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偉慧
(江蘇省海門市中小學教師研修中心,江蘇海門 226100)
體育教學除了能夠讓學生有強健的體魄,更有著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育人功能,因此,教師要抓住體育學科的本質屬性,以學生為本,尊重發(fā)展規(guī)律,挖掘學生的發(fā)展?jié)撃?,讓學生能夠在操場上盡情“撒野”,把學生培養(yǎng)成有主見、有思維、有個性的現代化人才。
創(chuàng)造民主、自由的教學環(huán)境,首先得從改變教師的教學觀念開始。教學中,教師只是引導者、合作者。教師得放下所謂師道尊嚴的“面子”,懂得現代教學必須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課堂的主體地位,“始終把學生主動、全面發(fā)展放在中心地位”,要實現由“教師本位論”向“學生本位論”轉變[1]。這樣,學生的個性才有可能發(fā)展。
在初中跳繩教學中,教師以游戲導入。學生繞著籃球場地慢慢走,然后注意聽老師的口令,當老師喊“高人走”時,所有同學都用前腳掌走路;當老師喊“矮人走”時,所有同學半蹲下身子走路。此游戲能活躍課堂氣氛,增強學生的下肢力量,為接下來的跳繩運動奠定基礎。教師用語言激勵學生,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小組內自由決定自己的跳繩方法,可以跳速度,可以跳花樣,可以跳穩(wěn)定。在學生自己練習時,教師積極巡視,啟發(fā)學生、指導學生、激勵學生。最后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就是跳繩比賽,以小組為單位,最后各小組算成績。
“我們要努力使學習充滿無拘無束的氣氛,使兒童和教師在課堂上能夠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這樣良好的教學氣氛,那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不可能發(fā)揮作用?!笨梢妼捤?、和諧的課堂環(huán)境多么重要。
如教學合作定向運動練習,這節(jié)課的主要教學目標就是能夠用比較合適的方法跨越與攀爬障礙。首先是準備活動,師生共同圍繞操場慢跑一圈,然后再進行體操練習。當學生的身體達到比較好的狀態(tài)后,依據教育內容,教師讓學生進行運動體驗,主要包括鉆過低欄架、跨過軟墊子、攀過雙杠等。教師把學生分成兩個小組進行上述練習,引導學生互相觀摩,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探究適合自己的最佳的跨越障礙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進行演示、示范,并在學生演示的過程中,全程監(jiān)督、調控、講評、指導,最重要的是在巡回觀察中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和保護。
這節(jié)課,教師挖掘了運動項目本身的健身因素,依據學生的身心特點選擇了最佳的教學方法。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運動,時刻關注學生的運動體驗,從情感上給予學生關愛,讓學生踏實;在技能上給學生指導,讓學生自信,既有“師心”又有“母愛”,這樣的課堂學生才能放心地“撒野”。
傳統(tǒng)的教學程序,是教師備課,然后上課塞給學生。學生只需睜大眼睛看,豎起耳朵聽,聽教師的話,跟教師走,讓跳就跳,讓跑就跑。學生就是教師思維的“表演者”,是教師行動的“跟屁蟲”。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可能知識豐富,也可能技能高超,但是缺乏現代社會發(fā)展關鍵的東西——個性、創(chuàng)新。
在九年級排球教學中,教師首先以中國女排進行課堂導入,激勵學生以女排為榜樣,積極練習,努力拼搏,提高自己的排球水平和能力。接下來,教師直接進行排球比賽。比賽分成男、女兩個大組,同時在兩個排球場地進行。比賽之前,球網的高度降低了,同時排球的規(guī)則改變了,比如排球落地后可以再將球傳起來或者墊起來,一人連續(xù)兩次擊球不算犯規(guī),一方必須在擊球五次以內傳過球網,第六次就算犯規(guī),三局兩勝。比賽結束后,針對比賽中的墊球方面,通過觀察到的問題以及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再重點示范講解。最后進行墊球比賽,比賽分五組,每人一次機會,墊球總數最多的組獲勝。
這節(jié)課,教師首先讓學生進行排球比賽,比賽的過程就是“撒野”的過程。學生一方面能夠發(fā)揮自己的個性潛能,另一方面能夠發(fā)現問題,發(fā)現不足,然后向老師提出問題。教師依據問題進行重點講解示范,這樣就節(jié)約了課堂時間,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進行針對性的練習,提高了課堂效率,提升了學生的排球能力。
學生的身高、體重,學生的先天體態(tài)、運動能力,學生的興趣、個性等各方面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處于身心發(fā)育起步階段的初中學生差別更是巨大,所以教學中,教師就不能“一刀切”,要實施合理的分層教學,才能使不同層次學生的個性都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在“障礙跑—跨欄跑”的教學中,首先是熱身導入階段,體育委員喊口令組織學生圍繞操場慢跑一圈,然后再做三節(jié)自由操。教師明確本節(jié)課學習的重點內容,學生進行運動體驗。教師做好安全教育:第一,要力所能及;第二,前面同學完成動作到終點后,下一個同學才可以開始;第三,不能跨“反欄”,完成動作后必須從欄板兩側返回。教師組織學生擺放欄架,擺放兩排,一排50米四個欄,一排三個欄,都是低欄,并且盡量拉大“起跨點”與欄架的距離。在練習階段,教師指導學生算計好“起跨點”的距離,觀察體驗擺動腿的動作,記錄50米欄的速度等。每完成一輪動作,教師和學生或者學生之間都要進行交流、討論、總結,并進行自我評價。
體育教學不同于其他文化學科,其涉及的很多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先天身體因素有很大關系,并且這種因素很難在后天彌補。所以教學中,教師不應該過多地關注取決于先天遺傳條件的、絕對的、運動水平的高低,不應該只是以速度、遠度為評價標準,而是應該關注學生的運動參與,關注學生在運動參與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tài)度[2]。因為教學評價是為學生更好地發(fā)展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個性,不是給學生定性、定論,挫傷學生體育運動的積極性。
九年級的籃球教學,主要以體驗式教學為主,并且因人而異,分層教學,目的是給學生更多的自主練習的時間和空間。這個階段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能力,自主創(chuàng)編動作,讓學生在籃球場上更好地“撒野”,張揚自己的個性品質。在自主練習到一定程度,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自我“經典”動作展示,讓學生互相觀摩、互相學習,拓寬學生的籃球思維,體驗創(chuàng)作、成功的樂趣。
初中學生已經具備了正確認識自己,為自己的未來發(fā)展做簡單規(guī)劃的心智特征和思維能力,所以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一定要結合學生的自我評價,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的個性在課堂上、在教師的指導下得到最大化的發(fā)展。
在跑步教學中的準備階段,體育委員領隊,帶領學生慢跑“S”形,慢跑結束,再帶領大家做行進間徒手操的活動。準備活動做好以后,開始進入耐久跑的學習階段。教師給學生講解正確的跑步姿勢,并提示學生在跑步過程中的呼吸方法和呼吸節(jié)奏以及體力分配,讓學生在頭腦中建立正確的耐久跑的動作概念。在學生體驗的過程中,教師幫助學生制訂自我評價的方案:你能否說出耐久跑的健身價值,在耐久跑中有沒有出現“極點”現象等。這樣在學生的自我評價中釋放學生的個性需求。
總之,作為體育教師,要優(yōu)化教學策略,改變教學方法,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展示自己的才能,張揚自己的個性,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在運動場上“撒野”。
[參考文獻]
[1] 趙桂永.初中體育多樣化教學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15,(27):94.
[2] 吳偉.中學體育競賽存在的問題與發(fā)展對策[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6,(03):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