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走宏
【摘 要】新媒體,是當今經濟、科技和傳統(tǒng)媒體的局限性三重作用下的產物。作為媒介生產內容中堅力量的民生新聞,在面對新媒體的沖擊下,又該如何應對、如何改變呢?本文將簡要分析新媒體背景下我國民生新聞的新變化和新發(fā)展。
【關鍵詞】新媒體 民生新聞 新變化 新發(fā)展
對傳統(tǒng)媒體來說,新媒體的出現(xiàn)無疑瓜分了市場份額,但不得不承認,更快、更自由、更個性的“新特點”更能順應當今時代的發(fā)展。此外,新媒體“新”的地方不僅僅是平臺,內容生產上也有很大的差異,本文僅分析民生新聞這塊兒內容。
一、民生新聞概述
1.民生新聞的緣起。我國民生新聞最先出現(xiàn)于電視媒介。1993 年央視《東方時空》子欄目《生活空間》被認為是電視民生新聞雛形,2002 年南京城市頻道開播《南京零距離》,開啟了民生新聞節(jié)目先河。民生,根據古代概念,即百姓的生計。從政治角度出發(fā),國家是由千千萬萬個百姓組成,人民才是國家的主人,切實保障好百姓的利益、關注百姓生活、給予百姓合理合法的維權和開拓視野的渠道,是大眾媒介應盡的義務。
2.民生新聞的特點。有學者提出,傳統(tǒng)新聞學領域對于新聞體裁樣式的劃分都是遵循著單一的標準,民生新聞嚴格意義上不應當算是一種新聞體裁。對此,筆者持反對意見。我國民生新聞出現(xiàn)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這一時期互聯(lián)網進入中國,可以說二者是相輔相成、同步發(fā)展的。因此,這種傳統(tǒng)觀點放在憑借網絡技術支撐的新媒體時代是已然過時的,民生新聞具有歷時性。
其次,民生新聞,是媒體專門針對百姓生活而進行生產的內容。簡而言之,凡是和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社會新聞都算民生新聞。因此,民生新聞是最具人文關懷的一種新聞體裁。
此外,從報道手法上看,民生新聞內容的采寫不僅需要有平民化的視角,還需要處在客觀立場,投以親民的寫作風格和語言風格。整體上是服務于百姓又獨立于百姓。
二、新媒體背景下民生新聞的新變化
微信公眾號、短視頻、微博等新媒體平臺的競相開放,必然對傳統(tǒng)媒體造成巨大沖擊。與傳統(tǒng)管制機制的媒體相比,新媒體因為網絡技術和數(shù)字技術的應用,民生新聞在自由度和參與度上都有明顯新變化。具體的變化有以下幾個方面:
1.內容的采集從指定轉向民主。傳統(tǒng)的民生新聞過多地報道百姓生活、生存的現(xiàn)狀和環(huán)境,以正面宣傳為主,弘揚人們安居樂業(yè)、一派祥和的社會風貌,有明顯“交成績單”和“挑選”的痕跡。而新媒體背景下,媒介根據百姓的“反映”,生產出能夠表達民意的、維護民眾利益的民生新聞。
2.拓寬了信息的傳播平臺。傳統(tǒng)媒體雖說是主流媒體,但信息傳播畢竟受到各方條件限制,而新媒體的出現(xiàn),無疑是分流了多而雜的信息內容,拓寬了傳統(tǒng)“三足鼎立”的傳播渠道和平臺。
3.加深了信息互動的層次。民生新聞最早出現(xiàn)在電視媒介,“機—人”的單向觀看模式必然會缺失互動。到了廣播民生新聞階段,受眾可以通過熱線參與其中,“機—人”模式被打開缺口。而到了新媒體時代,一個網絡平臺聯(lián)通著無數(shù)的網民,出現(xiàn)“機—人—人”“人—人—機”等多樣化、多觸點、多層次的互動模式。
4.向受眾提供公共的話語空間。人類社會是復雜關系交織成的網,各種活動都是受限的,而在網絡空間中,對日常自由和人際交流的限制被打破,大家都能平等地在虛擬的公共平臺里活動。新媒體重要的社會貢獻之一便在于其借助虛擬空間,通過每次生產的信息內容為受眾提供了一個個公共的話語空間。
三、新媒體背景下民生新聞的新發(fā)展
1.減少娛樂化,增加地方民族特色。無論是傳統(tǒng)媒體或是新媒體,泛娛樂化現(xiàn)象越來越嚴重,輕則能夠達到娛悅大眾的目的,重則會使受眾養(yǎng)成依賴,從而喪失自我調控能力。對于民生新聞來說,因其欄目性質與民眾聯(lián)系緊密,且仍舊殘留著一些“魔彈論”后遺癥,適當減少娛樂化內容不僅能夠尊崇民生新聞的理性題材,還能正確引導受眾的價值觀。
我國每個民族都有其自身的獨特魅力,若日常的新聞欄目中能夠出現(xiàn)結合地方特色的本民族民生新聞(比如方言類民生新聞、民族習俗類新聞),勢必能加強本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培養(yǎng)出一批又一批忠實受眾,從而保持穩(wěn)定的收視率。
2.避免題材雷同,拓寬年長受眾群的視野。對于民生新聞,媒體的報道大多青睞于百姓維權這一塊兒,主要是因為這類型的民生新聞比較有深度,有可挖掘的價值和意義。然而并不是每個百姓每天都想著維權,因此媒體的報道要有目的性,這就要求記者在采寫之前對新聞事件有一個明確的視角判斷,多出創(chuàng)新的民生新聞內容,減少雷同的、重復的。
而在老一輩的受眾群當中,網絡技術普及程度受限,那么可以采取在傳統(tǒng)媒介上呈現(xiàn)匯總式夾敘夾議的民生新聞,比如在講述一個民生事件的同時,舉出近些年發(fā)生的相類似的事件,做一個歷史的鋪述和事件對比,向信息接受渠道有限的老一輩受眾提供增長見識的機會。
3.革新傳播形態(tài),打造育兒新模式。我們常見的民生新聞形式基本以文字稿件或聲畫呈現(xiàn)為主,長期以來容易忽略一個問題:青少年兒童看不懂。在互聯(lián)網低齡化的當下,青少年兒童對熱衷游戲遠高于對新鮮事件的思考,那么革新民生新聞的傳播形態(tài),從兒童對色彩和畫面的敏感度出發(fā),采用動漫新聞或者圖片新聞報道不失是一種有效而新穎的發(fā)展新形態(tài)。同時,家長也能將漫畫或圖片民生新聞的內容以講故事的方式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對于新媒體平臺而言,則可以加入聲音元素,通過刺激青少年兒童的聽覺神經來激發(fā)其對民生新聞的興趣。
綜上,在快而雜的新媒體時代,民生新聞只有不斷創(chuàng)新內容和形式,才能永葆青春。
(作者單位:海南大學人文傳播學院)
【參考文獻】
[1]柳溪.“新”媒體“新”民生——電視民生新聞的媒介融合策略[J].電影評介,2013年1月.第76-79頁;[2]陸學莉,孫玲.新媒體背景下的民生新聞傳播優(yōu)勢:變化趨勢和路徑探討[J].湖北社會科學,2015年第6期.第189-19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