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鵬
天下語文同仁共知,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語文教學,它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語文審美能力、探究能力,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fā)展奠定基礎。那如何實現(xiàn)這樣不可不弘毅的目標,國家課程有三維目標 ,各類教案設計有之,不假思索照搬照抄者有之,照搬照抄不加思考授課者有之,自己設計而又無所適從者有之,因三維目標表述不易識記者有之,所以“4i”目標因其簡潔易記,有利于教學目標的細化,具體化、操作化而大有可為。
4i目標即知(zhi)、思(si)、技(ji)、詩(shi)四個目標核心詞的韻母簡稱?!爸保簿褪侵R與結構,強調學科知識,向“語言”就范,對言語規(guī)則有儲備,掌握語言工具,突出知性?!八肌?,也就是思維與邏輯,強調思維在場,向邏輯就范,對言語內在的規(guī)律有把握,突出理性?!凹肌保簿褪羌夹g與能力,強調能力提高,向技能就范,對言語材料歸納、概括、總結、提煉以及表達方式的掌握,突出操作性?!霸姟?,也就是文化與情感,突出修辭和文化,是言語動力機制,強調生命存在,對生命世界存在看法,回歸人的價值,向文化就范,突出人文性。
4i目標教學就是運用知、思、詩、技四個核心目標的科學理論和方法,有目的、有計劃、有意識地研究教育現(xiàn)象和教學問題,揭示教學規(guī)律的認識活動。例如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閱讀鑒賞?第二單元?第7課?詩三首《涉江采芙蓉》一詩的教學,按照4i目標教學設計,1知:○1識記有關古詩十九首的文學常識?!?背誦詩歌《涉江采芙蓉》?!?認識對寫法。
2思:○1運用想象描摹詩歌的藝術畫面?!?思考場景變換,體會對寫法?!?思考為什么古人重別離3技:○1會把握詩歌中的意象,品味詩歌的意境?!?掌握對寫法,會分析使用對寫手法的古代詩歌,體會古人運用對寫法表現(xiàn)詩歌幽微情意的寫作方法。4詩:○1理解“芙蓉”的文化意象。○2感受并理解詩歌含蓄不盡,余味悠長的游子思鄉(xiāng)、愛人離居的愁情別緒。
眼下,語文課堂內外的拓展有種種誤區(qū),最普遍的就是存在著隨意性。例如歸有光的《項脊軒志》,在文章結尾有一段景物描寫:“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這段文字堪稱經典,幾乎所有的語文同仁都會重點講解,并且設計拓展,以加深學生對這種以景結情手法的理解。有一篇教學設計卻在緊要關頭設計了一篇關于相思的歌曲讓學生欣賞,非但沒有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反而大大削弱了文章的感染力,破壞了課堂的整體性,更沒有完成對以景結情這種寫作手法的掌握。筆者嘗試了這樣的預設:
第一種通過提問引發(fā)思考:我們學過的課文中有這樣以景結情,余韻裊裊的結尾嗎?學生經過思考討論說出了好幾篇文章,筆者就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結尾“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lián)u情滿江樹”一句做了引申討論。
第二種出示修改的詩句“離別后,相思是一顆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加深文章情感。
第一種是從形式方面進行拓展,鞏固寫作手法,鞏固課堂內容,聯(lián)系所學,復習舊知識,起到溫故知新的作用。第二種從內容方面進行拓展,體會作者對亡妻的深切思念,加深學生對百年老屋,三代女性,世事滄桑的理解。
教學研究的目的是探索、揭示教育規(guī)律,使人們按教育規(guī)律辦事,4i目標教學突出教育規(guī)律,緊扣課堂教學,強調核心素養(yǎng),有效提高教育質量和教學活動的效益,希望更多語文界同仁參與研究4i目標教學,從而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