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如果我們采用強制辦法,讓家長配合我們的工作,容易使家長產(chǎn)生反對、敵對情緒,其效果也會事倍功半。想想看,只要家長出現(xiàn)這種問題后,我們便采取強制措施予以解決,恐怕這樣的不盡責任的家長會“無窮匱也”。這種辦法,貌似有效,但并沒有從問題的根源入手,沒有著眼于預防,治標但不治本,犯了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的錯誤。如果讓家長能夠積極主動地“履職盡責”,進而形成家校合力,就需要我們從家長的心理出發(fā),預防為主、標本兼治,才能讓家長化被動為主動。
首因效應告訴我們,與家長的第一次見面至關(guān)重要,要讓家長感受到自己受教育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明白自己的角色定位。當班主任采用多種方法達到了家長“心動”的教育效果后,我們的教育就會初見成效。這就是在激發(fā)家長教育子女的意識。有了這種意識后,他們就會有為做合格的家長想辦法。當家長意識到錯過教育自己最佳時間后,孩子長大就會為自己和家族帶來很多問題,既給孩子的成長帶來不可逆的損失,又會給整個家庭帶來災難,他們就會自然而然地投入到用心教育子女的洪流中。
剛接手新班級時,正是請家長的最好時機,因為家長往往會給新班主任“面子”的。班主任要采用動員學生請、教師主動請等多種方式,讓家長到學校開家長會。第一次家長會,我沒有高談闊論,而是請大家看電子白板。播放的內(nèi)容是,由于家長疏于管教而使孩子成為“敗家子”,甚至走上違法犯罪道路的案例。播放完畢后,我請家長自由討論10分鐘。最后,我以“孩子之過,誰之惰”為題,緊緊圍繞“教師只能管孩子3年,而家長要管孩子一輩子”進行了家長專題講座,讓家長“心動”。
家長心動是教育好子女的起點。但只有心動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趁熱打鐵地教育家長,讓他們自發(fā)而又心甘情愿地努力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成功=意愿+方法。意思是,想當一位教育子女方面的成功家長,有了這種意愿后,好方法自然而然地會呈現(xiàn)出來。家長缺少的不是方法,而是想當成功家長的意愿。當家長懂得了教育孩子是父母義不容辭的責任、家校配合是孩子成長的最佳途徑時,正是班主任實施教育正當時。在家長尋求教育子女方法時,班主任要利用身邊教育子女的典型,達到家長“動心”的教育效果。
召開期中家長會。會上,請學校劉主任講述教育兒子的方法,通過孩子考上北京大學的過程中一個個鮮活故事,讓家長懂得教育子女是自己應盡的責任和義務;請班級學生的家長講講自己培養(yǎng)孩子的心得體會及成功經(jīng)驗,讓家長明白家校配合就能達成“1+1>2”效果。真實的案例、現(xiàn)身說法最能打動家長的心,也最有教育實效性。
思想一變,天地寬。家長有了從“心動”到“動心”的過程,證明我們的工作已經(jīng)初見成效,家校配合已經(jīng)在良性軌道上運行。預防家長不盡職責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讓家長“行動”。當然,家長的行動需要我們?yōu)樗麄兗佑凸膭拧⑻峁┛尚行圆呗?、方法,當好家長教育子女的參謀,為解決孩子的問題而出謀劃策,讓他們從中感受到努力付出所換來的成績。即使是效果一般,但對于家長履職來說,可謂邁出了難能可貴的一步。貴在堅持。家長堅持做好教育子女的工作,是我們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因此,我們要采用多種方式方法,讓家長成為有恒心、有毅力的好家長。
平時,家長只要有教育子女方面的問題,我都會耐心地予以解答,爭取與家長協(xié)商出最佳解決問題方案,并家校配合執(zhí)行。
從心動到動心再到行動,既是家長的心理活動的心路歷程,也是我們工作能力、水平的大檢驗,更是從源頭上防止家長監(jiān)護失職的有效策略之一。家校配合需要找準家長的“痛點”,當他們意識到教育子女需盡早、更需家校合力的時候,恰恰是家長醒悟之時。然后再讓家長體驗到教育孩子的甜頭、成就感,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