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喜華
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是以初中生活為基礎,以促進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發(fā)展為目的的一門綜合性課程,任務是引領學生了解社會,參與公共生活,把學生培養(yǎng)成負責任的公民。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有意識地向?qū)W生滲透學科價值,真正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筆者曾聽過一節(jié)校內(nèi)公開課“長大的感覺”,整節(jié)課,教師都在應付自己設計的各種教學活動,一節(jié)課安排得非常緊湊,感覺師生沒有任何喘息的機會,連聽課教師都覺得很累。一個接一個的活動猶如趕場,趕上了開心,趕不上,眉頭緊鎖。其實,教學的最終目的應該指向教育,要真正讓“教學”發(fā)生,而不是急于完成任務。一節(jié)課,如果教師能教會學生一些生活的智慧,那么,這就是一節(jié)成功的課。
有一次,在區(qū)級卷入式教研活動中,由于版本的問題,PPT無法顯示,而此刻后面坐滿了老師,班級的孩子們也都在看著你。我平靜地和教研員李主任說,多媒體不能用啦……我那時的想法是,一節(jié)課的時間是有限的,不能浪費孩子們的時間,更不能被PPT綁架。于是我悄悄地和李主任說,我可以不用課件,于是我與一群質(zhì)樸的孩子開始了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本復習指導的復習課。聊天式導入打開了學生的心扉,有梯度的問題和情境,讓學生都能覺得有話可說。講述老師早上的真實經(jīng)歷,也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生活體驗與生活感悟,在開放民主的氛圍中,學生都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曾聽過一節(jié)“行為與后果的關系”的課,激情導入后,由學生表演教材中的“海茵茨故事”。使學生充分陷入“偷”與“不偷”的兩難境界中。然后,教師順勢進入提前預設的“辯論”環(huán)節(jié):正方:偷藥,反方:不偷藥。雙方馬上就展開了激烈的辯論,理論在激烈的唇槍舌劍中越辯越清晰。在肉體與靈魂、生命和道德、愛與法律幾個維度下,雙方辯友從行為與后果的角度深度剖析了“偷”與“不偷”的行為所帶來的后果。
當“兩難情境”出現(xiàn)時,你是怎么做的?比如,有同學抄自己的作業(yè)時該怎么辦?看見同學抄作業(yè)時該怎么辦?這些問題拋出后,學生都非常感興趣,爭先恐后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結合行為與后果的關系,同學們都覺得,生活中遇到一些問題的時候,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真情境與真問題的有效鏈接能夠激發(fā)和喚起學生的參與熱情,我們要把真問題設置在“最近發(fā)展區(qū)”以誘思,設置在思維矛盾區(qū)以導辯,設置在生活感悟區(qū)以激趣,設置在情感體驗區(qū)以引情,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011版《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部分指出:教師要善于利用并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育情境,引導和幫助學生通過親身經(jīng)歷與感悟,在獲得情感體驗的同時,深化思想認識。教師還要為學生提供直接參與實踐的機會,提高他們的道德踐行能力。
在學習“文化習俗多姿多彩”一框時,筆者把全班學生分成了六個小組,分別表演中國人與美國人在“見面打招呼”“面對稱贊”“請客吃飯”三種情境下的處理方式。小組代表提前抽簽選擇情境主題與代表國家,然后小組內(nèi)部分工協(xié)作,現(xiàn)場創(chuàng)作情境對話,推選小組成員進行課堂表演。表演結束后,小組間展開互評,尋找差異。學生都認識到:不同民族、國家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對同一件事的處理方式也不盡相同,這種差異是由生活習俗和文化背景的差異造成的。此舉有效地減少了課堂上抽象的知識灌輸,有助于學生在參與、體驗的基礎上強化認知,學生在真“經(jīng)歷”與真“體驗”的情感觸動下,也深化了思想認識。
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所承載的價值會在教師不斷尋“真”的路上慢慢呈現(xiàn),我相信,課堂只要注入了“真”因子,一定會使課堂產(chǎn)生向上生長的力量,會聽到生命拔節(jié)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