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競 劉 爽
?
中醫(yī)按摩對武術套路運動員訓練后恢復應用研究
李 競1劉 爽2
(1.武漢理工大學體育部,湖北 武漢 430070;2.天津南開大學附屬小學,天津 300300)
通過分析訓練中受傷的原因,指出常見損傷部位,分析損傷原因的機理,結合中醫(yī)按摩的特點和作用,提出損傷的恢復和治療后的訓練對武術運動員的方法預防和治療。
中醫(yī)按摩;武術套路運動員;訓練后恢復;治療
中醫(yī)按摩是一種寶貴的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遺產,按摩者根據患者情況,通過對病人身體的特定部位或穴位的按摩,調節(jié)人體機能,維持生理平衡,改善病理狀況,達到治療效果的影響。按摩不僅能快速治療運動損傷,還可以消除疲勞,增強神經肌肉興奮性和敏感性。本文就中醫(yī)按摩在武術套路運動員訓練后恢復的應用問題進行研究。
在訓練前的準備活動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使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興奮增強,能量代謝,有助于克服生理惰性,降低粘度,提高肌肉的強度,可有效預防運動損傷。因此,準備活動是在訓練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活動準備不充分,不合理,不能全面提高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和肌肉的興奮性,身體缺乏協(xié)調,沒有充分伸展韌帶,很容易使肌肉、韌帶損傷。
在武術套路訓練中要運用科學正確的技術指導,要根據人自身的機體情況來選擇技術動作,使技術動作達到應有的效果。如運動員對專項技術動作掌握不熟練,技術不正確要及時糾正,讓動作達到協(xié)調舒展,長期錯誤練習會導致運動員的肌肉和韌帶都會不同程度的損傷。[1]武術是不受場地的限制,可以隨時隨地練習,但由于場地不合適或當使用設備,也可能造成運動損傷。
運動損傷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充分了解運動員發(fā)生運動損傷的部位,才有效防止運動損傷,而且有助于運動員訓練后的及時恢復[3]。上肢常見運動損傷部位是腕關節(jié)、肩關節(jié)。軀干常見運動損傷部位為腰部、髖部。下肢常見運動損傷部位是跟腱、股四頭肌、大腿群肌、膝關節(jié)、踝關節(jié)。
綜合國內學者對武術運動員運動損傷的調查,發(fā)現(xiàn)武術運動損傷主要集中在腰部,下肢和上肢,下肢損傷部位主要在大腿和小腿和踝關節(jié),上肢損傷主要在腕關節(jié)和肩關節(jié)。主要表現(xiàn)為肌肉韌帶拉傷,扭傷,關節(jié)軟骨損傷等。
中醫(yī)按摩,是中國醫(y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被稱為推拿。是按摩師用手或器械,消除疲勞的治療方法。按摩,疏通經絡,潤滑關節(jié),調整臟腑功能,增強機體對疾病的抵抗力。按摩是很簡單的,主要調節(jié)神經功能,改善血液循環(huán),促進損傷組織的修復,松散軟組織粘連,改善關節(jié)功能,減少疲勞損傷的預防等。人身體某個部位不舒服時都可以通過按摩的治療方法疏通血氣,緩解疼痛。
中醫(yī)理論認為,按摩能疏通經絡,活血化瘀,改善血液。皮膚和肌肉生理學。現(xiàn)代心理學研究表明,按摩可以調節(jié)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功能,尤其是調控腦功能,提高警覺性和清晰,人體運動感知情緒穩(wěn)定的內部表示,克服消極心理狀態(tài)。[4]
一般來說,按摩時間較短、頻率較快,可對神經系統(tǒng)的興奮、補虛的發(fā)揮作用。時間長,手法頻率比較慢、力比較輕的稱為瀉法,有利于訓練疲勞的消除,可以迅速恢復體力。因此,在運動訓練中,對運動員實施按摩要根據運動員的自身情況,選擇按摩手法達到最佳效果。運動按摩又稱為恢復性按摩,運動訓練。提高訓練水平運動員心理的調整和完善,盡快消除疲勞,提高運動成績方面都有一定的作用。
通常用推拿、揉捏、推壓、振動和抖動等按摩手法。對于身體強壯者,肌肉發(fā)達者,按摩時需要加大力量,時間相對要長些;對身材弱小者,要力量輕一些,時間相對短些。運動員在很疲勞時,需要采用穴位按摩,其手法是按、壓、分、揉、掐、推等,以疏通氣血,放松身體,使運動員的能力得到很快的恢復并有所提高。
上肢按摩,被按摩者坐立,雙腿放在地上。按摩的人要一手握住被按摩者的手部,另一手從手指開始,從前臂、肘部、上臂到腋下依次按摩,用揉、捏等手法進行按摩。按摩的重點是上臂和肩部的肌肉。按摩一次約10分鐘。
頸部按摩,被按摩者坐立,趴下都可以,按摩的人需用雙手在后頸向下推按,再往兩個肩部推按,反復按摩,然后在揉捏斜方肌讓其充分放松,最后旋轉頭部讓頸部屈伸牽拉。按摩一次10分鐘。
腰背部按摩,被按摩者趴在床上,雙臂放于身體兩側。按摩先用兩個手掌從腰部向上推,推到肩胛下角時,在向外側推壓,推壓4到5次,力量由輕到重。按摩10分鐘/次。
臀部按摩,被按摩者趴在床上,按摩的人用手掌或掌根從臀部外側向內推、揉、叩擊等按摩手法。按摩約10分鐘/次。如果肌肉很強壯,需要加大力量,可以將雙手重疊按壓或用肘進行按摩。
全身按摩一般在2至3天1次,每次按摩時間需要1小時,按摩也可以在訓練后2至3小時進行,按摩也可以進行在睡覺前1小時。一旦掌握要領,運動員完全能不依賴他人進行自己按摩。按摩需要很及時,進行按摩最好在運動后一小時內。按摩主要是用上肢的力量,做完按摩后雙臂會感覺很累,這是要記得放松一下。
運動后按摩可促進迅速消除疲勞,恢復和加速人體內環(huán)境的新平衡。運動后按摩所用手法,用力大小,時間長短等,均應根據運動項目特點和運動員個體差異尤其是運動后身體的反應,如頭昏、惡心、失眠、四肢乏力和肌肉緊張等情況來決定。因此,必須個別對待,不可千篇一律。
下肢按摩,這是所有運動員必要的按摩部位。被按摩者坐立或者趴著,膝蓋微微彎曲,雙腿放松。按摩的人從小腿開始到膝蓋,在到大腿依次按摩。按摩的關鍵部位是大腿的前后肌肉和小腿三頭肌。按摩約10分鐘/次。
在武術項目中,一般練拳術運動員都是下肢運動量大,大腿肌肉容易拉傷,大腿后群肌肉,膝關節(jié)和踝關節(jié)是按摩的重點。一般練器械類運動員手腕肩部很容易受傷。接下來,針對武術運動員幾個最容易受傷的部位進行分析中醫(yī)按摩的手法。
按摩手腕和前臂時,被按摩者坐在床上,胳膊放在大腿上,手和胳膊放松。采用推、揉捏、拿等手法進行按摩,并搖晃手指和腕關節(jié)。
按摩上臂和肩部時,被按摩者坐立,上臂和肩部放松,按摩的姿勢會隨著被按摩的部位而變化。按摩肱二頭肌時需屈肘90度。按摩肱三頭肌時,肘部放松放在身體旁。按摩三角肌時,為了使肩部充分外展,可以讓腳踩在椅子上,膝關節(jié)彎曲,將肘放在膝關節(jié)上,讓三角肌充分被放松按摩。按摩時采用推、揉捏、拍打、抖動等按摩手法,從肘部依次向肩部進行按摩。
按摩腰部時,身體不能過度屈伸要使骶棘肌放松。用雙手在棘突兩側向上用擦、推、揉等手法進行反復按摩。
按摩胸部時,運動員坐立或躺在按摩床上,雙臂放松放于體測。用推、揉、拍等手法進行按摩。按摩腹部時,運動員躺在床上,雙腿彎曲使腹肌充分放松。用一手或雙手重疊做推、揉等手法進行按摩。
按摩足踝時,被按摩者坐在按摩床上,當按摩腳背時,腿彎曲腳后跟撐在床上,另一條腿放松伸直。按摩時采用推、揉和搖晃等手法進行按摩。
按摩小腿時,被按摩者坐于按摩床上,被按摩的腿放松彎曲膝關節(jié),腳撐在床上,另一條腿放松外展。按摩時采用推、搓、揉捏等按摩手法,從踝關節(jié)開始,依次向上按摩。
按摩大腿時,在按摩大腿的股四頭肌時,運動員雙腿放松伸直放在床上進行按摩。在按摩大腿內側肌肉和后側肌肉時,運動員坐立,髖部和膝部彎曲,大腿向外。按摩采用推、搓、揉捏、叩擊等按摩手法。
中醫(yī)推拿治療技術的使用,對運動員的心理狀態(tài)的調節(jié),增強人體的功能,促進身體的恢復等方面有顯著的效果。中醫(yī)按摩對武術運動員訓練后能有一定的幫助作用。
掌握按摩的基本要領,選擇正確的方法,結合按摩手法辨證治療使用的實際情況,不斷挖掘潛在優(yōu)勢運動按摩保健與康復。按摩是一種有價值的治療技術。
中醫(yī)按摩尤其對武術運動員的訓練后恢復期到明顯的療效,經過科學合理的利用,勢必會對我國武術運動員比賽成績的提高、訓練后身體機能的恢復以及傷病問題的治療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中醫(yī)按摩對于運動員訓練后恢復的研究工作還有待深入展開,中醫(yī)按摩知識需在運動員中得到廣泛普及。
應高度重視運動員訓練后恢復期的傷病問題,并對其采取一些相應的措施,使運動員訓練后的傷病問題得到很好的解決。
[1]周長敬,劉卉李,翰君,等.前交叉韌帶損傷預防手段研究進展[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2015(01):82-90.
[2]齊爽,宋元平.我國優(yōu)秀男子排球運動員賽前準備活動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3(06):43-47.
[3]郭隆珠,郝紅忠.四個水上奧運項目運動員運動損傷的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6(06):78-79.
[4]沈為民.淺談按摩對運動員競賽心理狀態(tài)的調節(jié)[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13):116.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ssage on the Application of Wushu Routine Athletes After Training Recovery
LI Jing, etal.
(Wuhan University of Teacher, Wuhan 430070, Hubei, China)
李競(1994—),碩士生,研究方向:武術教學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