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桐柏縣教師進修學校
安家成
十九大報告指出,全黨要更加自覺地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國學熱”也是建立文化自信的實證。用國學思想解決中國問題,勝過“西化”的“學者”標榜的具有普適價值的“人權”理論。但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的“文化自信”,絕不是只有國學。僅用國學來教育中小學生,不可能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目前,有些中小學校里的國學教育存在很多誤區(qū)。作為一名基礎教育工作者,筆者在本文一一列舉出來,以期與廣大教育工作者商榷,達成共識。
誤區(qū)一:用國學教育代替思想教育。中小學階段正是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可塑時期,擔負著“教書育人”責任的廣大中小學教師,應該用科學的、完全的公民教育、道德教育等來教育學生,而不應該以《弟子規(guī)》《三字經》《論語》等來代替思想教育和道德培養(yǎng)??鬃拥难哉摫凰鸭沓伞墩撜Z》,可以說是儒家思想的經典,但其中輕視勞動、輕視社會底層的思想是不正確、不科學的。其中的《子路》篇記錄到:魯國一位父親偷了羊,被兒子告發(fā)了,孔子說這個兒子不是正直的人,真正的正直人應該為他的父親隱瞞這一行為。毫無疑問,這一思想在“敬父母”的輿論背景下,只能給現(xiàn)在的中小學生灌輸錯誤的思想。還有,把“養(yǎng)子不教如養(yǎng)驢,養(yǎng)女不教如養(yǎng)豬”這樣的話說給學生,學生的內心世界會有什么樣的感受?很多中小學老師不加解釋、不加思辨地讓學生讀國學,這對中小學思想道德教育是有害的。
誤區(qū)二:只要學生囫圇吞棗地誦讀,使國學變成片面的、支離破碎的文化。中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漢語知識積累較少,在沒有教師講解的情況下一味地死記硬背,連字面意思都不理解,更不用說欣賞和內化了,這樣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使學生陷入迷茫之中。其實,按現(xiàn)有的教育條件,中小學教師完全可以解讀《三字經》《增廣賢文》等讀物。可是,國學教育不是語文教育,語文教師不解釋,只要求誦讀、背誦,導致學生不知其所以然。例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強調學習,指跟著道德品質高尚的人學習,一定能保證自己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不走彎路,不誤入歧途。這里,只要講明“性”“習”這兩個漢字的意思就可以了?!靶浴迸c“心”有關,就是人的本性、本質、本來的道德品質;“習”指跟著老師學習、練習,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僅學習知識,也要加強自己的修養(yǎng),分清是非,向好人學習。
誤區(qū)三:不用現(xiàn)代先進的教育理念來進行國學教育?,F(xiàn)代教育理念強調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和能力的養(yǎng)成,強調學生分工協(xié)作,現(xiàn)行的國學教育中沒有這些理念。學生只有理解、思辨,才能真正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和能力,才有欣賞,才有贊同,才有學習興趣的養(yǎng)成,在興趣的基礎上養(yǎng)成自己的探究能力、分析理解能力。但是,有些國學教育則成了填鴨式的灌輸,沒有情感,沒有審美欣賞,教學方式非常落后,教育理念也非常落后。在落后的教學理念支配下依靠落后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學生以后的學習,國學教育也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
毫無疑問,目前有些中小學的國學教育流于形式,完全變成了教育的花拳繡腿,好看而不實用。死記硬背的教學不僅擠占體育課、音樂課等素質教育的課程時間,使學生對其反感,同時,也使初學者對中華文化產生一種神秘感,對學習中華文化產生畏難情緒。大量的誦讀比賽又使其陷入了應試教育的怪圈之中,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
總之,一窩蜂的國學教育在沒有深入研究、沒有對教師進行專門培訓的條件下展開了,沒有統(tǒng)一的教學體系,沒有完整科學的教材體系,也沒有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和行之有效的教學設計,這樣的教學目標、效果都是不敢恭維的。
建立文化自信,要求我們吸收古今中外的科學思想,在繼承文化遺產時棄其糟粕,吸收其精華。繼承是為了更好地發(fā)展,21世紀的國學教育不應該照搬照抄19世紀的教育目標、形式與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