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即墨
說到杜撰,大家都知道它的意思,即沒有根據(jù)的編造、虛構(gòu)或捏造。其實,最早的時候,杜撰可不是這個意思,它更像一個筆名,是“杜某某撰”的簡稱。關(guān)于“杜某某”其人,史上有三種說法。
一說杜默。該說法來自宋人王琳的《野客叢書》,說歷陽人杜默喜歡作詩,但并無真才實學(xué),對詩的韻律一竅不通,卻反對循規(guī)蹈矩,因此鬧出許多笑話。有一次,其師石介和歐陽修在開封為再次名落孫山的杜默設(shè)宴告別,席間大家詩酒唱和,杜默在答謝詩中寫道:“一片靈臺掛明月,萬丈詞焰飛長虹。乞取一杓鳳池水,活取久旱泥蟠龍?!痹娖伤愫婪?,但鄰座一考生卻說此詩后兩句重復(fù)用了“取”字,犯詩家忌諱,應(yīng)改。杜默不接受,說那是死守陳規(guī)陋習(xí),詩貴在意境,決不能以詞害意。此后,人們每每見到他的詩就說:“這是杜默所撰。”后來,人們就把 “杜默所撰”簡化為“杜撰”,用來指稱信口開河或文理不通的文章。
一說杜田生。岳飛的幕僚沈作喆在《寓簡》中說,西漢臨淄(今山東淄博)田何得孔門真?zhèn)?,廣收弟子,傳授《易》學(xué)。后來田何從臨淄遷居杜陵(今陜西西安),取號杜田生。當(dāng)時,人們認為經(jīng)秦代焚書坑儒之后,《易》的原著已失傳,杜田生所講授的《易》學(xué)為“白撰”,即無所根據(jù)而編撰,也稱之為“杜田”,或曰“杜圓”——信口雌黃、自圓其說,亦即“杜撰”。
一說杜光庭。明代馮夢龍的《古今譚概》及清代褚人獲的《堅瓠集》都說,唐五代杜光庭考進士未中,后到天臺山入道。杜光庭精通儒道釋典籍,做道士時出于維護道教的目的,編撰神話故事弘揚道教,存世的有《靈異記》《神仙感遇記》《墉城集仙記》等。他引用了許多光怪陸離的故事,又借用佛經(jīng)的編撰方法,完善了道教的神系及理論體系。其書中有很多荒誕怪異的內(nèi)容,屬于胡編亂造,如《老子化胡經(jīng)》,說老子騎著五色神牛從函谷關(guān)西渡流沙,先唐玄奘近千年到了印度,托生成了釋迦牟尼。因此,后世對于沒有事實根據(jù)而胡編硬湊的作品,叫作“杜撰”。此說最早,但知者不多。
此三人,故事不同,行為卻相似,都做出了和我們今天所說的杜撰意思相同之事。如此一來,你有沒有想過這些故事本身是否也是杜撰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