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書文
懷柔科學城,這里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懷柔的最大變化莫過于此。追溯既往,它的前身是砂石滾滾的“西大荒”,改革開放之初,被逐步改造為雁棲工業(yè)開發(fā)區(qū)。如果再往前追溯,歷史上就是秦漢時期中國北方著名的漁陽郡。
2018年初春,在民間傳統(tǒng)的節(jié)日“二月二龍?zhí)ь^”即將到來的日子,我們來到了北房鎮(zhèn)參加頗具聲勢的第二屆漁陽文化節(jié)。當一百面戰(zhàn)鼓同時響起,舞龍舞獅歡騰跳躍,廣場上擠滿了歡樂的人群,熱鬧的場面驚天動地。也許天公有意湊趣,竟飄飄灑灑地落下了雪花,一時間染白了房屋,染白了樹木,染白了掛在舞臺旁邊的紅燈籠。
龍獅花會開始巡游、非遺文化展示、農產品展覽展銷一字排開,頂風冒雪的群眾越聚越多。北房鎮(zhèn)的13支舞龍隊精彩舞動,大周各莊滿族村的二魁摔跤、駙馬莊村民的花棍舞輪番登場。各類傳統(tǒng)民間藝術融入節(jié)日慶典,人頭攢動的非遺文化展示區(qū),空竹技藝、吹糖人、捏面人等民俗文化項目豐富多彩,優(yōu)質農產品展銷攤位售賣各類特色農產品。游客們盡享文化的饕餮盛宴。
我專注地在舞臺下面欣賞著古裝劇《漁陽郡守賦》,任紛飛的雪花沾滿衣襟。劇中漁陽太守張堪身著漢服,精彩吟誦,表達了對這片土地的一往情深。
這太平鼓、龍獅舞,表達出人民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愿望,也反映出改革開放四十年翻天覆地的變化和人民群眾良好的精神風貌。
作為懷柔歷史上行政級別最高的漁陽郡,如今只是一片農田。古城遺址位于梨園莊村東南、鄭家莊村北,所以梨園莊人稱它為“東城子”,鄭家莊人稱它為“北城子”,還有一種稱呼叫“城子地”,可見都與城墻有關。前不久,我約攝影協(xié)會的袁維忠一起到實地探訪,來到村頭的“漁陽古郡遺址公園”,除了一面刻滿刀幣的文化墻之外,還有一尊三足寶鼎雕塑,標注著地理位置。在村里一位老人的指引下,我們來到附近的“北城子”仔細察看。老人介紹,這里曾有過城墻的痕跡,小時候自己經常和小伙伴們在這一帶玩?!,F(xiàn)在,經過連年的耕種和平整土地,城墻的痕跡早已不見了。我們在長滿大樹和荒草的田埂間仔細尋找,竟發(fā)現(xiàn)了不少破碎的秦磚漢瓦,還有一些暗紅色的陶器碎片。
翻開歷史,在漁陽郡最鼎盛的時期,記載著十幾位漁陽太守,其中東漢時期的郭伋、張堪等治世能臣,曾先后到漁陽郡就任,留下了“賢能太守”和“富民侯”的美譽。我腳下的這片熱土上,懷柔科學城正在扎實推進重大科技項目和基礎設施建設,朝著百年科學城的目標邁進。懷柔科學城空間規(guī)劃范圍進一步由41.2平方公里擴展至100.9平方公里。
按照百年科學城的標準,以科學家為中心,以宜居宜業(yè)宜讀宜研、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為目標,懷柔科學城加快推進了住房、醫(y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配套的各項建設。
滄桑有跡,歲月留痕。聽說前些年懷柔文物部門還在附近出土過戰(zhàn)國時期的刀幣、布幣,秦漢時期的陶器、日光鏡等,我們跑到博物館一飽眼福。博物館的那枚銅鏡引起我的注意,那是一塊圓形的青銅器,鈕為半球形,紋飾素樸,圖案結構簡單,活潑生動。走出博物館,極目遠眺,北部連綿起伏的燕山山脈,仿佛正默默地注視著腳下這片土地上春花秋月的世事變遷,訴說著風云激蕩的前塵往事。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