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仁俊 編輯/春苗 設(shè)計/侯宇
親友逗孩子是家長們常遇到的事情。他們把孩子逗得出錯,或者驚慌、害怕甚至哭泣,但是他們并沒有惡意,甚至還是出于對孩子的喜愛,而對孩子來說這著實是一種殘忍的行為。因為“逗”的實質(zhì)是戲弄,是對幼小的自尊心的不尊重。這一點,卻被大多數(shù)的家長忽略了……
一次在餐館吃飯,我看到一群大人逗孩子。首先是孩子的爸爸指著他的朋友(30多歲)笑著對孩子說:“兒子,叫哥哥!”爸爸的朋友則笑著對孩子說:“不能叫哥哥,叫伯伯!”孩子的爸爸繼續(xù)逗孩子:“叫哥哥!”在這一聲聲“叫哥哥”“叫伯伯”中,孩子茫然不知所措。爸爸的朋友掏出一個紅包在孩子眼前晃了晃說:“叫聲伯伯,這個紅包便給你?!焙⒆硬恢赖降自摻醒矍斑@個男人“伯伯”還是“哥哥”,猶疑著不吭聲,也不伸手接紅包。爸爸的朋友作勢要把紅包收起來:“不叫伯伯啊,那這個紅包不給你了?!焙⒆硬豢月暋E赃呉晃话⒁绦χf:“這孩子膽子可真小,一直不說話,哈哈?!?/p>
由于大人們之間的玩笑,他不確定到底該叫那位男士“伯伯”還是“哥哥”,由于怕叫錯,索性他不開口叫人,卻被貼上了“膽小”的標簽!孩子此刻一定覺得自己不夠好,膽子不夠大,這是多么糟糕的事!
男士們喝酒去了。過了一會兒,一位女士接過了接力棒。她走到男孩身邊,蹲下來問道:“xx,你是男孩還是女孩?我猜你是女孩。”本來情緒緩和了一點的孩子不高興了,沉默。
孩子明明是男孩,這位女士卻故意說他是女孩,孩子感受到了女士提問的虛假,所以他不回答。
女士繼續(xù)逗:“你不說啊,那你就是女孩啦!”孩子有點著急,趴到媽媽腿上,仍然不說話。
顯然他心里既著急又憤怒,憤怒的是明明自己不是女孩,那個阿姨卻亂說自己是女孩;著急的是,他不知道如何辯解。對于孩子而言,每一位大人都是一個巨人,孩子要反抗陌生的“巨人”需要一定的勇氣,尤其對于那些內(nèi)心力量弱小的孩子而言,他們往往沒有勇氣去反抗、拒絕和辯解,他們只能默默忍受“巨人”對他們的捉弄,內(nèi)心卻感到無比害怕和憤怒。
這時,孩子的爸爸笑著說,“再這樣下去他一會兒會哭的”。孩子的媽媽只是笑著,并不阻止那位女士逗孩子的行為。女士并沒放過孩子,對孩子說:“來,阿姨抱抱你,行不行?”孩子縮到媽媽懷里,不說話。前面的捉弄讓孩子對女士毫無好感,怎么可能讓她抱呢?女士笑著說:“你不說話啊,那我就強行抱你啦!”邊說邊伸手假裝要抱孩子。孩子終于“哇”的一聲,嚇哭了,一桌子大人全笑了……
以這個案例為例,我用圖表的形式來分析“逗”孩子的實質(zhì)、孩子的感受及可能造成的后果:
逗孩子的話 實質(zhì) 孩子的感受可能造成的后果兒子,叫哥哥 欺騙、愚弄 疑惑 不信任別人有的孩子可能不叫;有的孩子則可能違心地叫(分裂)這孩子膽子可真小 評判 受挫 低自我價值感你是男孩還是女孩?我猜是女孩 愚弄 不被尊重 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叫聲伯伯,這個紅包便給你 引誘 猶豫你不說話啊,那我就強行抱你啦 嚇唬 害怕 不敢跟別人交往
讓人難過的不是別人怎樣逗孩子,而是孩子的父母全然未能意識到孩子的內(nèi)心變化,未能給孩子提供保護和支持。這個過程中大人們是得到了快樂,但這種快樂建立在孩子痛苦的基礎(chǔ)上。孩子得到了什么呢?他被大人們欺騙、引誘、愚弄和嚇唬,他小小的心感到疑惑、受挫、不被尊重和害怕,這讓他感到不安,自尊心、自信心受到傷害,不敢相信別人,對他今后的人際交往可能造成障礙。逗孩子的實質(zhì)是成人居高臨下以孩子的天真幼稚來取樂,是對孩子的不尊重。不同方式的“逗”對孩子造成的影響不一樣,嚇唬孩子讓孩子感到不安和恐懼,欺騙孩子讓孩子不敢信任別人,逗孩子做出不好的行為,譬如吐口水、踢人,會讓孩子是非不分。不管是什么形式的“逗”,對孩子的影響都是長遠甚至終身的。
當孩子被愚弄的時候,家長要第一時間站出來,保護自己的孩子不被愚弄。不要因為礙于面子保持沉默或者陪笑,更不要勸自己的孩子,或者去替那些逗孩子的人解釋,那樣會讓孩子感覺到孤立,連父母都不能理解和支持他。
家長可以先平和地把孩子的感受說出來:“xx,你是不喜歡大家這樣逗你的,是嗎?”孩子聽到這句話,便知道爸爸(媽媽)理解他,憤怒、不安的情緒可以得到安撫。
家長接著可以平靜地對孩子說:“大家其實是喜歡你,不過這種方式讓你不舒服了是不是?如果他們換一種方式表達對你的喜歡,你能接受的,對嗎?”這話一方面說給孩子聽,讓孩子了解大家對他并沒有惡意;一方面也說給親友聽,讓親友明白孩子不喜歡大家用這種方式對他,換一種尊重孩子的方式孩子能夠接受。說這話的時候不能帶情緒,不能有指責的口氣,開明的親友聽到家長和孩子這樣的對話一般能理解孩子為何會憤怒,至少能意識到家長不喜歡別人這么逗他的孩子,大多數(shù)人會識趣地打住。
如果親友們還是不知趣,繼續(xù)逗孩子,那么家長要果斷地對親友們說“不”:“各位,我知道大家是喜歡我的孩子才逗他,不過這種方式孩子不能接受,請大家換種方式和孩子交流,謝謝。”必要的時候可以帶孩子暫時離開一會,先照顧孩子的情緒,事后再跟親友溝通。只要家長得體地處理,可以做到既保護了孩子又不得罪親友。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寧可得罪親友,也不能犧牲孩子的心理健康。對于大一點可以表達的孩子,可以教會孩子怎么面對別人的“逗”。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大膽表達自己的看法。
孩子始終不是活在真空中,總是要面對社會中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的,所以遇到別人逗孩子并非完全是壞事,家長處理得當,壞事也能變成好事。這個過程中,家長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勇敢地拒絕別人“逗”他,孩子的內(nèi)心力量便會慢慢增強,這就是好事。如果家長能夠理性而得體地處理“逗”孩子的問題,孩子會潛移默化地效仿家長,學習如何應(yīng)對自己不喜歡的場景,學習如何為人處世,這未嘗不是生動的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