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向輝
時至今日,母親和人說起我剛參加工作時的情景都還充滿著自豪感。那份自豪源于我的一封家書。在那封家書里我這樣寫道:
尊敬的父母大人:
兒在醫(yī)院上班不算太累,卻很忙碌,每天給患者打針、輸液、服藥、做各種治療,很充實,也很滿足。
兒已發(fā)了第一個月工資,我沒舍得花,我要把它交給家里,以報答你們對我二十多年的養(yǎng)育之恩。今天終于能掙工資了,我自然應該減輕家里的負擔,往后,我留下生活費后會把剩余的錢交給家里,用于弟弟妹妹上學、田地施肥除草等花費。
馬上就中秋節(jié)了,一來離家遠,乘車又不方便;二來在病房三班倒,趕上值班,不能回家團聚。正好鄰村同事要回家,就委托他把錢捎回,同時我還從城里買了一些禮物,每人一份。
禮物安排如下:父親一瓶酒,母親一條圍巾,弟弟一頂棉帽子,妹妹一個紅發(fā)卡。
兒子1989年9月
同事回來后告訴我,母親見了信和禮物非常高興,當下就打開信讓妹妹讀起來,還親手把禮物分給了每個人,并告訴家里人,這是我用第一個月工資買的。
家書,好像已經(jīng)在我們的記憶中漸行漸遠了。其實,仔細想想,有些不好意思當面說出口的話,完全可以用家書的形式表達。比如,我們不好意思對父母兄弟當面說一些流露真情的話,那就寫一封家書好了,寫出想說的,肯定能打動家人。
我想過,一定要把寫家書的習慣拾起來,不一定非要用紙和筆,用短信、微信、QQ等社交工具一樣可以寫。
母親節(jié)那天,我用短信給母親寫了一封家書:媽,節(jié)日快樂!過兩天我就回家看您,雖然現(xiàn)在有了私家車,回家的頻次多了,但是依然很想念你們,想念家里的院子,想念家里的棗樹,想念家里的田地,甚至想念村頭的那個喜鵲窩,其實就是想念家的那份感覺。
回家后,小侄女說,是她給奶奶念的短信,她看到奶奶笑了,然后又哭了。我想,也許,這就是家書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