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展,趙惠卿,王雪梅,楊雅琴,馮濤,3,馬惠姿
1.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yī)院神經病學中心神經變性病科,北京市100050;2.國家神經系統(tǒng)疾病臨床醫(yī)學研究中心,北京市100050;3.北京腦重大疾病研究院帕金森病研究所,北京市100050
目的 報道1例首發(fā)癥狀為少年帕金森綜合征的遺傳性痙攣性截癱11型(SPG11)患兒。
方法 描述1例13歲發(fā)病的27歲男性患者的臨床資料。
結果 患者首發(fā)為抖動、肢體僵硬,逐漸出現運動遲緩、行走困難,服用左旋多巴類藥物有效。MRI示胼胝體萎縮和側腦室周圍白質脫髓鞘改變;肌電圖示神經傳導速度正常?;驒z測提示SPG11基因存在兩處雜合突變:c.5867-1G>C和c.3687-2A>G。家系分析顯示突變分別來自父方和母方,為復合雜合突變。
結論 SPG11可以帕金森綜合征為首發(fā)表現,少年起病的帕金森綜合征患兒有必要進行全面基因篩查。
遺傳性痙攣性截癱(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HSP或SPG)是一種具有高度臨床和遺傳異質性的神經系統(tǒng)遺傳性變性疾病[1]。目前已經定位的SPG致病基因位點共69個,其中常染色體顯性遺傳位點17個,常染色體隱性遺傳位點47個,X連鎖遺傳位點5個[2]。11型(SPG11)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SPG中常見的類型,臨床多表現為復雜型SPG,多在20歲內起病,除表現為典型的痙攣性截癱步態(tài)外,常伴有進行性認知功能下降、精神智力發(fā)育遲滯、言語不清、吞咽困難、飲水嗆咳、尿頻尿急、便秘等;影像學上常見胼胝體發(fā)育不良(thin corpus callosum,TCC),伴腦室擴大、腦室周圍白質病變;肌電圖可有周圍神經損害的表現。我們發(fā)現1例表現為少年帕金森綜合征的SPG11,結合相關文獻復習進行報道。
患者男性,27歲,主因“肢體抖動、僵硬14年,加重伴運動遲緩7年”以“錐體外系綜合征”收入院。患者13歲時逐漸出現右側食指不自主抖動,靜止時明顯、緊張時加重、睡眠時消失,伴肢體僵硬;服用多巴絲肼片125 mg每天3次,癥狀可控制。15歲時逐漸發(fā)展至雙上肢抖動,出現行走、站立不穩(wěn),雙足跖屈內翻,行走時身體前傾,雙足跟不易著地、步幅減小,偶有飲水嗆咳,言語較前含糊;加用鹽酸普拉克索片0.25 mg每天2次、吡貝地爾緩釋片50 mg每天1次,癥狀可改善。上述癥狀進行性加重,20歲時逐漸出現運動遲緩,表現為獨自站立、行走困難,需攙扶;口服多巴絲肼片125 mg每天3次、恩他卡朋0.1 g每天3次、鹽酸普拉克索片0.25 mg每天3次、巴氯芬片10 mg每天3次,癥狀可好轉。25歲起,患者行走困難進一步加重,在助步器或他人攙扶輔助下可行走約50 m。平時便秘,小便正常,否認嗅覺減退、記憶力減退、幻覺,否認體位性頭暈、睡眠中異常行為、抑郁情緒。既往吸煙2年,每天40支,已戒7年;不飲酒。否認類似家族病史。
血壓127/70 mmHg,脈搏70次/min。內科查體未見異常。神經系統(tǒng)見神清,構音障礙,高級皮層功能粗測正常。顱神經檢查未見異常。四肢肌力Ⅴ級,右上肢、雙下肢肌張力呈鉛管樣增高,下肢為著;雙側指鼻、跟膝脛試驗欠穩(wěn)準,右上肢及雙下肢可見姿勢性震顫。雙側肢體深淺感覺檢查未見異常。四肢腱反射亢進,雙側踝陣攣陽性;雙側掌頦反射、Hoffmann征陰性;雙側巴氏征陽性。不能自主站立及行走,閉目難立征無法配合。助步器輔助行走時軀干稍前傾,雙下肢啟動困難,呈剪刀步態(tài),后拉試驗陽性。
常規(guī)血生化檢查未見異常。采用統(tǒng)一帕金森病評定量表第3部分(運動功能評分)行多巴絲肼片藥物測評:125 mg最佳改善率為22%(服藥后3 h),187.5 mg為36%(服藥后2 h),250 mg為27%(服藥后2 h)。簡易精神狀態(tài)檢查30分(大學文化),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27分。黑質超聲提示回聲強度Ⅱ級;肌電圖示神經傳導速度正常;頭MRI示側腦室旁白質脫髓鞘改變,胼胝體變薄(圖1)。
患者入院后考慮為帕金森綜合征。鑒于起病年齡小,存在錐體外系、錐體系、可疑小腦系統(tǒng)受累,可能有遺傳因素,完善相關基因檢測。采用安捷倫外顯子芯片捕獲+高通量測序。提取患者及其父母的血液,將DNA打斷并制備文庫,通過芯片對目標基因編碼區(qū)及鄰近剪切區(qū)DNA進行捕獲和富集,使用高通量測序平臺進行突變檢測。進行文獻檢索,查找相同病例。
患者在基因SPG11剪切位點區(qū)域存在兩處雜合突變:chr15:44867240存在 c.5867-1G>C和 chr15:44891036存在c.3687-2A>G。家系驗證結果顯示此雙雜合突變分別來源于其父母,為復合雜合突變。見圖2。結合患者臨床表現,考慮為致病基因。
經文獻檢索,目前為止國內外共報道6例以少年帕金森綜合征起病的SPG患者,其中最終通過基因檢測明確為SPG11的5例,病例2和病例3為同一家系??偨Y于表1[3-7]。
圖1 患者頭顱MRI影像
圖2 患者及其父母的基因檢測結果
表1 報道少年帕金森綜合征起病的SPG文獻
本文報道1例以帕金森綜合征起病的SPG11罕見病例,文獻檢索僅發(fā)現6例類似患者,其中5例基因診斷最終確定為SPG11,1例(病例1)經家庭史和MRI表現確定為SPG11。上述病例的特點均是少年起病,以帕金森綜合征為首發(fā)表現,逐漸出現痙攣性截癱癥狀,MRI均提示TCC;除病例3外,患者對多巴胺能藥物反應良好。病例6曾行內側蒼白球腦深部電極植入術,術后30個月患者帕金森癥狀有明顯改善,但下肢痙攣性截癱癥狀沒有任何改善[7]。
SPG11通常表現為逐漸進展的痙攣性截癱、腱反射亢進和雙側巴氏征陽性,同時伴智力低下和/或中度認知功能障礙;平均起病年齡12歲(2-23歲)[8];首發(fā)運動功能受累占57%,智力低下占19%,54%患者可并發(fā)假性球麻痹性構音障礙;其他臨床表現包括中度上下肢萎縮、尿失禁、吞咽困難,少見的臨床表現包括小腦體征、白內障、色素性視網膜炎或視神經萎縮。認知功能檢測可發(fā)現短期記憶受損、注意力缺陷。隨著疾病發(fā)展,患者運動功能進一步下降,一般在40歲左右需要乘坐輪椅[8-9]。72%患者肌電圖可表現為多發(fā)運動軸索性神經病,正電子發(fā)射計算機斷層檢查可發(fā)現進行性皮層和丘腦低代謝[10]。幾乎所有的SPG11患者MRI均可見TCC,同時可發(fā)現皮層萎縮、側腦室旁白質病變。TCC也可在其他類型SPG中出現,如SPG7[11]、SPG21[12]和SPG4[13]。帕金森癥狀在SPG中少見,有文獻報道6例SPG11患者在痙攣性截癱發(fā)病后20年出現錐體外系癥狀[14];另1例在痙攣性截癱發(fā)病后9年出現錐體外系癥狀[10]。首發(fā)癥狀為帕金森綜合征的SPG11非常罕見,包括本例患者在內,基因明確的以帕金森綜合征為首發(fā)表現的SPG11只有6例,本例為國內首次報道。另外目前文獻報道的SPG11基因突變位點不一,對疾病的早期診斷和研究帶來困難,臨床詳細問診和查體將起決定性作用。
以帕金森綜合征為首發(fā)癥狀的SPG11患者均為青少年起病,且并發(fā)錐體系癥狀。1954年,Davison[15]就描述了5例青少年帕金森綜合征同時并發(fā)上運動神經元受損的癥狀和體征,病理證實這些患者存在蒼白球、黑質、豆狀核和皮質脊髓束受損,他將這類疾病命名為蒼白球錐體病。目前大家更愿意用帕金森錐體綜合征(Parkinsonian pyramidal syndromes,PPS)[16]這一術語,除SPG11外,還有Parkin基因突變導致的遺傳性帕金森病,如常見的Park9[17]、Park14[18]和Park15[19];另外DJ-1和PINK1基因突變也可以導致PPS。多巴反應性肌張力障礙(dopa-responsive dystonia,DRD)[20]也可以表現為青少年起病的帕金森樣癥狀;而對小劑量左旋多巴有效,可能導致DRD被誤診為早發(fā)型帕金森病。肝豆狀核變性[21-22]可出現青少年型帕金森樣癥狀,同時并發(fā)有錐體束征,需要與PPS鑒別。腦鐵沉積病目前已發(fā)現10種相關基因[23-24],其中7種可表現為PPS,PANK2基因突變引起的泛酸激酶相關性神經退行性疾病最為常見,青少年起病,首發(fā)癥狀可為帕金森樣表現,并發(fā)錐體束征和認知精神障礙[25],MRI可有典型的“虎眼”征。問疹要詳細詢問家族史,病史中是否存在認知功能障礙、癲癇、周圍神經?。徊轶w要重點關注眼科檢查、共濟運動、錐體束征;另外MRI檢查必不可少。進一步明確病因可以進行相關基因檢查,如果沒有特別把握,可以進行基因組合檢測,避免漏診。
以帕金森綜合征起病的SPG11患者對抗帕金森病藥物反應不同,可能與基因突變位點不同有關[6];但前述病例2和病例3基因突變位點相同,但對左旋多巴類藥物反應不同,病例2反應良好,病例3無效,對于此種現象尚無確切解釋。我們認為可能與病變部位不同相關:對藥物反應不佳的患者可能基底節(jié)區(qū)病變較嚴重,多巴胺受體破壞。另外,SPG11為什么會并發(fā)帕金森綜合征或以帕金森綜合征為首發(fā)表現,尚無病理學或基因學的確切解釋,需要進一步研究。
SPG11尚無有效治療方法,目前均為對癥支持,包括緩解痙攣的藥物和物理治療;并發(fā)帕金森樣癥狀的患者可予左旋多巴類藥物治療,也可以采用手術治療,但手術對痙攣性截癱癥狀無效[7]。SPG11是一種單基因病,理論上只有特異的基因治療才可能從根本上改善SPG11癥狀,延緩疾病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