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兆琳
在肥胖人群的體內,白色脂肪細胞野蠻地生長,可能成為引起諸多代謝性炎癥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
肥胖成為疾病的歷史不算短。早在18世紀,就出現(xiàn)了首批重點討論肥胖癥的專著。1968年,第一例治療肥胖的胃旁路手術開展,1986年國際肥胖癥研究協(xié)會(IASO)成立。1998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建立肥胖癥國際分類,確認其流行病學特點……
肥胖,是由多因素引起,因能量攝入超過能量的消耗,導致體內脂肪集聚過多達到危害健康的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可能很多人知道這種說法,但卻沒有把這種病當回事。
得了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大多數人都會重視。按時就醫(yī),按時服藥,大夫給的建議會盡力去做。肥胖之所以不被認為是一種病,是人們普遍認為肥胖對生活的影響不是那么大,更不會有性命之憂。一般的胖是因為吃多了,減不了重是因為意志不夠堅強,不能堅持鍛煉。所以減肥不著急。但是在不著急減肥的這些日子里,肥胖這種病始終與我們相伴,使我們產生人體正常形態(tài)與功能的偏離,引起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并發(fā)癥,而這些疾病時時刻刻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質量甚至威脅到我們的生命。非常多的肥胖患者因為如俗語中的“吃嘛嘛香”“吃得香睡得著”等表現(xiàn),自以為身體強壯,拒絕體檢或抵制藥物治療。實則肥胖可引起體內一系列的變化,在潛移默化中威脅生命健康。這種傷害往往更為致命,很多患者發(fā)現(xiàn)并開始重視肥胖對身體的影響時,常常已經出現(xiàn)多種病變。
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內分泌科潘慧教授兼任該院肥胖門診的醫(yī)生,他接診的多是形形色色的肥胖患者,其中有不少已經出現(xiàn)了由肥胖引起的并發(fā)癥。“可以說,肥胖是百病之源?!迸嘶壅f。
大家都知道,肥胖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性因素,原因在于由于肥胖者身體內的脂肪組織增多,機體代謝耗氧量加大,從而導致心輸出量增加,心臟做功量增大,使心肌肥厚和動脈粥樣硬化,因此易誘發(fā)高血壓、冠心病、心絞痛、腦血管疾病和猝死。
潘慧教授揭示了肥胖與機體更深層次的影響和關聯(lián)。他說,肥胖會導致身體產生一系列的變化。肥胖的人體內脂肪組織增加?,F(xiàn)代研究證明,脂肪組織是一種非常復雜的組織,但目前對它的研究還很有限。
脂肪組織過去被認為僅僅是脂類能量的貯存場所,而今學術界已經認識到脂肪組織其實是人體內非常重要的內分泌器官,可以分泌瘦素、抵抗素、脂聯(lián)素等重要激素,以及其他細胞因子和脂代謝產物。人體內的脂肪細胞可以分為白色脂肪細胞和棕色脂肪細胞。白色脂肪細胞往往含有單個脂滴,且脂滴占細胞體積的90%左右,主要執(zhí)行能量貯存功能;而棕色脂肪細胞則有多個脂滴,并含有較多線粒體,能加速能量分解代謝。人體內棕色脂肪從出生之后就開始減少,成年后白色脂肪細胞的總數也會逐漸保持恒定。在長期營養(yǎng)過剩的狀況下,白色脂肪組織不斷擴張,甚至出現(xiàn)供血不足、缺氧壞死的狀況。
國際上的研究表明,棕色脂肪是“好”的脂肪,在釋放能量的同時可以消耗體內大量熱量,甚至可以使人變瘦。但是目前的研究還無法知道如何增加人體內的棕色脂肪。而毋庸置疑的是,過多的白色脂肪會影響體內胰島素敏感性,產生胰島素抵抗,還影響血壓水平、內皮功能、纖溶活動及炎癥反應,參與多種重要病理生理過程。在肥胖人群的體內,白色脂肪細胞野蠻地生長,可能成為引起諸多代謝性炎癥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
“我們都知道,人體會因為細菌、病毒的侵襲而感染炎癥。而過多的脂肪組織是一種炎性介質,使人體越來越多地發(fā)生非感染性炎癥。脂肪組織可以維持體內的炎癥反應,并持續(xù)釋放多種炎癥因子,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我們可以認為,肥胖是一種全身系統(tǒng)性的慢性代謝炎癥狀態(tài)?!迸嘶壅f,“這種炎癥反應會影響血管的健康,引起血管的病變。而肥胖導致的所有疾病幾乎都跟血管有關。比如糖尿病,糖尿病并發(fā)癥會出現(xiàn)心臟和眼底病變,這些病變也都是因為血管出現(xiàn)了問題而導致的?!迸嘶壅f。
中國目前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肥胖國,肥胖人數僅次于美國。第二屆中國肥胖指數公布,在過去30年里,中國的肥胖率急劇上升,導致4600萬成人“肥胖”,3億人“超重”。
美國人的肥胖和中國人的肥胖有不同的特點。潘教授說,美國人屬于全身型肥胖,中國人多屬于中心型肥胖,就是我們常說的蘋果型身材。而腰圍對健康的影響更大,所以蘋果型身材的肥胖對各種心血管疾病和內分泌疾病以及骨關節(jié)退行性病變等疾病來說,更不友好。正因為脂肪組織在人體分布的不同,所以中美兩國BMI指數對于超重和肥胖的標準是不同的,美國人是25和30,中國人是24和28??梢哉f,一個身高1.7米的成年人,如果體重在70公斤以上,那么其身體處于炎癥狀態(tài)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長此以往,就可能產生各類疾病。而肥胖的危害到底以哪種疾病的形式顯現(xiàn)出來,那就看各種因素的綜合影響,比如遺傳因素、生活習慣、工作環(huán)境的影響、情緒的控制等等。
潘慧講了一個有驚無險的真實案例。有一位300多斤的患者在候診時睡著了,他在睡眠時打著呼嚕,發(fā)生了睡眠呼吸暫停,竟然呼吸和心跳都停止了。經過醫(yī)務人員的全力搶救,病患才脫離了危險。這個案例比較少見和極端,但也足以說明肥胖是可以致命的。
隨著醫(yī)學知識的普及,大家對肥胖能導致的疾病都很熟悉了。據估計,60%~70%的成年人發(fā)生高血壓是因為肥胖造成的,即肥胖相關性高血壓。肥胖可以增加高血壓的患病風險,增加血壓控制的難度,同時可以促進多重心血管代謝危險因素的聚集,增加心腦血管病的風險,如冠心病等;由于肥胖導致體內代謝和內分泌異常,??梢鸲喾N代謝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癥、高尿酸血癥等;肥胖還可以并發(fā)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靜脈血栓;身體肥胖的人往往怕熱,多汗,皮膚皺折處易發(fā)生皮炎、擦傷,并容易合并化膿性或真菌感染;因行動不便還容易遭受各種外傷、骨折及扭傷、消化不良、氣喘等。
除了這些因果關系顯而易見的疾病,還有一些看似與肥胖無關的疾病,也被證明與肥胖有關,比如黑棘皮癥(acanthosis nigricans)。潘慧說,這是一種少見的皮膚病,會在特定的部位出現(xiàn)灰黑色的色素沉著,常見于肥胖的青少年。研究發(fā)現(xiàn),這種疾病是由于肥胖引起胰島素抵抗而導致的。肥胖還會導致膽石癥。潘慧教授說,肥胖患者的膽汁呈現(xiàn)黏稠的泥沙樣,有的患者膽囊中滿滿一包全是膽結石,手術時看到不免觸目驚心。近些年來,由于肥胖引起女性月經不調、排卵異常導致不孕、女性男性化的病例也在不斷增加。由于肥胖,身體各器官的負重都會增加,大體重全部施壓在關節(jié)和骨骼上,就算是上下樓這種簡單的動作,都會大大加重關節(jié)和韌帶的損傷。這種損耗可以過早地使膝關節(jié)出現(xiàn)鈣化點,并發(fā)生退行性病變。
“醫(yī)生最怕遇到的就是骨關節(jié)發(fā)生退行性病變的肥胖患者。這些患者需要減肥,卻因為骨關節(jié)發(fā)生病變不能參與體育鍛煉,使患者和醫(yī)生都陷入兩難的選擇。”潘慧說:“遇到這種情況,可以選擇游泳等對關節(jié)刺激比較小的運動,但是體重是一定要減的?!?/p>
此外,肥胖也增加了麻醉和手術的危險性:肥胖患者單獨應用鎮(zhèn)靜藥物會引起氣道堵塞;急診手術時縮短手術時間對減少術后并發(fā)癥意義重大;日間手術時,相關風險較正常人增高;孕產婦肥胖患者更易發(fā)生產后出血、深靜脈血栓、手術時間延長、感染等并發(fā)癥,增加胎兒難產、臂叢損傷、鎖骨骨折及先天性神經管發(fā)育缺陷等風險。同時肥胖孕產婦多為困難氣道,需給予特別重視。
肥胖還可增加惡性腫瘤的發(fā)病率。肥胖婦女子宮內膜癌比正常婦女高2倍~3倍,肥胖男性結腸癌、直腸癌和前列腺癌的發(fā)生率較正常人高……
所以說,肥胖是百病之源的說法毫不夸張。潘慧教授有不少患者,將體重減至正常標準后,其所有疾病和并發(fā)癥都隨之消失?!爸袊圆【畤姷膽B(tài)勢,肥胖‘功不可沒。 ”
肥胖還會給國家?guī)砀甙旱尼t(yī)療負擔。根據美國的統(tǒng)計,2003年用于肥胖干預的醫(yī)療費用為750億,到2008年就增加至1470億。而肥胖給相應的家庭個體,也會帶來不少的經濟負擔。
曾經有研究提出,所謂健康的肥胖,是指伴隨肥胖的身體質量指數的是處于健康水平的代謝指標(??),如膽固醇、甘油三酸酯等,這個詞匯近年來非常流行。但不幸的是,英國倫敦大學學院一項為期20年的最新研究已經揭示,這樣的情況可能并不存在。據《福布斯》雜志報道,這項研究發(fā)現(xiàn),那些被認為是“健康肥胖”的人,最終會發(fā)展成“不健康的肥胖”,表明這種健康狀況最多只是局限于一個階段。就是說,肥胖終究還會致病,還沒致病只是量變還沒構成質變而已。
綜上所述,肥胖是人類健康長壽的大敵??茖W家研究發(fā)現(xiàn),肥胖者并發(fā)腦栓塞與心衰的發(fā)病率比正常體重者高1倍,患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膽石癥者較正常人高3倍~5倍……由于這些疾病的侵襲,人們的壽命將明顯縮短。
肥胖增加心血管病及2型糖尿病危險,沒有人不信,但要說肥胖增加腫瘤危險,肯定有人將信將疑。事實上,肥胖與腫瘤的相關性正在被越來越多的研究所揭示。
肥胖確為腫瘤病因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癌癥研究學院Renehan等進行的最新系統(tǒng)評價和薈萃分析,發(fā)現(xiàn)了“肥胖為腫瘤病因”的又一新佐證。Renehan等檢索了Medline和Embase數據庫中截至2007年11月的相關資料,對涉及全身15個部位20種腫瘤進行了前瞻性觀察性研究,共分析了141篇文獻,腫瘤病例總數為282137例。分析發(fā)現(xiàn),體質指數(BMI)的增加與男性食管腺癌、甲狀腺癌、結腸癌和腎癌等發(fā)病危險顯著相關。BMI每增加5kg/m2,食管腺癌、甲狀腺癌、結腸癌和腎癌發(fā)病危險分別增加52%、33%、24%和24%。BMI的增加與女性子宮內膜癌、膽囊癌、食管腺癌和腎癌等發(fā)病危險顯著相關。BMI每增加5kg/m2,子宮內膜癌、膽囊癌、食管腺癌和腎癌發(fā)病危險分別增加59%、59%、51%和34%。
此外,BMI的增加還與男性直腸癌和惡性黑素瘤,女性絕經后乳腺癌、胰腺癌、甲狀腺癌和結腸癌,男性及女性白血病、多發(fā)性骨髓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等發(fā)病危險呈弱相關。從性別來看,BMI的增加與結直腸癌危險之間的相關性,男性顯著強于女性。從人種來看,不同地區(qū)(北美,歐洲和澳大利亞,亞太地區(qū))研究所得出的結果基本相同,而亞太人群BMI增加與乳腺癌之間的相關性更強。
肥胖如何增加腫瘤危險的機制尚不明確
Renehan等認為,三個激素系統(tǒng)可能參與其中,一是胰島素—胰島素樣生長因子軸,二是性激素,三是脂肪因子,而胰島素是其中的最核心因素。當然,這些激素在不同腫瘤中的作用可能各不相同。
瑞典卡羅林斯卡研究院Larsson和Wolk也認為,循環(huán)中包括胰島素、胰島素樣生長因子和性激素在內的內源性激素水平的變化,破壞了細胞增殖與凋亡之間的平衡,是最可能的致癌機制。其他可能機制還包括,脂肪因子代謝的變化、局部炎癥、高血壓和脂質過氧化增加腎癌危險,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發(fā)生增加肝細胞癌危險,腹部肥胖所致胃食管反流增加食管腺癌危險。
目前,還存在很多懸而未決的問題,如肥胖—腫瘤相關性是否受其他危險因素或遺傳學多態(tài)性的影響,青少年肥胖是否同樣增加腫瘤危險,肥胖者減重后腫瘤危險是否降低,肥胖的腫瘤患者減重后預后是否改善等。
肥胖將成致癌首因?
在日前召開的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年會上,哈佛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的Walter C.Willett說,隨著吸煙率的降低和肥胖率的進一步升高,肥胖將在不遠的將來趕超吸煙,成為致癌首因。目前,吸煙約導致30%的腫瘤死亡,而男性中約14%的腫瘤死亡由肥胖所致,相應的比例在女性中為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