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興來
(山東省肥城市白云山學校)
著名語言學家張志公先生曾形象比喻:閱讀是學習之母,語文之根。閱讀能力是一種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學習能力,學會閱讀,才能生存,才能發(fā)展。
如何做好大閱讀這項有意義的育人工作呢?筆者認為應著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要曉其義。古訓道: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著名國畫大師李苦禪曾形象比喻:“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俄國偉大的作家高爾基曾這樣說:“我讀書越多,書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對我也變得越加光明和有意義?!痹谶@樣一個快速前進的時代,當整個社會變得浮躁、功利,唯有讀書,方可沉靜心靈、激活心智,熱愛閱讀的人方能行方致遠。作為師者,應該通過各種途徑宣傳大閱讀,闡釋讀書的好處,引領家長和孩子充分認識讀書的意義:讀書就是與智者對話,與世界接軌,與精神共舞。每打開一本好書就會結識一位好友,通過閱讀可以收獲知識、開闊視野、陶冶品性、提高自我。
二要得其法。在筆者看來,所謂大閱讀就是大量讀,廣泛讀,反復讀。堅持大量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對孩子而言,沒有量的積累,就談不上質的飛躍。有效的讀書就是要追求海量閱讀,讓孩子每天都走進書的世界,沉浸在書的海洋,進行熏染,進行浸泡。堅持廣泛讀。對此,大作家魯迅早就有過論述:“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弊x各種有益的書籍,科技的、人文的、文學的等,不一而足。對孩子而言,要關注男女性別,男孩可能更喜歡探險獵奇,女生可能更喜歡溫潤清新,所以要注意克服單一品格、性別傾向的閱讀,窄化自我。堅持反復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只有通過反復研讀,才能對文本有深刻感知,對語言有深刻感悟。同時,要堅持“不動筆墨不讀書”,提倡默讀、思讀,讀寫結合,帶著問題讀書,讀有所得,在閱讀中不斷追尋,不斷建構自己,豐滿自己。
三要重典籍。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張汝倫說:“沒有深厚文化底蘊的人,是談不上真正的有價值的創(chuàng)新,而拒絕經(jīng)典的人是根本談不上什么文化底蘊的。”這就告訴我們,大閱讀要讀什么——就是經(jīng)典作品,唯有經(jīng)典,才有種子的能量。經(jīng)典文學作品,它有一種特殊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會被忘記,卻把種子留在我們身上。經(jīng)典閱讀給人的閱讀體驗,就像林語堂所言“是靈魂的壯游”。接受經(jīng)典,珍惜經(jīng)典,走進經(jīng)典,傳承經(jīng)典,才是文明的標志,也是創(chuàng)新的開始。就小學階段而言,《弟子規(guī)》、《百家姓》、《千字文》、“四書五經(jīng)”、古典詩詞等都應該成為孩子津津細品的精神食糧。
四要重記誦。真正的讀,在小學階段,應該是以積累語匯、背誦文段為目的。林語堂曾說:“偶然的隨意的吟誦是無用的,足以消遣,不足以受用或成學。那得下一番切實的苦功夫,便是記誦。學習文學而懶于記誦是不成的,特別是詩,與其囫圇吞棗或走馬觀花地讀十部詩集,不如仔仔細細地背誦三百首詩。這三百首雖少,是你自己的,那十部詩集雖多,看過了就還了別人……讀了還不和沒讀一樣!”這就啟示我們,在童年記誦的黃金期,更應該加強誦讀學習,讓孩子飽讀詩書,在傳統(tǒng)文化的海洋里不斷浸泡,滋養(yǎng)自身。
五要激其趣。最好的方法就是讓閱讀可以隨時發(fā)生。把書放在學生身邊,讓學生讀得隨性,隨時用、隨時取、隨時看、隨時讀,讓閱讀隨時發(fā)生??捎玫臅r間:清晨、午間、課余。可讀的地方:教室、校園、樓梯空角。閱讀應該是愉悅的、自由的、無束縛的。小學階段的孩子活潑好動,更喜歡無壓力、無捆綁、休閑式的閱讀感覺。所以我們就要千方百計,努力讓閱讀輕輕松松,舒舒服服的。要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多閱讀、多思考。要圍繞大閱讀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讀書演講、講故事、辯論賽、詩詞誦讀等系列活動,讓學生體驗閱讀的樂趣,在閱讀中快樂成長。
六要持其恒。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讀書是一個終身的學習過程,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就語文教學而言,聽說讀寫是伴隨我們一生的能力。聽說讀寫基礎能力的培養(yǎng),要以大閱讀為突破口,讓學生多讀書、讀好書,不斷積累知識,積累素材,積累詞匯,豐富語言,拓寬思維,提高聽說讀寫、思辨賞析能力。真正要做好閱讀,做到有意義的閱讀,就必須著眼長久,走一條長期積累的路,日積月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久久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