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勇,張 毅,周鑫疊,徐南偉
鎖骨遠端骨折發(fā)病率占鎖骨骨折的10%,大多由跌落傷、車禍傷等引起[1]。NeerⅡ型作為一種不穩(wěn)定型鎖骨遠端骨折,其發(fā)生率較低,但由于此類骨折多伴隨喙鎖韌帶的斷裂,骨折不愈合率相對較高,嚴重影響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質量。目前,臨床治療該類骨折的方式主要有鎖骨遠端鉤型鋼板內固定、錨釘內固定、肩峰克氏針內固定、喙鎖螺釘內固定等[2-3]。橋接內固定系統(tǒng)是一種由連接棒、鎖定螺釘、普通螺釘、鎖定螺帽、固定塊等組成的治療系統(tǒng),具有穩(wěn)定性好、抗疲勞性好、匹配度高等優(yōu)點,廣泛應用于四肢及骨盆矯形和創(chuàng)傷骨折的內固定過程中[4]。經查閱相關資料發(fā)現,橋接內固定系統(tǒng)在NeerⅡ型鎖骨遠端骨折患者的治療中應用較少,因此,本研究探究了橋接內固定系統(tǒng)對NeerⅡ型鎖骨遠端骨折患者肩功能的影響。
1.1 病例資料 選擇2015年11月~2018年1月醫(yī)院收治的81例NeerⅡ型鎖骨遠端骨折患者,按照入院順序編號,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兩組基礎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表1)。本研究已獲得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且患者及監(jiān)護人均知情同意。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1.2 治療方法 (1)對照組:行經鎖骨鉤鋼板內固定治療:患者取仰臥位,于鎖骨側平行做一3~8 cm的橫弧形切口,暴露骨折端和肩鎖關節(jié),并對骨折進行復位和臨時固定。根據肩鎖關節(jié)的深淺程度確定鉤鋼板長度,將鋼板折鉤經過肩鎖關節(jié)后方間隙插入肩峰后下方固定。復位骨折并臨時固定后,在鎖骨上方置入鋼板,用3~4枚3.5 mm皮質骨螺釘對骨折近端進行固定,同時,在導向器的引導下,對骨折遠端置入3~4枚直徑2.7 mm的鎖定螺釘。通過術中透視及活動肩關節(jié),對固定的可靠度及鋼板螺釘位置進行評價,待滿意后縫合切口。(2)研究組:行經橋接內固定系統(tǒng)治療:患者取仰臥位,于鎖骨骨折處上緣做一3~8 cm的橫弧形切口,暴露骨折端,推開骨膜,對骨折進行復位;根據骨折的部位和骨折情況選擇合適長度的連接棒,設計側塊安置位置。無需側彎連接棒,分別用2~3枚鎖定螺釘通過側塊螺孔在骨折端的兩側進行固定。通過術中透視及活動肩關節(jié),對固定的可靠度及側塊螺釘位置進行評價,待滿意后縫合切口。
1.3 觀察指標 (1)臨床指標:統(tǒng)計患者的手術時間、出血量、切口長度、骨折愈合時間;(2)療效評價指標:治療3個月后,由同一組醫(yī)師在相同條件下,利用兩腳規(guī)及游標卡尺對患者的肩鎖關節(jié)間隙寬度及肩峰上緣-鎖骨遠端垂直距離進行測量;(3)肩關節(jié)功能:采用美國加州大學肩關節(jié)評分系統(tǒng)(UCLA)對患者治療后的肩功能進行評價,分為疼痛(共10分)、日?;顒樱ü?0分)、前屈活動度(共5分)、肌力(共5分)、滿意度(共5分)及總評分(共35分)共6個維度,各維度得分越高,表明疼痛程度越輕、日?;顒邮芟蕹潭仍降汀⑶扒顒佣仍胶?、肌力越正常、滿意度越高等。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和百分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指標比較 研究組的手術時間、出血量、切口長度、骨折愈合時間均短(少)于對照組(P<0.05,表 2)。
表2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表4 兩組肩關節(jié)評分比較
2.2 療效評價指標比較 治療后,研究組的肩鎖關節(jié)間隙和肩峰上緣-鎖骨遠端垂直距離均小于對照組(P< 0.05,表 3)。
表3 兩組療效評價指標比較(mm)
2.3 肩關節(jié)評分比較 研究組治療后的肩關節(jié)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表4)。
多數NeerⅡ型鎖骨遠端骨折的患者都伴隨有肩鎖關節(jié)穩(wěn)定性的破壞,此時,骨折斷端的近端可在胸鎖乳突肌、喙鎖韌帶、斜方肌等作用下向后上方發(fā)生位移;骨折斷端的遠端可在上肢重力的影響下向下發(fā)生移位,同時在胸大肌、菱形肌以及背闊肌等縮肩胛肌群的作用下向中軸發(fā)生移位[5]。因此,NeerⅡ型鎖骨遠端骨折作為一種生物力學特點較為復雜的骨折類型,保守治療易出現骨折延遲愈合或不愈合等不良后果,且并發(fā)癥還可對患者的肩部功能產生不良影響[6],故手術治療是此類骨折的首選方式。
鎖骨鉤鋼板內固定作為臨床上常用的治療NeerⅡ型鎖骨遠端骨折的手段,其通過在肩峰下插入鎖骨鉤,從而進行鎖骨遠端的復位,固定牢靠,患者可早期行功能鍛煉。但是該方法易出現肩峰撞擊、脫鉤等不良后果[7],因此,治療所需的鉤鋼板應盡早取出,以避免其對患者肩部功能的影響。橋接內固定系統(tǒng)是一種結合生物學效應、生物學力學特征、手術操作性的個性化內固定方式,其區(qū)別于其他內固定方式的特點在于 “橋接固定”、“三維固定”、“動力固定”、“彈性固定”,在具備“自動貼服”和“復位器”的同時,安全性、有效性較高[8-9]。
本研究通過對比橋接內固定系統(tǒng)與鎖骨鉤鋼板內固定治療NeerⅡ型鎖骨遠端骨折患者的療效,結果顯示,研究組的手術時間、出血量、切口長度、骨折愈合時間、肩鎖關節(jié)間隙、肩峰上緣-鎖骨遠端垂直距離均短(少)于對照組(P<0.05),表明橋接內固定系統(tǒng)可有效改善NeerⅡ型鎖骨遠端骨折患者的臨床指標,提高治療效果。分析其原因可能為:橋接內固定系統(tǒng)在不需要剝離骨膜或少剝離骨膜的條件下,可對連接棒進行隨意塑形。同時,通過側塊在連接棒上的360度旋轉及滑動,對骨折部位從不同角度進行固定,穩(wěn)定性和匹配性遠高于常規(guī)內固定方式,因此,有利于患者術后的恢復。本研究結果還顯示,研究組治療后的疼痛、日?;顒?、前屈活動度、肌力、滿意度及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橋接內固定系統(tǒng)可有效改善NeerⅡ型鎖骨遠端骨折患者的肩功能,預后較好。
綜上所述,與經鎖骨鉤鋼板內固定治療相比,橋接內固定系統(tǒng)治療NeerⅡ型鎖骨遠端骨折的療效更顯著,對患者的損傷更小,患者的肩功能恢復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