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 倩
自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發(fā)布以來,“核心素養(yǎng)”成了教育工作者耳熟能詳的熱門詞。核心素養(yǎng)的核心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它包含六大素養(yǎng),其中之一就是“學會學習”。在當今知識碎片化、人工智能迅速崛起的時代,會學習比學習本身更為重要。世界上唯一不變的是變化,法國教育家埃德加·富爾在向教科文組織遞交的研究報告《學會生存》中,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那些不識字的人,而是那些不會學習的人?!?/p>
學習,是指通過閱讀、聽講、思考、研究、實踐等途徑獲得知識或技能的過程。它是中小學生成長階段中的重要任務,學生可以通過學習獲得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說到學習,就離不開對學習觀的討論。學習觀就是指對學習的看法,涉及一個人學什么和怎樣學的問題。行為主義認為,學習過程是通過不同方式建立刺激與反應的聯(lián)系,學習條件是注重學習的外部強化,忽略內部條件;建構主義則相反,它認為學習不是知識由外到內的轉移和傳遞,而是學習者主動地建構自己知識經驗的過程,這與當今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和新課改的要求是一致的。
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能否落實,真正的關鍵在課堂。新課程改革中指出,教學需要將“教師教”變?yōu)椤皩W生學”,更進一步地強調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作為教師,我們首先要認識到什么是學習的發(fā)生。賈煒在《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有效教學的若干思考》中指出,以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為導向的學習觀是指學生的學習不僅僅是認知的學習,也不是簡單的符號與知識的接受性學習。學生的學習是一個全身心投入探索情景,在個性化問題解決和反思的過程中廣泛聯(lián)系各種資源,形成自身獨特的認知結構的一種身體、認知、情感、元認知的實踐整合過程。通俗地講,它是全身運動。這個全身運動不只是身體上的,還有心理上的、情感上的,包括對學習認知本身的認知過程。這種學習最終形成學生主動靈活的持續(xù)學習能力。
心理輔導活動課(以下簡稱心理課)與其他科目不同之處在于,心理課是運用專業(yè)的心理知識在課上對學生進行及時的反饋和疏導。因此,心理課重在“表達”與“輔導”。“表達”是“輔導”的前提,只有學生愿意講出自己的真心話,老師才有機會進行疏導和提供支持。核心素養(yǎng)下的學習觀對于初中心理課的教學具有一定的啟發(fā)意義。
具身認知尤為重視身體在認知科學中的重要地位。其基本見解是,我們的心智、理性能力都是具身的(embodied),它們有賴于我們身體的具體的生理神經結構和活動圖式。認知過程、認知發(fā)展和高水平的認知深深根植于人的身體結構以及最初的身體和世界的相互作用中。
在學習的類型中,有以動觸覺、視覺和聽覺來進行區(qū)分的。其中,動觸覺類型的學生喜歡通過雙手和整個身體運動進行學習、理解和接受事物,因為在學習的過程中他們需要運動、感覺、觸摸、動手等。學習的具身性跟學習三種類型中的動觸覺型類似,都說明身體參與是學習的一部分,尤其對于低年齡的學生來說更是如此。以身促心,在心理課上很常見。例如,在一開始上心理課時提出的課堂要求之一就是坐姿端正??此破匠#蛇@正是通過身體姿勢的端正來提醒自己上課要認真聽講;在上“用耳朵為你贏得好人緣”心理課中的傾聽練習時,要求對同伴所談的主題表現出眼神關注、微笑、適時點頭等表情和動作,學生表示這種身體動作更能讓他保持對對方的傾聽和尊重,對他以后的人際交往有所觸動;在上“察覺情緒”的心理課時,要求學生用啞劇表演不同情境下不同的面部表情和身體動作,通過身體語言來表達自我,培養(yǎng)察覺情緒的意識;有時也讓他們動手為自己制作課件或拼板,等等,這些“動”起來學的內容往往是學生印象最深刻的,“做中學”體現的就是這個道理。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基于原有的知識經驗生成意義、建構理解的過程。學生的頭腦中存在著已有知識和經驗的網絡,如果學生對一個知識理解得更透,一定跟他的已有的知識基礎、生活經歷、學習經歷有關系。在課堂教學時,只有將新知識與頭腦中的舊知識或經驗建立了聯(lián)接,所學知識才會牢固,他們才會更愿意表達,更容易有自己的感悟,反之則聽聽了事,很快就會遺忘。尤其心理課是重在“表達”和“輔導”的課程。如果所講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關不大,那么學生就無話可講。
拿“挫折是幻化的幸?!边@節(jié)心理課第一次試講來說,課前搜集了大量資料進行教學設計,上下來之后反而效果不太好;后來才發(fā)現這堂課雖設計了有趣的活動,但所舉的挫折例子都是離學生較遠的事例,比如周杰倫和霍金等,不僅年齡差距太大,而且挫折經歷太小眾,雖然有勵志的作用,但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太遙遠,因此造成學生在課上無話可講。課下我將“挫折”換為“煩惱”或者“不順”,改為他們生活中常聽到的詞匯,并將學生們常遇到的挫折加以細分,分為學習方面、人際交往方面、自身方面等內容,比如努力學習了數學成績仍然不及格,自己現在對于自己的身高很不滿意很自卑,等等,以貼近他們生活實際的案例入手,發(fā)現學生們開始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樣就為后續(xù)“輔導”的展開提供了切入口。后來,在備課過程中,我時刻提醒自己:這個活動與學生的生活實際遠嗎?這堂課偏離他們的年齡特點了嗎?慢慢地,讓自己養(yǎng)成這個習慣,把心理課變成讓學生有感悟有收獲的課堂。
杜威說過:“每一個兒童來到學校的時候,除了懷有獲得知識的愿望外,還帶來了自己的情感和感受世界?!苯嬛髁x認為,學習常常是在社會文化互動中完成的,學習這件事和他的社會性情感的發(fā)展是互動的,這樣的學習可能更加容易。情感連接的方式有多種,比如在課堂上與學生保持目光接觸,讓自己變得有感情有感染力,有針對性地提問與反饋等等。與學生建立情感連接,可以讓他們保持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愉快的情緒、高度的注意力、適度的心理緊張,形成一個良好的互動,這是教學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
在本學期的心理教學中,我也嘗試與學生進行積極互動,效果良好。其中有一個班級的學生上心理課熱情很大,積極配合老師。仔細回想,認真?zhèn)湔n是上好課的前提,課堂規(guī)矩是不可逾越的底線。當然,不可缺少的一環(huán)可能就是與學生建立良好的情感連接。1.開學初巧用期望效應,建立良好互動。在開學第一二節(jié)課,用自己的熱忱告訴他們老師非常喜歡在他們班級上課,每一個人在老師這里都一樣重要,反復強調。2.在本學期開設的兩節(jié)心理公開課都選擇了他們班,告訴他們因為他們班心理課表現得很好,讓他們感到老師對他們的重視,多次強化鞏固效果。3.關注個別學生,尤其是坐在后排的學生,因為他們的位置本來就顯得疏遠,因此更要與他們有更多的互動。4.運用課堂心理筆記本。開學初,要求每個同學準備一個筆記本,對于課堂需要思考或討論回答的問題進行記錄,一來幫助學生梳理思路,二來讓學生靜下來思考;課后收上來進行批閱,給每個同學寫下一兩句話,進行書面互動。漸漸地,我發(fā)現我們的配合越發(fā)默契,他們總是能在課上暢所欲言,發(fā)表自己思考后的想法,并且認真完成每一次作業(yè)。到學期中間上課時,課上已經不用再花時間處理與課堂無關的事。古人云“親其師而信其道”,當學生在課堂獲得情感化的支持時,學習的興趣和動機也就產生了。
說到反思性,離不開“元認知”這個概念。元認知的本質是個體對自己認知活動的調節(jié),也被稱為反省認知。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的思維活動具有內隱性和自動性特點。大部分學生在思考復雜的學習問題時很少意識到自己的思維過程,很少了解影響自身思維的因素,缺乏反思意識和反思能力,無法獨立地認識自己思維過程的正確與否,從而使自己很難控制思維過程,導致許多學生學習不佳。
教育心理學家已經發(fā)現,元認知是影響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除了滿足學生具體性、關聯(lián)性和社會性的要求之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對自己的行為表現及感悟進行反思,讓他們反思怎樣會更好,這樣整合起來才能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對學習的認識。拿心理課來說,每節(jié)課后,老師都會隨機抽兩個同學進行提問,讓他們對本節(jié)課的內容進行總結,同時思考這節(jié)課對自己有什么幫助,怎樣改進會更好,等等,把課堂交給學生。這樣一來,不僅可以保證他們課上聽講的效率,還能培養(yǎng)他們的自我反思能力。
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學習觀認為,學生學習的過程需要認知、情感、身體和大腦形成合力,才能產生更有效的學習。這與心理課的宗旨是不謀而合的。心理課是以活動為中介,通過學生的參與、體驗和感悟,幫助他們解決成長中的困惑,培養(yǎng)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質。而學生的參與、體驗和感悟,都離不開學生的認知、情感、身體和大腦,因此,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學習觀對于心理課的課堂教學意義重大。深入思考這個命題,立足心理課,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將會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