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瀅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銅羅小學,江蘇蘇州 215237)
屠格涅夫說過:“偉大的一切由人的手所造成。”勞動開出美麗的花朵,結出智慧的果實,勤勞的雙手加上聰明的技術能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東西。勞動技術是一門指向勞動能力與提升技術素養(yǎng)的課程。該課程旨在通過教學,使全體學生具有一定的勞動技術素養(yǎng),實現人人“會動手、能設計、愛勞動”的目標。勞動技術課程除了具有極強的實踐性,還具有較強的綜合性,融科學、技術、人文于一體,在技術活動中提升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是孕育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沃土。小學是培養(yǎng)學生勞動技術素養(yǎng)的重要時期,也是他們形成觀念意識的關鍵時期。我們應當立足勞動技術課程,充分發(fā)揮其綜合價值,加強多元意識培育,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筆者在勞動技術教學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設計意識、技術優(yōu)化意識、實踐創(chuàng)新意識和集體勞動意識,并通過四種意識的培養(yǎng),去優(yōu)化學生技術素養(yǎng),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F以《設計相框》教學為例,就培養(yǎng)學生四種意識的策略與各位分享。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沒有精心的準備就不會有成功。勞動技術課程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技術素養(yǎng),而不是簡單的動手操作。俗話說:“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痹O計是制作的前期準備環(huán)節(jié),要獲得勞動成功必須精心策劃設計[1]。一些學生在勞動技術課中怕動腦,喜歡做現成事情。他們對勞動技術課的興趣集中在動手操作上,而對設計缺乏動力,更缺乏自主設計的意識與能力。我們要增強學生的自主設計意識,激勵他們在自我追求中提高勞動智慧,提升技術素養(yǎng)。
“人的活動如果沒有理想的鼓舞,就會變得空虛而渺小?!苯逃枰詈凸奈瑁字商煺娴男W生更需要鼓勵。筆者在教學中通過鼓勵催生學生自主設計意識。在教學《設計相框》一課中,筆者通過聞名世界的建筑導入,組織學生欣賞中國故宮、蘇州博物館、盧浮宮、金字塔等。精美絕倫的建筑給學生以視覺享受,引發(fā)了學生的興趣。筆者請他們說說設計者,并鼓勵說:“看了大師的杰作,令大家驚嘆不已,心動不如行動,其實同學們也能用自己的巧手設計出精美的作品。”之后,筆者趁機鼓舞學生自主設計:“老師這兒有一張紙板和一小張卡紙,卡紙可以借助折、剪、刻、貼等多種技術本領,請你們設計出一個不破壞紙板,能讓紙板站立起來的支架。”教師的鼓舞激發(fā)了學生動手制作的欲望,激發(fā)了學生自主設計的意識。教師沒有給學生講解具體的操作程序,而是讓他們自己去尋找方法路徑。學生都能夠積極思考,自主嘗試設計,有的寫出制作步驟,有的畫出示意圖。
技術是勞動的支撐。勞動技術課要幫助學生“掌握技術操作,增強技術意識,提高技術素養(yǎng)”。學生只有具備技術優(yōu)化意識,才會提高技術,形成“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技術觀念。
技術素養(yǎng)來自實踐,實踐是訓練勞動技能的平臺。我們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實踐的舞臺,提供動手的機會,引領學生在實踐中應用技術、探究技術、催化技術,優(yōu)化意識,從而摸索出更多的新技術。
在《設計相框》教學中,筆者設計了兩輪實踐活動,對催化學生技術優(yōu)化意識取得較好的效果。第一輪是用紙板和卡紙設計一個支架。在學生自主設計出方案后,筆者對學生說:“請同學們用自己的巧手來實現自己的理想吧。”學生開始動手,或折疊,或剪刻,或粘貼,很快就完成了這個簡單的活動。為了提高學生的加工制作的基本技能,筆者組織學生交流經驗,演示站立紙板,并通過實驗檢驗紙板的穩(wěn)固、抗壓等程度。學生在實踐中找出它們的優(yōu)缺點,從而優(yōu)化了制作技術。比如做成三角形支架以增加穩(wěn)定性,在粘貼時需要預留粘貼邊,可以做個撐角提高承壓強度等。第二輪實踐是創(chuàng)意相框的制作。在學生設計好制作方案后,筆者給學生提供了材料,讓他們根據方案動手制作。在學生制作過程中,筆者巡視指導,并提醒他們剪切要光滑、插接要到位、粘貼要牢固等。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提高操作技能,增強他們的技術優(yōu)化意識,使得作品更加美觀實用。
江澤民同志說:“一個沒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眲?chuàng)新能力是個人的核心競爭力,更是民族進步的驅動力。勞動技術課程是一門創(chuàng)造性課程,它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創(chuàng)新空間,有助于激發(fā)、鼓舞和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新潛能[2]。而在教學中,一些教師沒有關注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以致很多學生習慣于模仿,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顯然,教師要發(fā)揮好勞動技術課的創(chuàng)造性,將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作為教學的重要目標,努力培養(yǎng)更多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人才。
在《設計相框》教學中,筆者設計了展評活動,通過作品的展示與評價,讓學生在展評中進行思想的摩擦與碰撞,激勵他們不斷創(chuàng)新。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筆者安排了三個層次的展評:第一層次是在學生制作創(chuàng)意相框前,筆者給學生播放了生活中的相框視頻,引導學生欣賞點評,從而給學生增添了創(chuàng)作靈感;第二層次的展評活動是在學生完成了相框制作后,讓每個小組展示制作的相框,請其他組學生進行評價,并提出個性化建議;最后一個層次是在課堂結束前,為了進一步開闊學生視野,提升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與能力,筆者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了各種電子相框,幫助學生感受電子相框的先進技術,并為他們注入了最新的時代元素。多層次的展評活動,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實踐創(chuàng)新意識。
奧斯特洛夫斯基說過:“誰若脫離集體,誰的命運就會悲哀?!奔w可以讓個人獲得更好的發(fā)展。勞動技術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離不開集體,集體的力量會推動學生向前發(fā)展,集體的智慧會幫助學生提升技術素養(yǎng)。然而,也有一些學生缺少集體勞動意識,喜歡孤軍作戰(zhàn),不懂得與他人合作,導致勞動效率低,技術素養(yǎng)差。
為培養(yǎng)學生集體勞動意識,教師可以組織小組合作,利用合作學習的方式凝聚力量,培養(yǎng)學生集體勞動意識。在《設計相框》教學中,筆者組織學生開展合作,比如在制作卡紙支架時安排小組合作,在創(chuàng)意相框的設計和制作步驟中開展小組討論,在制作相框活動中也同樣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即使在整理環(huán)節(jié),筆者也讓學生共同收拾器材,整理桌面。小組合作為學生提供交往的機會,增強了交流,融洽了感情。合作將他們聚集到一起,讓他們感受到集體的溫暖,體驗到集體合作的價值。合作不僅助推了學生技術素養(yǎng),也有效催升了他們的集體勞動意識。
總之,意識是一種內在的動力引擎,可以驅使學生走向勞動自覺,實現勞動創(chuàng)新。筆者以意識培養(yǎng)為切入點,在勞動技術教學中通過鼓舞、實踐、展評、合作等方式來涵養(yǎng)學生四種意識,是提升學生技術素養(yǎng)的有益嘗試。
[1] 呂勇松.淺析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J].小學教學研究,2017,(14):28-29.
[2] 夏令.小學社會實踐活動的整合實施策略[J].江蘇教育,2017,(39):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