嘗試。他善于掌握深厚漢學根柢優(yōu)勢,深入理解歷史人物處境后,轉而借其口說出自己對于人的生命存在意義的懷疑。不斷追問「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往何處去?」受到讀者,尤其是戰(zhàn)爭時代的讀者的喜愛。他一生都是在“膽怯的自尊心”和“自大的羞恥感”中掙扎,例如,在〈悟凈嘆異〉、〈悟凈出世〉這二篇中,他便選擇《西游記》人物中,最容易為人所忽略的沙悟凈為主角,是個難以確定本身存在價值,充滿懷疑的邊緣角色,因此在《悟凈出世》里,中島敦一開始便說:“住在流沙河底的妖怪,總數(shù)約有一萬三千,沒有一個比他更心虛膽怯的了?!比欢@個妖怪卻偏偏思考些有的沒有的問題:“我為什么會這樣?”、“我是什么?靈魂又是什么?為什么?是什么?”他明知這些問題難有答案,卻還是禁不住問個沒完。最后,他決心“歷訪住在河底的所有賢者、所有醫(yī)師、星相術士,向他們求教。得不到滿意答案,絕不罷休!”。每個人、每個時代都有其限制、關懷所在,換了個時代,一切便都不一樣了。但其最底層的生命問題,卻始終存在著。唯有不停的發(fā)問,方能證實其存在的價值。由于中島敦的早逝,以及所留下大量的閱讀筆記、日記、書信、習作,而讓人更加懷念。在讀完充滿趣味的“悟凈”之后,也會對隨著中島敦過世而永遠無法完成的“我的西游記”系列充滿想象與惋惜。
在《西游記》原著當中,沙悟凈作為四個主角之一,對其著墨并不算多,除了介紹其來歷性格之外,對其他部分的描寫并不多。而中島敦以沙悟凈為主角,以他的視線來描寫,依靠作者豐富的想象力來更加詳細的描寫沙僧的性格形成原因,使得文章比起《西游記》原著的神話性質(zhì)更是增加了關于對生死和人性孤獨的哲理性思考。
可以說中國人民看《西游記》,大家看出了孫悟空的反抗封建精神,日本人民看《西游記》看到了人物性格細節(jié)的成因。《悟凈出世》通過悟凈和沙虹隱士、無腸公子以及坐忘先生等的對話,體現(xiàn)出對于人生意義的思考,比起《西游記》側重情節(jié)的跌宕起伏,《悟凈出世》更加像一本哲學書。
[1]魯佳.中島敦文學中對自我救贖的探求[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2014:1-72
[2]金香梅.淺析中島敦《悟凈出世》的懷疑主義精神[J].青年文學家,2014,(12):92
[3]孫莉.《西游記》原型故事在日本的傳播與影響 [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6,32(4):162-164
[4]小林奈緒美.“關于‘悟凈出世’”[J].國文學論集,2006,(27)
[5]服部裕子.《悟凈出世》論-圍繞“其行為”展開[J].岐阜大學國語國文學,1994,(22):49-63
[6]奧野政元.《悟凈出世》論[J].活水論文集,1981,(24):31-40
[7]藤田梨那.中島敦“古譚”中的異域文化視野 [C].中外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