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紅
“心理健康是指生活在一定環(huán)境中的個體,智力正常、情緒穩(wěn)定、行為適度,具有協(xié)調(diào)關(guān)系和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1]如果一個人只有優(yōu)異的成績,卻不懂得如何跟別人交往,那他就是個孤僻的人;如果只有過人的智商,卻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那他就是個危險的人。2004年教育部《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指出了加強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義,即“在中等職業(yè)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需要,是實施素質(zhì)教育,提高學生全面素質(zhì)和綜合職業(yè)能力的必然要求?!盵2]體校中職生由于面臨比賽和文化課學習的雙重壓力,其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便愈加明顯,文言文承載者傳承我國古代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塑造完整人格的使命。因此,在體校中職文言文教學過程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勢在必行。
筆者采用《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手冊》,對平?jīng)鲶w育運動學校的110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diào)查,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55%的學生存在重度學習焦慮傾向,38%的學生存在中度學習焦慮傾向;85%的學生存在中度對人焦慮傾向;51%的學生存在中度孤獨傾向;20%的學生存在重度自責傾向,72%的學生存在中度自責傾向;所有被調(diào)查學生都存在沖動傾向,其中,70%的學生存在重度沖動傾向,30%的學生存在中度沖動傾向。通過以上調(diào)查數(shù)據(jù)可以看到,體校中職生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
首先,體校中職生大多來自偏遠農(nóng)村地區(qū),寄宿在學校,這使得他們?nèi)鄙倭烁胰说慕涣髋c溝通,家?guī)Ыo他們的溫暖相較于普通學校少了很多,久而久之,孤僻性格便會形成;其次,學習與訓練之間的沖突也是他們產(chǎn)生焦慮情緒的原因之一。體校學生存在文化課功底較差,平時訓練時間長、訓練強度大等特點,這就要求他們有較強的吃苦耐勞精神,但由于年齡偏小、韌性不足,很多學生在訓練過程中疲憊不堪,有了放棄訓練,好好學習文化課,以參加高考的想法,然而每天的訓練又占用他們大部分時間,導致他們文化課學習時間不夠,精力不足,加之本來文化課功底差,煩惱便由此產(chǎn)生。而對于那些訓練成績好的學生來說,他們要獲得參加比賽的資格,首先要通過文化課考試,他們本身對文化課又缺乏興趣,所以提高文化課成績對他們來說是難上加難。因此,他們會對自己的前途感到迷惘、感到焦慮;再次,體校中職生大多處于青春期,性格叛逆、情緒波動、情感豐富,比較注重外界對自己的評價,會因為教練的一句表揚而沾沾自喜,也會因為老師的一句批評或一次考試的失敗而內(nèi)心苦悶。
對于現(xiàn)階段的體校中職生而言,他們最看重的莫過于比賽成績和考試成績,當比賽或考試失利時,部分學生就容易產(chǎn)生焦慮、自卑、自責、恐懼等心理。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jié)合蘇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歐陽修被貶滁州仍能“與民同樂”的思想以及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等文章,告誡學生“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币砸龑W生直面挫折、豁達開朗。相反,也有部分學生會因為某次比賽或考試的成功而得意忘形、沾沾自喜,從而在訓練和文化課學習的過程中浮躁、輕率。這時,教師便要以《傷仲永》、《老子》二章:“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等文章教導學生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
“是否擁有積極、健康的情緒,是衡量一個人心理健康與否的重要指標?!盵3]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顯示絕大多數(shù)體校中職生管理情緒的能力較差,遇事容易沖動。古人云:“君子宜靜拭冷眼,慎勿輕動剛腸?!边@里的“冷眼”指冷靜觀察;“剛腸”指個性耿直。也就是說,君子遇到任何情況,都應保持冷靜,細心觀察,隨便表現(xiàn)出自己耿直的個性很容易壞事。再比如“冷眼觀人,冷耳聽語,冷情當感,冷心思理”等講的都是遇事要冷靜,切勿沖動。當然,除了冷靜觀察之外,還可以通過轉(zhuǎn)移注意力的方法克制一時的沖動。古人就留給了我們一些很好的例子,如南朝梁文學家吳均深感社會動亂、政治黑暗,而以個人之力又無力改變現(xiàn)實,于是便寄情山水,寫出了膾炙人口的《與朱元思書》,與朋友共勉。蘇軾在被貶黃州期間,生活落魄,但他并沒有因此而自暴自棄,怨天尤人,而是很好地控制了自己的情緒,在不眠之夜找和自己一樣處境的好友張懷民散步賞月觀景,于是便有了我們在《記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看到的場景。
心理學家戴爾·卡耐基曾經(jīng)說過:“一個人事業(yè)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專業(yè)技術(shù),另外85%要靠人際關(guān)系和處世的技巧?!倍谥新汅w校,則有接近85%的學生存在中度對人焦慮傾向,他們害怕與人交往,另有51%的學生存在中度孤獨傾向,他們孤獨、自我封閉,不善于與人交往,這種焦慮、孤獨將嚴重影響學生們的心理健康,必須及時給予干預和指導。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啟發(fā)學生善于悅納別人?!抖Y記·學記》有云:“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遍L期囿于個人狹小的天地,便容易形成我行我素、孤僻封閉的性格,凡事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久而久之,別人也會疏遠他??鬃佑醒裕骸坝信笞赃h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歐陽修的智慧是“與民同樂”優(yōu)于自己“獨樂”,劉禹錫因“談笑有鴻儒”而認為“陋室不陋”。古人將友情看作是“無倫”之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明白交往的重要性,學會享受交往的樂趣,以此來造就學生寬廣的胸懷和開闊的視野。
就讀體校的中職生由于年齡偏小,閱歷不夠,自我管理與明辨是非的能力較差,在信息技術(shù)比較發(fā)達的今天,手機已經(jīng)成了他們愛不釋手的“玩物”,在這種環(huán)境下,他們更容易受到各種不良因素的誤導。從而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比如因為在網(wǎng)上看到一些坑蒙、拐騙甚至故意傷人的事件而認為人情淡薄、社會秩序混亂,對他人失去了信任,對社會充滿了恐懼等等。這時,教師就要利用古人遺留的優(yōu)秀案例,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倡導以“愛”包容一切。孔子倡導“仁者,愛人?!薄凹核挥?,勿施于人?!泵献訌娬{(diào)“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歸有光《項脊軒志》寫出了家人之間的互敬互愛,宋濂《送東陽馬生序》寫出了師友、鄰里之間發(fā)自肺腑的勸諫與勉勵,白居易、范仲淹、歐陽修等人均以勤政愛民而流芳百世。除此之外,“義”也是古代仁人志士追求的價值評判標準之一??鬃佑醒裕骸耙娎剂x?!保ā墩撜Z·憲問》)“見得思義?!保ā墩撜Z·季氏》)《左傳·隱公元年》鄭伯告誡他的弟弟共叔段“多行不義必自斃?!泵献犹岢觯骸吧辔宜?,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保ā睹献印じ孀由稀罚ⅰ傲x”擺在了比生命還可貴的位置。教師可以用這些優(yōu)秀文章和言論教導學生,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文明之都,每個人都應該以此為榮。
總之,選入語文教材的文言文本一般都是千古傳誦的名家名篇,無論是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shù)形式都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對陶冶學生情操,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注 釋
[1]彭志斌,梁麗媚.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6:3.
[2]見教育部教職成〔2004〕8號《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
[3]徐曉波.中學古文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見[J].山東省團校學報青少年研究,2008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