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紅
(江蘇省鹽城市實驗小學,江蘇鹽城 224000)
引 言
“讓學引思”教育理念是近年來江蘇省鹽城市相關專家對當地學校提出的教育改革新要求。其中,“讓學”指的是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親身經歷學習過程,在課堂的時空維度中要保證學生學習行為、學習活動正常開展和切實發(fā)生?!耙肌本褪菍嵤┙虒W的過程中能夠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引發(fā)學生進行主動思考的過程??傮w來說,“讓學引思”教學理念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習慣,對于小學數學的學習尤為如此。
利用課前學習可以體現學生本位的學習模式,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潛能。因此,教師應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課前主動學習,這也是小學數學教學走向成功的先決條件。小學數學課前學習就意味著上節(jié)課結束之后,教師可以針對下節(jié)課的主要教學目標循序漸進設計“引思”內容。這樣可以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進行自主學習,能夠按照自己的思維習慣做好課前準備工作,激發(fā)學生思考的潛能。課前引導有問題引導、復習引導等多種方法。
問題引導要根據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認知能力設計難易適當的基礎性問題,激發(fā)起學生溫故而知新的認知動機,有效地鞏固以前所學知識,通過所學知識進一步探索新的內容和領域,把“讓學”和“引思”理念落到實處[1]。例如在進入長方形面積的學習步驟之前,教師可以進行如下問題引導:利用幾個長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擺出三個或以上的長方形,在觀察和計算的過程中得出正方形和長方形面積的關系。學生在參與實踐的過程中會發(fā)現這個規(guī)律:每次擺出的小正方形的個數和排數與長方形的面積密切相關。這個課前實踐探索活動,對于學生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之間的面積關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復習引導重在課前的實踐和完善,教師要結合新舊知識,設計二者相互關聯的復習題,換句話說就是新的課題設計要與舊知識有關系。這一教育理念早在前秦孔子那里就開始了實踐。這樣可以促使學生在復習的過程中把握完整的知識體系,為新知識的良性學習開啟道路,為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奠定基礎。例如小學數學異分母分數的加減法,是建立在整數加減法和小數加減法的基礎之上的。因此,在課前復習引導環(huán)節(jié),可以設計一些比較有趣的整數和小數加減法讓學生實踐和練習,使學生在學習加減法計算過程的基礎上,思考相同數位對齊的計算規(guī)律,為小數、整數、分數加減計算法則融會貫通的學習過程奠定基礎,為異分母分數的加減法學習規(guī)律和模式開辟道路。
數學學習是小學數學學習過程的核心內容,首先體現在互動學習過程。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的學習過程,可以加深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掌握程度,創(chuàng)造活潑生動的課堂氛圍,這是數學學習過程的最佳模式。例如,小組合作可以體現互動學習模式。教師要善于組織和引導,使學生在參與學習過程中愛上這個學習模式,從而促進學生個體及群體的共同發(fā)展。又如,小學數學有余數除法的探究性題目的設計,可以讓學生以分組的形式把31根同樣長短的火柴分別擺出不同的圖形,三角形、正方形、四邊形……擺完之后,記錄下最多擺出多少根,以及每次剩下多少根,最后要學生用數學算式表達出自己擺出的結果。這個過程,以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通過學生之間、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學習,使學生對有余數的除法具備了初步的了解和認識。最后由教師進行引導總結,使學生充分認識除數、余數、被除數之間的邏輯關系。這種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互動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形成有著積極的作用。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就某一問題展開質疑,在質疑中不斷辯證創(chuàng)新。由于小學生知識面窄,認識能力不足,針對學生課前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和障礙,教師可以在課堂學習中幫其掃清障礙,通過合作探索、質疑解惑、深入思考的過程,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1)質疑解惑過程。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言,提出問題;要認真對待學生提出的問題,幫助學生解疑。對于典型問題或者是較為復雜的問題,可以借助集體討論的方式予以解決,提升學生的集體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可以通過啟發(fā)點撥解決問題,還可以以做實驗的方法解決問題??傊?,解決問題的方法多種多樣,只要充分適合小學生的思維模式和興趣特點皆可選擇。
(2)鞏固歸納過程。教師引導學生把握學習內容、提出疑問、解釋疑問,讓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使學生所掌握的知識更加系統(tǒng)化、全面化、完備化,同時教師也可以借此機會驗證教學效果。在課堂疑問探索階段之后,教師引導學生歸納整理所學知識,使學生的知識明晰化、條理化,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和結構。
(3)教學評價過程。教學評價過程要多元化、生動化,重視個人評價與小組評價相結合的評價策略,注重情感、價值觀、知識體系等多元化、生動化的評價模式,注重學習過程評價與學習結果評價相互滲透的方法,要欣賞學生的成功,感受學生的快樂,分享學生的思想,正確引導學生反思學習的經過。
課后學習的好處頗多,具有鞏固性、檢測性、拓展性、探究性、延伸性等良性特征[2]。教師要在課后設計一些有規(guī)律和遷移性的練習題,指導學生在條分縷析的基礎上深入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從而豐富教學內容,使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有力銜接、有效融合,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提高邏輯思維能力。教師在課后設計的拓展性、探究性強的題目,可以在幫助學生鞏固知識的同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塑造學生的思維習慣。在課后引導過程中,教師應該多提供些知識拓展性的題目,布置一些實踐調查型的任務或者安排一些與本節(jié)課內容有關的數學技能閱讀,使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無窮奧秘,在實踐之中提升其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對于小學生數學的學習十分有效。
例如,在學習“升與毫升”這一知識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實地考察,觀察各種容器,認識它們的容量,或者采用自制的容量器進行實地試驗。這些課后實踐將豐富學生的生活,同時可以讓學生產生深刻的認知,提高小學生的數學思維。因此,課后問題設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至關重要,運用數學問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寫數學日記等作業(yè),塑造學生的數學思維,運用數學思維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從而使所學的知識得到拓展與延伸,體會到數學所具有的至高無上的價值。這樣不但鞏固了課本所學到的知識,拓寬了視野,贏得了學習效率,還可以使思維達到一定的高度。
總之,“讓學引思”教育理念的實施過程,是小學數學教學的必然選擇,對于多元化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過程的豐富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豐富了數學課堂,塑造了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使小學生的思維品質得到了全面提升,從而使數學教學過程得到了質的飛躍。
[參考文獻]
[1]楊紅干.讓學·引思——《用數對確定位置》教學與思考[J].教育視界,2016,(12):34-37.
[2]萬永霞.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J].吉林教育,2016,(4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