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振元
摘要:石砬溝石英石礦床是近年來新發(fā)現和開發(fā)的,礦區(qū)內出露巖石有石英巖、絹云石英片巖夾變質石英砂巖等。石英巖礦體厚大,層位穩(wěn)定,礦石質量良好,品位穩(wěn)定,Si02含量最高為99.94%。礦床水文地質條件簡單,工程地質分類為Ⅳ~Ⅴ,屬中等堅固性巖石。礦山采用露天開采,因此對環(huán)境的影響較大。地下水對礦山開采影響較小。礦山回采完畢后,要進行采坑回填及覆土植被,減少對環(huán)境的危害。
關鍵詞:石砬溝,石英石礦床,地質特征,開采技術條件,甘肅永登
1.前言
石英巖是以石英(Si02)為主要成分的沉積變質巖石,為主要硅質原料,其主要用途是:(1)冶金工業(yè):主要用于制造耐火材料,冶煉硅質合金(硅鐵、硅錳、硅鉻)和作熔劑。(2)玻璃工業(yè):是制造玻璃的主要原料。(3)建筑工業(yè):可作重要的建筑基石。(4)化學工業(yè):硅石可制作各種硅化物和硅酸鹽及硝酸鹽,質佳者可作耐酸l生的硫酸塔中的充填物。(5)研磨業(yè):石英巖和石英砂巖可制作磨石、油石、砂紙及碳酸硅等研磨材料;石英砂也多用來鋸石料、磨光玻璃、磨金屬制品及石器制品的表面,石英也用于琢磨珠寶。(6)其他工業(yè):可作搪瓷和陶瓷原料。
世界上石英巖分布很廣,主要產于蘇聯、日本及加拿大等地。我國石英巖資源豐富,探明儲量約32億噸。甘肅石英巖產出量亦較大,主要集中在北山及祁連山地區(qū),隴南、甘南地區(qū)相對較少。石砬溝石英石礦床是近年來新發(fā)現和開發(fā)的,對其礦床地質和水文、工程和環(huán)境開采技術條件還缺乏足夠的研究,這對礦床下一步勘探開發(fā)不利,基于此,筆者在礦床地質特征的基礎上,討論了其開采技術條件,以期為后期開發(fā)提供參考。
2.區(qū)域地質背景
區(qū)域出露地層屬震旦系黑龍群上組,由石英巖、絹云石英片巖、變砂巖等淺變質巖系組成。自下而上依次可分為五個巖性段:灰黑一黑色絹云石英片巖;白色一灰白色厚層狀石英巖;灰黑色絹云石英片巖;白色一灰白色厚層狀石英巖,為本次核實工作的含礦巖層;灰黑色絹云石英片巖。此外,該區(qū)第四系分布廣泛,主要由黃土、殘坡積及沖洪積組成。礦區(qū)位于祁秦地軸西部北緣,次級小褶皺僅局限于絹云石英片巖層中,一般多為小型牽引褶曲。斷裂構造不發(fā)育,且規(guī)模小,主要斷裂有兩組。區(qū)內僅見花崗閃長巖體,出露于該區(qū)西部和北部。與圍巖地層呈侵入接觸,接觸面平直光滑。巖體呈灰一灰綠色,粗粒結構,塊狀構造,西部呈片麻狀構造,主要有斜長石、石英、黑云母、角閃石、陽起石等組成b。在巖體與絹云石英片巖接觸處,局部形成厚約10cm的綠泥石化帶,在圍巖中具角巖化和褪色現象,局部有鐵染。
3.礦床地質特征
3.1巖層
礦區(qū)內出露巖石有石英巖、絹云石英片巖夾變質石英砂巖等。巖層走向與山系延伸方向大體一致,一般為310°~300°,SW傾向,傾角50°-70°。石英巖裸露地表,形成險峻的山峰;而絹云石英片巖多為植被覆蓋,形成緩坡,僅在石砬溝西側及放馬溝一帶出露較好。區(qū)內地層自下而上分別為五層:絹云石英片巖夾變質石英砂巖、薄層石英巖層。白色—灰白色厚層狀石英巖。絹云石英片巖夾變質石英砂巖、石英巖。石英巖,為礦層。絹云石英片巖夾變質石英砂巖、薄層石英巖層。
3.2構造
區(qū)內為一單斜構造,產狀為205°~215°<50°-70°,見有小型斷層,對礦體影響不大,摩擦面或角礫巖中含鐵質較高時對礦石質量有一定的影響。
33巖漿巖
本區(qū)僅見一花崗閃長巖體。分布于礦區(qū)西北部,呈巖基產出。巖體呈灰一灰綠色,內有肉紅色脈狀花崗巖分異體,粗?;◢徑Y構,塊狀構造,礦物成分主要有斜長石、石英、黑云母、角閃石、陽起石等。巖體與圍巖界線清楚,產狀平直,SE傾斜,傾角多在85°以上。內接觸帶有圍巖(絹云石英片巖)捕虜體,生成時代為加里東期。
3.4礦體地質特征
區(qū)內石英巖礦體厚大,層位穩(wěn)定,質地良好,出露長度1500m左右,分割范圍內礦體長1400m,厚度150m-350m。近圍巖處局部呈中厚至薄層狀,單層厚0.2m-0.4m。沿層面有少量粘土質薄膜、鐵質物呈細脈狀雜亂分布。厚層石英巖質量良好,薄層石英巖質量較差。STB均位于2400m標高以下,不在本次分割范圍內。頂底板圍巖均為絹云石英片巖夾變質石英砂巖、薄層石英巖層。礦體與上覆圍巖界線分明,而與下伏圍巖似有漸變過渡趨勢(即石英巖一石英巖與絹云石英片巖互層_絹云石英片巖夾石英巖、變質石英砂巖薄層),過渡帶一般寬10m-20m。
3.5礦石質量
礦石呈灰白色,粒狀變晶結構、塊狀構造,主要礦物成分為石英及微量絹云母。石英占97%以上,呈等軸粒狀或他形粒狀,粒度大小不等,大者達1.5mmX0.8mm,小者<0.005mm,一般0.15mmx0.7mm,彼此呈齒狀鑲嵌。礦石有破碎現象,局部被碾碎成隱晶質石英,絹云母<2%,呈細鱗片狀,常分布于石英粒間或呈集合體無定向排列,為后期變質礦物。
破碎帶及其附近的石英巖局部呈尖棱粒狀,粒度大小懸殊,大者約0.8mm-1.4mm,小者呈糜棱狀,其形狀極不規(guī)則,膠結物石英及少量粘土質,并含有少量鐵質。后者多為褐鐵礦,且呈粉末狀或細脈狀稀疏分布。
礦石質量良好,品位穩(wěn)定,Si02含量最高為99.94%。礦區(qū)地表礦石平均品位:Si02:98.29%,A1203:0.59%,各剖面礦石品位變化如下表:
4.開采技術條件
4.1水文地質
區(qū)域上屬內陸干旱地帶,水文地質簡單,主要地下水補給為附近的大通河,是黃河的二級支流,平均流量為82m3/s;礦床附近的西寺溝亦有地表徑流,但位于分水嶺另一側,屬另一水文地質單元,流量為0.5m。河谷開闊,逕流、排泄暢通。礦區(qū)水文地質條件簡單,地下水補給為大氣降水。礦區(qū)地形自河漫灘至分水嶺高差約600m,水平距離2540m。在水平分布上,存在地下水的地層主要位于階地第四系碎屑沉積物砂礫層。其底部存在少量孔隙水,但水量較少,形成不了地下潛流。區(qū)內巖層風化裂隙發(fā)育,巖石表層破碎,加之由于構造裂隙的影響,本應該是雨水下滲的良好通道,但由于礦區(qū)地形坡陡溝深,在短短的水平距離之內,高差懸殊太大,故致使降水利于流泄而不利于滲透;同時,由于礦體位于陰坡,地表又不同程度地有黃土及植被覆蓋,因而在礦區(qū)雖然地層風化裂隙發(fā)育、破碎,而在淺部卻不存在基巖裂隙水。
石英巖節(jié)理發(fā)育,通過對淺井、采場的觀察,礦層基本不含裂隙水,圍巖片巖及變質石英砂巖從巖石裂隙發(fā)育看,應該是含水的有利部位,但經過調查,卻未見含水的跡象,其原因是得不到補給。同時經過這些年的采礦證實,礦體在地形上位于較高部位,在暴雨季節(jié)也有有利的地形條件排水。因此,礦床水文地質條件簡單。
大的斷裂構造在區(qū)內少見,且礦床開采范圍位于侵蝕基準面之上200m左右。在小的斷裂內未見充水現象。
4.2工程地質
礦區(qū)巖石只有明顯的兩種巖性,一種石英巖,為礦體,另一種絹云石英片巖,是圍巖,二者的工程地質穩(wěn)固性如下:
石英巖呈塊狀結構,工程地質分類為Ⅲ類,屬堅固性巖石,圍巖由于片理化較發(fā)育,穩(wěn)定性較差,工程地質分類為IV.~V,屬中等堅固性巖石。
.
松散系數:礦石松散系數平均值為1 74,圍巖松散系數平均值1.70。
自然安息角:平均值44°45'28"。
礦石比重:2.6t/m3;巖石比重:2.59t/m3。
4.3環(huán)境地質
礦區(qū)位于馬雅雪山山脈東南部,據中國地震區(qū)劃圖:基本烈度Ⅶ度,地震分組屬第二組,設計地震基本加速度值0.10g。
礦山采用露天開采,因此對環(huán)境的影響較大。開采過程中,SiOz粉塵濃度較高,為避免從業(yè)人員吸入Si02粉塵后,對身體造成危害,應盡量應用濕式作業(yè),配備防毒面具,采場和爆破堆上派專人灑水防塵土,尤其是在破碎篩分過程中產生的粉塵,要進行噴水和通風除塵,盡量減少粉塵的污染。
采場采空形成的邊坡,盡管圍巖相對較為穩(wěn)定,但由于地形高差大,表層分布有第四系松散碎屑物質,易造成坍塌等地質災害,故頂板以上的地表植物和自然地形,不要任意破壞,對采礦形成的邊坡盡量恢復植被,避免造成巖石崩落,水土流失。
廢料的堆放不僅占有相當大的場地,更污染環(huán)境,盡量做到綜合利用,以變廢為寶,改善環(huán)境。同時廢石堆放因暴雨而造成泥石流危害,應建立防水、排水系統,在場地附近開挖排水溝,以防突發(fā)性洪水暴發(fā)而引起渣堆被沖毀,以及由此而造成的經濟損失和環(huán)境污染。
破碎篩分場地生產用水,能做到循環(huán)使用,凈化達標后排放。
礦山回采完畢后,要進行采坑回填及覆土植被,減少對環(huán)境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