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武夷山市上梅中學
劉貴英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通過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能夠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提升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在傳統(tǒng)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式往往比較單一,而且比較教條化,導致很多學生不喜歡歷史學習,學習興趣和熱情逐漸衰退,自然學習效果不佳。而情境化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注重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和愛好,體現(xiàn)歷史的人文氣息,從而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情境教學法是在尊重學生心理和年齡特點的基礎上,通過多種表現(xiàn)形式和手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情感共鳴,從而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該教學方法的特點為通過創(chuàng)設具有趣味性、形象性的教學情境,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讓學生獲得各種體驗,培養(yǎng)其高尚情操,并使其樹立正確的歷史觀,促進各方面能力的發(fā)展。
1.利用圖片創(chuàng)設情境。
對于歷史學科來說,所有的內容都是過去社會和生活中的現(xiàn)象,如果教師只是口頭講述,不僅無法激起學生的興趣,而且也難以讓學生留下直觀印象。因此,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圍繞章節(jié)內容,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相關的歷史圖片,并加以解說,使抽象問題具體化,復雜問題簡單化,從而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更好地掌握重難點知識。
2.利用語言和情感創(chuàng)設情境。
語言是創(chuàng)設情境時最常用的教學形式。教師利用飽滿且真摯的情感講述歷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觸碰學生內心的柔軟處,促使其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例如,在介紹黃海海戰(zhàn)時,教師需充分利用語言和情感,使學生猶如身處黃海的驚濤駭浪中,身處驚心動魄的戰(zhàn)爭場面中,并將鄧世昌和將士不怕犧牲和為國捐軀的大無畏精神表達出來,從而讓學生發(fā)自內心地學習其高貴品質,提升愛國情感。
初中階段,正是學生從感性思維到理性思維的過渡階段,但多以感性思維為主。因此,教師如果僅讓學生記憶大量枯燥的概念,會讓學生覺得歷史學習是一件枯燥的事情,逐漸對歷史學習產生抵觸情緒,也就對歷史學習喪失學習興趣。因此,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情緒,用感性的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其中,講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初中生具有較強的好奇心,教師可以借助生動的語言講述各種故事。例如,在學習中華民族的起源時,如果教師直接講述母系、父系以及原始公社的概念,學生是不能牢固記憶的。因此,教師可以先提問學生的姓是跟誰的姓。很多學生都會回答是跟父親姓的,也有些學生是跟母親姓,等等。這時,教師就可以告訴學生,在我國很早以前有一段時間,人們都是跟母親姓的。學生對此會感到很好奇。這時,教師可以將母系氏族、走婚等內容編成一個個新鮮的故事講述出來,這樣就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對知識的記憶非常牢固,便于后期提取。
3.利用游戲創(chuàng)設情境。
對于初中生來說,采用游戲教學是符合他們的興趣愛好和心理特征的。圍繞教學內容,設計合理的游戲環(huán)節(jié),將課堂氛圍營造成輕松和愉快的情境,能夠使學生快速融入新課學習中。例如,在教學春秋戰(zhàn)國的紛爭時,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認知水平,將學生科學合理地進行分組,每組成員需詮釋不同的角色。通過角色扮演的游戲,讓學生仿佛身處那個亂世,感受那時人們的無奈。比如:通過秦的發(fā)展使學生理解秦國崛起的必然性;通過觀察齊國所處的地理位置,總結齊桓公稱霸的必然性。這樣,學生能將已有的知識體系不斷完善,從而為后面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4.走出課堂,參觀歷史文化遺址。
學習是離不開生活的,在應用情境教學法時,歷史教師應帶領學生走出課堂,深入生活,讓學生在歷史文化遺址等這些真實情境中學習歷史。通過這種眼見為實的方法,增強學生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感受,從而提升歷史學習效果。
情境教學法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注重讓學生在身心愉悅的情境下學習知識,是落實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通過情境教學,將歷史知識以語言、圖畫或游戲等形式呈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人文精神,從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效果,促進其全面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