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君
(江蘇省樂余高級中學,江蘇蘇州 215621)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在學生必修課程的“閱讀與鑒賞”和“表達與交流”方面提出這樣的要求:“在閱讀與鑒賞活動中,不斷充實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對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和認識?!薄皶姹磉_要觀點明確,內(nèi)容充實,感情真實健康;……在生活和學習中多方面地積累素材,多想多寫,做到有感而發(fā)?!盵1]很明確,書面表達要實現(xiàn)的目標,是能通過閱讀與鑒賞活動這一途徑輔助實現(xiàn)的。因此,我們在日常教學中通常提倡“以讀促寫”,單純地通過分析品讀課文,指導學生模仿運用,這表面上實現(xiàn)了課堂的高效運作,實際上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主角感與參與感,學生投入的專注力與興趣也會大打折扣[2]。
如果把“以讀促寫”換成“讀寫交替”,變雙向為多向可能會更符合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學生可以先由習作發(fā)現(xiàn)問題,再由教師帶領進行針對性閱讀,最后總結方法指導寫作訓練。這樣既讓閱讀有了新的視角,又能實現(xiàn)課堂應從學生中來的目標。本人針對高一學生的學情,從小處著手,通過讀《始得西山宴游記》指導游記寫作,開設了一堂讀寫交替課。
《始得西山宴游記》通常被認為是唐代山水散文的巔峰之作,很難讓學生模仿,但它篇幅簡短、景情集中的特點,正可以啟發(fā)學生的寫景散文。在此次讀寫訓練課之前,已完成對文章的字詞梳理,并安排學生寫好一篇游記。因為游記的景物描寫相對集中,至于怎么寫,不做要求,原生態(tài)地展示學生記敘文寫作的問題。這些問題是語文教師能普遍預料的,但何不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其中就有一篇相當具有代表性的作文《游古鎮(zhèn)》,節(jié)選如下:
古鎮(zhèn)承載著歷史,游古鎮(zhèn)真是一大樂事。
今年我去過恬莊古鎮(zhèn),讓我記憶最深的是恬莊入口的那棵有幾百年歷史的大樹,它曾經(jīng)因一天晚上的狂風暴雨而受傷,人們卻沒有放著它不管,反而很關心。他們頂著狂風暴雨,在晚上幫這棵樹打點滴,直到它痊愈?,F(xiàn)在那棵大樹被圍墻包圍著,以免再受到傷害。一棵大樹能夠存活幾百年,讓我心感佩服。
繞過這棵樹,我們走到里面的小道上,旁邊有人家住著,有的門敞著,里面是一些景點。有人在里面打鐵,仍然保留著以前的傳統(tǒng)方式。
走過幾間房屋,一股文藝氣息撲鼻而來,里面靜悄悄的,沒有一點雜音。這里是看書品茶的地方,每個人都顯得很認真。
走過小道,外面是一條古街,有賣水的,有賣衣服的,還有賣小飾品的。再走過一個拱橋,前面還有一條小道,小道的墻上介紹著各種風俗習慣。……
這次的游覽,再加上旁邊導游的一些講解,讓我更了解了這個古鎮(zhèn)。
針對這篇文章,我讓學生分組討論這篇文章存在的問題。
生:文章開頭即提到“游古鎮(zhèn)真是一大樂事”,可我讀完沒覺得有多快樂,而且游的古鎮(zhèn)也沒什么地方讓我印象深刻。
師:這篇游記一個景接著一個景,缺少感受與思想,自然成了記流水賬。讓人印象不深是因沒有寫到古鎮(zhèn)特有的東西,缺少細節(jié)。沒有這兩點,怎能稱得上是篇好的文章?
師:我們知道情感是文章的靈魂所在,那就先來看文學大師柳宗元是如何把他的靈魂寫入游記的。請大家在《始得西山宴游記》中找一找直接表現(xiàn)柳宗元情感的內(nèi)容。
生1:第一處是“恒惴栗”,意思是常常憂懼不安。
師: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有著“自余為僇人”的身世背景,柳宗元是帶著這樣的心情去游覽西山的,那他看到的景自然不是樂景,文章中相應的描寫又是怎樣的呢?
生1:他游覽的狀態(tài)是“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傾壺而醉”的無心之態(tài),游覽的景致是“幽泉怪石,無遠不到”的幽僻之景。
師:景致的特點“幽僻”便是由這“無心”之態(tài)而來。
生2:第二處表現(xiàn)情感的句子是“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心情好像跟前面的不一樣了,變得豁達起來。
師:那這樣的情感是由何而來?
生2:是西山的景。“外與天際,四望如一”“不與培塿為類”說明西山的視野廣闊、高峻的特點。作者由西山的“特立”產(chǎn)生了情感遷移,自己的心胸似乎也變得開闊了。
師:原來柳宗元的心情是也是受到了游覽景物的影響,因為西山人跡罕至的特點,又因為自己跟西山一樣寂寥,所以他才關注到了偏遠的西山。而西山雖孤獨卻浩然依舊,柳宗元亦如此,情感自然轉變。有了這樣的情景交替,才有了文章的曲折變化,也才賦予了這篇文章更深層次的哲理思考。這就啟發(fā)我們,游記中的景情并不是割裂開來的,景的特點會隨心情而變,同樣也能影響心情。一篇優(yōu)秀的游記必須要做到以情入景、以景生情。
學生分成三組,帶著這樣的啟發(fā),分別對大樹、打鐵和看書品茶三個場景進行修改,要求添加有關“樂”的情感,以及能遷移到“樂”情的景物特點描寫。完成后選取幾位同學的修改稿進行投影展示:
生1(大樹):……一棵大樹能夠存活幾百年,讓我心感佩服。人就應該像大樹一樣自強不息,即使被困難擊倒,也要不懼艱險,重新站起來好好生活。
生2(打鐵):……旁邊有人家住著,還有的門敞著,里面是一些景點。其中最讓我感到有趣的是打鐵,這打鐵用的是以往的傳統(tǒng)方式,要將這鐵千錘百煉才能成為一把利器。也許這也是古鎮(zhèn)的精神所在,在歲月的錘煉中成長。
生3(看書品茶):……這里是看書品茶的地方,每個人都顯得很認真。我尤其喜歡這里,它透露著古鎮(zhèn)的歷史底蘊,顯示出古鎮(zhèn)獨有的氣質,那安靜、莊重、文藝的感受總讓我對古鎮(zhèn)心生眷戀。我也像里面的人一樣,坐下來看看書品品茶,享受這愜意的生活。
經(jīng)過修改,三處都景情兼?zhèn)?。第一位學生緊接著“心感佩服”的內(nèi)容展開,情感已經(jīng)明確,那佩服大樹的什么需要解釋,該生由大樹“自強不息”“不懼艱險”的特點聯(lián)想到人的生存哲理,算是一種升華。第二位學生直接用“有趣”二字表現(xiàn)樂的情感,并通過“千錘百煉”的打鐵過程,抽象為古鎮(zhèn)的“精神實質”,深度立顯。第三位同學也是用“喜歡”二字直接點明情感,用 “安靜、莊重、文藝”的特點表現(xiàn)古鎮(zhèn)的與眾不同,讓人“心生眷戀”,聯(lián)系我們快節(jié)奏的現(xiàn)實生活,此處又怎能不“愜意”。
課后布置作業(yè),讓學生運用掌握的方法去修改自己所寫的游記,并從情景角度重新閱讀初中所學篇目《鼎湖山聽泉》。
本次課堂真正做到了讀寫交替,寫作問題從學生中來,再與課內(nèi)閱讀有效結合,啟發(fā)學生,最后通過寫作訓練完善解決,甚至進行了延伸閱讀。課堂內(nèi)容沒有多深入,解決的也只是學生習作中的小問題,但我旨在通過這樣的嘗試,探索讀寫交替模式的可行性。同時讓學生明白,把文章寫深入并不是多困難的事情,我們可以從閱讀中汲取智慧與方法,哪怕是一個很小的啟示也能讓我們的文章風格大變。這樣也能讓學生更認真地對待閱讀,做到閱讀優(yōu)秀作品,品味其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fā)展自身的想象力和審美力。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康瑩.讀寫交互理論在高中語文寫作教學中的應用[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