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娟
摘要:文言文是高考必考內(nèi)容之一,其中理解翻譯文中的句子題是重點也是難點。在此,本人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和經(jīng)驗談談高考備考中解答“理解翻譯文中的句子”題型的一些技巧及注意事項。
關鍵詞:高考備考;文言文;理解翻譯;技巧;注意事項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8)28-0037-01
理解翻譯文中的句子,就是根據(jù)語境讀懂、領會某一個句子的意思,能從語句內(nèi)容、語意闡釋和語氣效果等方面把這個句子用現(xiàn)代漢語的形式表達出來。
1.翻譯技巧
1.1 找準三處著眼點——明確考查點在哪里。
1.1.1 著眼點一:實詞——思考是否為五種特殊實詞。作為采分點的實詞,從詞性上看,以動詞居多。其次是形容詞和名次。把關鍵實詞翻譯到位,就是把句中的通假字、多義詞、古今異義詞、活用詞語準確理解,并且在譯文中正確地體現(xiàn)出來。
1.1.2 著眼點二:虛詞——思考譯或不譯。虛詞,主要指文言語句中的副詞、連詞、介詞。虛詞的翻譯要注意兩點。一是必須譯出的:有實詞義項的要譯出實義。如作代詞的“之”、“其”等;現(xiàn)代漢語中有與之相對應的虛詞進行互換的,如“之”、“而”等。二是不必譯出的:在句中起語法作用的“之”、發(fā)語詞及句末語氣詞等。
1.1.3 著眼點三:句式——思考是否為特殊句式。文言句式在翻譯題目中是重要的得分點,翻譯時審出譯句中的特殊句式是關鍵。特殊文言句式有五大類型。有以“......者......也”等為標志的判斷句;有以“為......所......”等為標志的被動句;有以“之”等為標志的賓語前置句;有省略句;還有一些固定句式。
1.2 合理運用六字訣——變考查點為得分點。通過三處著眼點,讓我們找到了題目的命題點和翻譯的采分點,接下來就是動手翻譯的過程。先直譯,確保字字落實,直譯不暢再意譯。字字落實可以合理運用六字訣。
1.2.1 留?!傲簟奔幢A粑难晕闹械囊恍┗驹~匯和專有名詞。包括:在現(xiàn)代漢語中仍常用的成語或習慣用語,一般人都能夠理解,可以保留不譯,如“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鴻門宴》),“勞苦功高”這個成語就可以保留不譯;朝代、年號、人名、地名、官職名等專有名詞,可保留不譯。
1.2.2 換?!皳Q”即翻譯時把文言文中的部分詞語替換成符合現(xiàn)代漢語習慣的詞語。包括:將古漢語的單音節(jié)詞替換成現(xiàn)代漢語的雙音節(jié)詞;將古今異義詞替換成現(xiàn)代漢語的意思;將通假字替換成本字;將活用的詞替換成活用后的詞等。如“妻子”是古今異義詞:“妻子兒女”。
1.2.3 調(diào)。“調(diào)”即按照現(xiàn)代漢語的習慣,在對譯的基礎上將特殊句式的語序調(diào)整過來,使譯句暢達。如“求人可使報秦者”,是定語后置句,譯時要將定于移到被修飾、限制的中心語之前:尋找一個可以出使回復秦國的人。
1.2.4 刪。“刪”即把無實義或不必譯出的襯詞、虛詞刪去。如句首語氣詞“蓋“夫”、音節(jié)助詞“之”等,在翻譯時刪去之后也不影響譯文的準確、通順,便可刪去不譯。如《蘭亭集序》“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句中的“夫”為助詞,引起下文,無實義,翻譯時可刪去。
1.2.5 補。“補”即補出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或隱含的成分。如句子中省略的主語、謂語、賓語以及介詞“于”等,從而使句意完整。如《游褒禪山記》“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一句中,“見”后省略了賓語“景象”,翻譯時應該補充完整。
1.2.6 變?!白儭敝父鶕?jù)語境,靈活變通地翻譯。這往往是上述五種方法都用上了,還難以準確翻譯時的一種方法。尤其是碰到文言文中運用修辭或典故的地方時,應學會變通地翻譯。如《過秦論》中“金城千里”,可譯為“遼闊的國土,堅固的城池環(huán)繞,牢固可靠”。
2.注意事項
在翻譯文言文句子時,除掌握一些翻譯技巧外,還要警惕以下幾個錯誤
2.1 不辨感情色彩。
例: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寢與食。(《晉書·皇甫謐傳》)
[誤譯]于是他不做官,沉湎于書籍之中,以至廢寢忘食。
[解析]“耽玩”,深深地愛好玩味,帶有褒揚色彩,可譯為“沉醉”;譯文中的“沉湎”是貶義詞。
[正確譯文]于是他不做官,沉醉于書籍之中,以致廢寢忘食。
2.2 誤譯原句語氣。
例:諸將諫曰:“高峻精兵萬人,率多強弩,連年不下。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無乃不可乎?”(《后漢書·鄧寇列傳》)
[誤譯]現(xiàn)在想讓他投降卻反倒殺他的使者,難道不可以嗎?
[解析]譯文處理為一種強烈的反詰語氣,不恰當。從語境來看,這是一段“諫”辭,適合用委婉的語氣;“無乃……乎?”是固定結構,表示商量、請求對方重新考慮的委婉語氣,譯為“恐怕……吧?”
[正確譯文]現(xiàn)在想讓他投降卻反倒殺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
2.3 誤譯分句關系。
例:清河王太傅轅固生者,齊人也。以治詩,孝景時為博士。與黃生爭論景帝前。黃生曰:“湯武非受命,乃弒也。”(《史記·儒林外傳》)
[誤譯]湯王、武王沒有接到上天的命令,就殺了國君。
[解析]原文中的“非……,乃……”是表示并列關系的固定結構,譯為“不是……,而是……”,譯為承接關系是錯誤的。
[正確譯文]湯王、武王不是秉承天命而得天下,而是臣殺君。
總之,文言文翻譯在高考中占據(jù)重要的地位,掌握了翻譯技巧和注意事項后還需要考生平時多閱讀,多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