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新頒布的《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在引領教師專業(yè)進步方面,指出“要加強教師管理和職業(yè)道德建設,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建立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支持體系,培養(yǎng)高素質教師隊伍”。進一步明確了學校管理職責及管理內容,新形勢下提出新要求,新任務帶來新挑戰(zhàn)。在做有未來教育理念下,如何有效引領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促進學校內涵建設,應成為學校管理中研究和推進的課題。
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提出“優(yōu)秀教師=教學過程+反思”的成長模式。葉瀾教授指出“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難以成為名師,但如果寫三年反思則有可能成為名師”。可見,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不會反思的教師,教學能力和水平至多停留在經驗層面。只有經常不斷地反思,教師的理論素養(yǎng)、教育教學能力、專業(yè)化水平才能不斷增長,是由“經驗型”向“研究型”教師轉化的必由之路。這也正是眾多優(yōu)秀教師、教改先行者、教育專家的成長之路。教師成為反思者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教師教學反思早已引起教育界的廣泛關注,不少學校、教師都進行了實踐和探索,我校也不例外,通過教學后記、教學隨筆、教學案例、微論壇等途徑進行了積極的嘗試??疾飚斍拔倚=處煼此棘F(xiàn)狀,還存在不少問題和不足,主要有:在反思意識方面,多數教師能認識到反思的作用價值,但思想上重視不夠,多是當作任務完成。缺乏反思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在反思行為方面,多數處于回顧總結水平,形式單一,重現(xiàn)象描述,缺乏對問題深入思考。在調查影響反思效果的因素方面:主觀上和教師自身思想認識不到位,沒有掌握反思的方法有關。客觀上與缺乏有效指導和環(huán)境氛圍有關。由此可知,教學反思對教師改進工作、提高自身專業(yè)素質的效果不明顯,與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實質目的,還有一定差距。
通過對教學反思理論的解讀以及對一線教師教學反思現(xiàn)狀的調查與分析發(fā)現(xiàn),教學反思絕不是純粹的個人的內省活動,而是由學校大環(huán)境、個體、教師團隊共同作用的結果。本文從激發(fā)教師反思意識的內在驅動策略、指導教師進行教學反思的方法策略、引領教師提升反思能力的行動策略、學校保障的外部支持策略,提出以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為指向性的教學反思策略。
意識是行動的先導,教師自我反思意識是促進教師成長與發(fā)展的關鍵。教學反思只有轉化為每個人的自覺行為,才能發(fā)揮其最大效益,才能把反思真正落實到教學實踐中。激發(fā)教師渴望發(fā)展的內在動力,使反思成為工作常態(tài),形成一種習慣。
反思方法是解決教學問題和反思問題的門路、程序。方法得當,事半功倍,一些教師不愿進行反思有些是因為沒有掌握方法。掌握了反思的方法和策略,教師就擁有了開啟反思之門的鑰匙。
學校一直把構建“反思型”教師團隊,作為重點工作來抓,采取有效策略,引領教師在學習中反思、在研究中反思、在交流中反思,將教學反思逐步轉化為教師的自覺行為,提升反思能力。
學校是教師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平臺,學校的氛圍是一種無形的、看不見的精神力量,影響著教師的發(fā)展。教師反思行為的發(fā)生不僅要求教師具備良好的反思能力,還需要積極的反思氛圍和健全機制的支持。一是構建反思氛圍。學校要積極營造寬松、和諧的人文環(huán)境,創(chuàng)設全員參與的反思氛圍,校領導率先垂范,做反思型隊伍建設的帶頭人,勇于自我超越。加強干部隊伍建設,強化學習意識,讓反思成為工作常規(guī),通過反思不斷改進干部的管理行為,增強管理效益;利用多種途徑和方式為教師搭建交流研討平臺,有聽評課、課例研討等正式性的,更多的是在課后相互請教為代表的非正式交流、對話活動等。在學校范圍內形成了積極融洽、溝通有無的氛圍。二是建立相關制度和獎懲辦法。確立專家引領制度。自我反思需要理論導師的指導,專家引領的實質是理論、經驗對實踐的指導。為鼓勵教師積極反思,學校制定了相應的獎懲辦法,堅持獎勵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以及精神獎勵和物質獎勵相結合的原則,從而對教師的教學反思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
參考文獻:
[1]賈建國.關于我國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制度的分析——從新制度主義的視角[J].教育探索,2011(10).
[2]張菁燕.共享實踐性知識: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有效路徑[J].江蘇高教,2011(3).
[3]趙冬臣,馬云鵬.教師教育國際比較研究的新進展:TEDS-M評介[J].全球教育展望,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