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滿
中國國民黨黨立華僑運動講習所(以下簡稱“華講所”)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歷史產(chǎn)物,成立于北伐戰(zhàn)爭期間的1926年12月,以動員海外華僑群體參與國內革命為旨趣。關于華講所的來龍去脈等問題,目前研究很薄弱,現(xiàn)有研究成果僅見華講所學員胡一聲、關衛(wèi)的一篇回憶性文章《北伐戰(zhàn)爭時期的“華僑運動講習所”》。該文簡要回顧了華講所的成立緣起、培訓課程,論述了結業(yè)成員的革命活動[注]相關研究參見胡一聲、關衛(wèi):《北伐戰(zhàn)爭時期的“華僑運動講習所”》,《黨史研究》1983年第4期;胡一聲、關衛(wèi):《華僑講習所》,《羊城晚報》1983年8月17日。。但限于材料,該文對中共在華講所中所扮演的角色未作考察,也未深究其對中共僑務政策產(chǎn)生的影響。近來,筆者在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見到一份名為《革命文獻講義》的油印材料,迄今尚未被編號整理,其內容恰好是華講所講義的合集。由此,本文試圖從《革命文獻講義》的文本出發(fā),通過對華講所具體授課內容的分析,借以管窺其籌辦實況和中共早期對僑務活動的參與情況,以求厘清中共早期僑務政策的一些歷史脈絡,并對以往研究的不足有所彌補。
1926年12月,根據(jù)國民黨中央海外部的建議,經(jīng)國民黨中央第65次常務委員會批準,中國國民黨黨立華僑運動講習所在廣州開辦。國民黨中央海外部部長彭澤民兼任華講所所長,中共黨員張航聲擔任教務主任并主持實際工作。[注]李景田主編:《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大辭典: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1年,第218頁。華講所自1926年12月成立到1927年3月為止,只開辦過一期講習班,招收人數(shù)約80人,編為1個班。據(jù)被中共派到華講所學習的鄧兆蘭回憶,與她一同前去的有從香港回來的黎子云、李偉代、黎純之三人,整個華講所“學員有70多人,其中多數(shù)是共產(chǎn)黨員和共青團員”[注]鄧兆蘭:《我在省港大罷工和“四一二”政變期間的一段經(jīng)歷》, 廣州市政協(xié)學習和文史資料委員會:《廣州文史》第77輯,廣州出版社,2008年,第636頁。。曾擔任華講所講師的郭壽華在講義《青年運動的發(fā)生》一文中,對學員職業(yè)來源作過簡單的統(tǒng)計并制成示意圖(見圖1)。
圖1 講習所學員統(tǒng)計
說明:圖表材料來自郭壽華:《青年運動的發(fā)生》,《革命文獻講義》,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藏。
上述圖中顯示:華講所的學員們從事多種職業(yè),工人、農民、自由職業(yè)者比例占半數(shù)以上,其中自由職業(yè)者占據(jù)很大一部分。這也表明當時大部分華僑雖然在國外都是打拼多年,但是經(jīng)濟和生活狀況普遍差強人意。當時,郭壽華曾經(jīng)請學員們中認為“自己經(jīng)濟能夠獨立的,請指(舉)手”,結果舉手者僅有2人。[注]郭壽華:《青年運動的發(fā)生》,第2頁,《革命文獻講義》,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藏。
華講所對于學員的招收條件要求不高?!度A僑運動講習所簡章和學科》[注]余思在《彭澤民籌創(chuàng)僑運講習所》一文中提到,籌委會經(jīng)過醞釀和討論通過的文件名為《華僑運動講習所簡章》。參見余思:《彭澤民籌創(chuàng)僑運講習所》,四會縣政協(xié)文史組:《四會文史》第5輯,內部資料,1988年,第72頁。中規(guī)定,學員招收資格為:“不論性別,凡是本黨黨員在十八歲以上,三十五歲以下,曾在中學畢業(yè),或有相當程度,及略懂英語者為合格?!盵注]胡一聲、關衛(wèi):《北伐戰(zhàn)爭時期的“華僑運動講習所”》,《黨史研究》1983年第4期。另外,余思在《彭澤民籌創(chuàng)僑運講習所》一文中回憶說,籌委會經(jīng)醞釀、討論通過的《華僑運動講習所簡章》中對華講所諸方面的規(guī)定如下:
一、定名:中國國民黨黨立華僑運動講習所;二、宗旨:以培養(yǎng)海外黨務指導人才,引導華僑進行反帝愛國運動;三、培養(yǎng)目標:海外黨務教育員、華僑運動監(jiān)督員、報館編輯及其他工作人員。[注]余思:《彭澤民籌創(chuàng)僑運講習所》,《四會文史》第5輯,第72頁。
華講所的教員則由中共和國民黨左派的著名人士擔任,主要有鄧演達、郭沫若、蕭楚女、熊銳、惲代英、韓麟符、任卓宣、陳其璦、許超循、甘乃光等人,“其中大部分是農民講習所的教員”[注]胡一聲:《華僑運動講習所》,鐘秀英編:《胡一聲傳略》,暨南大學出版社,1991年,第147頁。,陳碧海任事務員[注]章定龍、彭潤平:《彭澤民:孫中山信徒共產(chǎn)黨摯友》,《炎黃春秋》2001年第7期。。華講所規(guī)定每天授課6小時,每周36課時,講授內容主要為四個方面:(1)理論教育,包括三民主義、社會主義、帝國主義等;(2)政治教育,包括國內外政治經(jīng)濟狀況、世界和中國革命史、殖民地和民族運動等;(3)業(yè)務教育,包括華僑運動的作用、海外的團體活動、海外交通及華僑狀況、工人商人青年運動等;(4)黨務教育,包括國民黨黨史等[注]張靜如、梁志祥等主編:《中國共產(chǎn)黨通志》第3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12年,第134頁。。另外,華講所還聘請容保輝為軍事訓練員,開展相關的軍事訓練工作。
受訓期間,華講所成員除了上課,還經(jīng)常在報刊登載文章,宣傳革命理念。其中,1927年1月25日,黃鵠[注]根據(jù)文末“一九二七.一.二五于黨立華僑運動講習所”的信息,可推知黃鵠當為華講所教員或學員身份。在《廣州民國日報》副刊《現(xiàn)代青年》發(fā)表《中國國民革命與世界革命》一文,駁斥國家主義者所主張的“外不親善,反對孫總理聯(lián)俄政策”的主張,贊同陳獨秀所說的國家主義者“不是民族主義,而是閉關主義,不是獨立運動,而是孤立運動”。文章還聲言,作為半殖民地的中國在“國際資本帝國主義和國內軍閥雙重壓迫之下”,“惟有聯(lián)合國內各被壓迫階級的力量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打倒帝國主義的國民革命工作”,并主張聯(lián)合世界上革命先進國以及“世界被壓迫民族”共同奮斗。[注]陳彩鳳、黃秀華、農莉民編:《廣東青年運動歷史資料》,內部資料,1991年,第88—89頁。周德熙[注]根據(jù)文末“十六.三.四,于黨立華僑運動講習所”的信息,可推知周德熙當為華講所教員學員身份。則在《怎樣做成革命的青年》一文中詳細闡釋了成為一名革命青年的必要條件,包括:(1)確定人生觀;(2)要有堅定的毅力:(3)要有奮斗的勇敢;(4)要有犧牲精神;(5)要培養(yǎng)革命的三大本領,即能講話、能辦事、能做論文;(6)要時時觀察國內外的經(jīng)濟政治情形。[注]周德熙:《怎樣做成革命青年》,陳彩鳳、黃秀華、農莉民編:《廣州民國日報:青運資料選輯(1923—1929)》,第433—435頁。
1927年3月,華講所第一期結業(yè),其畢業(yè)學員即刻參加到北伐戰(zhàn)爭的革命洪流中。不久,由于第一次國共合作走向破裂,華講所學員的政治思想出現(xiàn)分化,一部分學員投入國民黨右派陣營,[注]胡一聲、關衛(wèi):《北伐戰(zhàn)爭時期的“華僑運動講習所”》,《黨史研究》1983年第4期。而其他前往海外活動的學員則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華僑工作中,分別開展文化教育、報社編輯、籌建工人夜校等工作。學員們開展的一系列僑務工作,推動了海外僑胞愛國主義情操和反帝思想覺悟的提升,促進了他們參與祖國革命事業(yè)的熱情。
華講所開展培訓的教材是《革命文獻講義》。這是一本集合小冊子,為手寫油印本。每篇講義分別標注頁碼,其中有演講稿16篇,多由華講所事務員陳碧海整理,另有《本黨黨綱政策》《海外工作須知》《政治報告大綱第五次》各一篇,共計19篇(見表1)。
表1 《革命文獻講義》內容整理
說明:本表格內容根據(jù)《革命文獻講義》整理制成。
華講所的講義主題按照內容劃分,主要有四個方面:理論教育、政治教育、業(yè)務教育、黨務教育[注]張靜如、梁志祥等主編:《中國共產(chǎn)黨通志》第3卷,第134頁。。另外,還開展相關軍事訓練方面的教育。具體講授人員和題目信息可見下表(見表2)。
表2 華講所授課內容
說明:本表格內容參照《革命文獻講義》制成。
從上表可以看出:在演講議題上,《革命文獻講義》中直接與華僑議題相關的有《帝國主義壓迫下的華僑與革命》《日本華僑狀況》《爪哇華僑的狀況》三篇。其中,《日本華僑狀況》《爪哇華僑的狀況》兩篇講稿未標注作者。它們在論述上均對華僑寓居海外的原因作了簡單的說明,并講述了華僑在外國的經(jīng)濟生活概況。依據(jù)內容判斷,《日本華僑狀況》一文作者是一名在日本居住十余年的技術工。他在文中對日本華僑給予較多的關注,認為“僑商均安分守業(yè),對祖國政局變遷,缺少何種(原文如此,似應為“各種”)活動,團體觀念也非常薄弱”,并簡單介紹了中國國民黨長崎支部、僑日共濟會概況。[注]《日本華僑狀況》,第1—2頁,《革命文獻講義》,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藏?!蹲ν廴A僑的狀況》一文的作者無從稽考,文中強調“研究華僑狀況,應先要研究爪哇狀況”,并且歷述了爪哇的沿革及與中國的關系。[注]《爪哇華僑的狀況》,第1—2頁,《革命文獻講義》,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藏。除了以上三篇之外,此時已接替周恩來擔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一職的熊雄,也在其《軍事運動》一文中將華僑運動與經(jīng)濟、政治聯(lián)系起來,稱“明末清初的時候國內政治是非常腐敗的,社會是很黑暗的,于是中國人就漸漸跑到海外去,脫離這不良的政治。后來中國人跑到海外去者漸漸加多,無間斷的繼續(xù)移民,這可證明華僑運動是一種民族運動,和政治是很有關系”。[注]熊雄:《軍事運動》,第1頁,《革命文獻講義》,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藏。他還在文中指出:華僑在“本國受了經(jīng)濟的壓迫”,“在各地都是受了外人的壓迫,華工亦不能有工會組織”,需要“解放他們的痛苦”,因此軍事運動是必要的手段[注]熊雄:《軍事運動》,第1頁,《革命文獻講義》,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藏。。
由于華講所以培養(yǎng)海外黨務活動骨干和華僑運動的積極分子為旨歸,受訓人結業(yè)后直接從事具體的實務工作,因此相關的培訓不可或缺?!陡锩墨I講義》中與之相關的是一篇題為《海外工作須知》的文件。這份文件雖未標明講授者的信息,但根據(jù)其中講授的海外工作經(jīng)驗的水平可以推知,此人應具有多年海外黨務、僑務工作的經(jīng)驗。例如,這份文件中特別備注“此種稿不得亂放免被帝國主義拿去以后工作就很困難”[注]《海外工作須知》,第1頁,《革命文獻講義》,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藏。。文件中對于如何開展海外工作有詳細的描述,如在“調查”一項中的具體內容就包括:(1)該地政府對僑民的態(tài)度;(2)該地民族運動及對僑狀況;(3)僑民有無該地民族聯(lián)絡;(4)僑民的利害在何處;(5)僑民的需要是什么;(6)該地黨務活動怎樣;(7)各種民眾運動能否受本黨指揮;(8)各種民眾組織怎樣[注]《海外工作須知》,第4頁,《革命文獻講義》,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藏。。此外,講授者在文件中還提到一些關于通信聯(lián)絡方面的保密事項,并結合自身的工作經(jīng)驗,記述了一段如果被帝國主義政府逮捕后的應對技巧。
在《革命文獻講義》的所有講義中,在中國從事光復運動的朝鮮革命志士延秉昊講授的《韓國最近反帝運動情形》一篇殊為特別。該講義較為翔實地回顧了朝鮮淪為日本殖民地的歷史,稱“日本為侵略東亞大陸計,視韓國為大陸政策進行之橋梁,遂用強暴侵占韓國”,在思想文化、經(jīng)濟上壓迫韓國。講義提出下一階段應當以“民族革命”求獨立人格于國際、以“階級革命”建平等社會為革命任務,并號召“為彼此革命最后勝利計算,施行切實之聯(lián)合工作,以期打倒帝國主義之敵人也”[注]延秉昊:《韓國最近反帝運動情形》,第2頁,《革命文獻講義》,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藏。。
華講所是在第一次國共合作的背景下,由國共雙方共同創(chuàng)辦的機構。擔任華講所所長的彭澤民,在任職之前曾在擔任國民黨海外黨部秘書的中共黨員許甦魂的配合下籌組華僑協(xié)會,聲援國內的革命運動。1926年1月,彭澤民在國民黨二大上當選為中央執(zhí)行委員。到北伐戰(zhàn)爭期間,他領導華僑協(xié)會組織海外華僑以人力、物力直接援助北伐軍。[注]參見許肖生:《彭澤民對僑務工作的貢獻》,中國農工黨中央編:《紀念彭澤民》,中國文史出版社,1987年,第31頁。在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以下簡稱“農講所”)開辦期間,他更是與毛澤東、吳玉章、董必武、彭湃等人交往密切。因而,到籌辦華講所時,他“在辦學方向和招生條件上,都模仿了毛澤東舉辦農講所的經(jīng)驗”。[注]王愛枝:《恰同學少年:毛澤東與師長學友的交往》,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254頁。
華講所對農講所經(jīng)驗的效仿,主要表現(xiàn)為如下方面:
第一,效仿農講所招錄學員的條件。
在招生條件上,毛澤東在籌辦第六屆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時制定的招錄條件為:(1)決心從事農民運動;(2)中學文化程度;(3)年齡在18歲以上,28歲以下,身體健康;(4)富于勇敢斗爭精神。此外,還規(guī)定須經(jīng)過考試錄取[注]邵雍:《毛澤東與農民運動講習所》,《廣東社會科學》2014年第1期。。華講所學員的招錄條件與前者極為相似:(1)志愿做華僑反帝運動,并無他項思想;(2)富堅韌與勇敢奮斗精神;(3)不論性別,凡本黨黨員,年齡在18歲以上、35歲以下,身體強健無疾病,曾在中學畢業(yè),或有相當文化程度,及略懂英語者為合格。對照兩者的招錄條件,不難發(fā)現(xiàn),華講所的學員招錄條件僅僅是對前者的招錄條件稍微進行調整而已。由于中共方面也參與了華講所第一期學員的選派工作,因此這批學員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依照農講所的經(jīng)驗來組織的。彭澤民也是非常注重學員質量的,參試者不僅需要撰寫一篇論文,而且需要參加演說、英語問答等口試環(huán)節(jié),由他本人親自主考。[注]許肖生:《彭澤民對僑務工作的貢獻》,《紀念彭澤民》,第36頁。
第二,效仿農講所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培訓理念和方法。
農講所的教學內容包括:“第一注重本黨主義之解釋;第二注重國民革命基礎知識之灌輸;第三注重農民運動之理論及其實踐方法;第四注重集會結社之實習及宣傳訓練。”[注]羅綺園:《本部一年來工作報告概要》,《中國農民》1926年第2期。在籌辦華講所時,彭澤民仿效前者的培訓理念和方法,“堅持了理論聯(lián)系實際,教學為革命斗爭服務的原則”。有人回憶說:“為了把學生培養(yǎng)為適應華僑運動所需要的人材,彭澤民還參照農講所的經(jīng)驗,指導學生開展社會調查,把所學到的革命理論和革命實踐結合起來。他親自組織華講所學員到華僑協(xié)會聽取各地開展華僑工作的經(jīng)驗,研究華僑在海外所處地位、特點以及如何開展華僑運動等;還組織學員到各駐穗僑團辦事處中去,向愛國華僑宣傳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道理?!盵注]許肖生:《彭澤民對僑務工作的貢獻》,《紀念彭澤民》,第37頁。
第三,效仿農講所的做法,聘用中共黨員擔任教員。
對彭澤民所提議聘用的華講所講師進行統(tǒng)計后,可以發(fā)現(xiàn):除沒有標注講授者名稱的課程外,施存統(tǒng)、蕭楚女、任卓宣、熊雄、鄧中夏、區(qū)夢覺、陳友琴等講師均為中共黨員,其中的蕭楚女更是農講所的重要干部。
蕭楚女曾在農講所擔任教務主任、專任教員,講授“帝國主義”“社會問題與社會主義”“中國民族革命運動史”等課程。1927年2月10日,開始擔任華講所教員。其間,先后講授過《個人主義之分析》《帝國主義壓迫下的華僑與革命》等報告。他在以《帝國主義壓迫下的華僑與革命》為題的報告中,系統(tǒng)地闡述了華僑為求自身解放而革命的歷史使命,指出華僑群體存在“不能不革命的義務”。具體而言,他認為華僑革命是“華僑自己起來為他們華僑自身的利益而革命”,同時是打破帝國主義殖民地壓迫體系的關鍵所在,因為“帝國主義之生存,雖然不能說他的基礎全部在殖民地,但總可以說有十分之六七是靠殖民地的”,華僑在殖民地是“替帝國主義者努力開發(fā)殖民地,篳路藍縷以建立帝國主義之基礎”,“一旦殖民地發(fā)生革命,帝國主義者如不死,也應半僵”。[注]中央黨史研究室《蕭楚女文存》編輯組、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編:《蕭楚女文存》,中共黨史出版社,1998年,第694頁。對于如何革命,他反對“原始的暴動”及“義和團式”的革命,主張重視在華僑中占據(jù)多數(shù)的僑工群體,將華僑革命“置于黨的組織之下,以三民主義的理論,和總理的革命政策去訓練他們”[注]《蕭楚女文存》,第694頁。??傊?,他的報告不僅將帝國主義與華僑革命結合起來,較為系統(tǒng)地概括了華僑在世界范圍內反帝斗爭中的地位,呼吁華僑正視自身所處的壓迫境地并起而從事革命運動,而且對如何動員華僑參加革命提出了具體辦法,包括組織農工學商聯(lián)合陣線等,因而具有很高的價值和指導意義。
華講所的籌辦與國民黨中央海外部密切相關。當時,在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大背景下,國共兩黨共同負責與指導海外各級國民黨組織,并通過這些組織廣泛團結華僑群體,推展僑務工作。[注]參見許肖生:《華僑與第一次國共合作》,暨南大學出版社,1993年,第64頁。因此,華講所可謂是中共參與華僑革命運動的首次嘗試,其主要表現(xiàn)和意義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中共開始積極參與國民黨中央海外部事務。
1924年3月1日,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決定中央黨部增設海外部,統(tǒng)管海外各級黨務工作。到1926年1月國民黨二屆一中全會上,彭澤民被任命為國民黨中央海外部部長,中共黨員許甦魂被任命為秘書長。彭澤民兼任僑務委員會委員,與中共方面聯(lián)系非常緊密,因此國民黨中央海外部也就成為名副其實的國共合作領導海外國民黨黨務的中央機構,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中共對僑務工作的態(tài)度。而中共也就正好以國民黨中央海外部為依托而展開僑務工作。
彭澤民和許甦魂任職后,開始密切合作,對國民黨中央海外部進行改組,“吸納了30余名共產(chǎn)黨員和一批愛國華僑青年參加工作,許甦魂并擔任中共海外部總支部書記職務”[注]彭湛東:《僑務先驅許甦魂》,《縱橫》2013年第3期。。國民黨中央批準通過《海外黨務專員條例》后,彭澤民和許甦魂派遣董方城、林炳銓、鄭省一、項與年、戴平萬、李芳園等人為海外黨務專員,奔赴海外各地,貫徹國民黨二大決議。[注]參見李景田主編:《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大辭典: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第186頁。國民黨中央海外部名義上雖為黨務機構,實質上專負海外僑務工作之責,其內容除了重新登記和建立海外各總支部、支部外,還協(xié)助創(chuàng)立了華僑協(xié)會,出版其海外機關刊物《海外周刊》,創(chuàng)辦華講所,支援省港罷工、北伐戰(zhàn)爭等國內革命斗爭。另外,還在海外華僑中開展反對國民黨右派的活動,打破了林森等國民黨右派控制海外黨務和華僑的企圖。
許甦魂作為中共在國民黨中央海外部中的代表人物,是中共僑務工作的重要代表。并且,在四一二政變發(fā)生后,他和彭澤民在1927年5月3日以國民黨中央海外部的名義發(fā)出《海外部緊急通告》,揭露和聲討蔣介石背叛革命的行徑。除了許甦魂以外,還有不少中共骨干分子活躍在國民黨海外的黨務工作中,如國民黨旅歐支部(后改稱“國民黨法國總支部”)執(zhí)行部總務主任是周恩來,宣傳主任是李富春,婦女主任是郭隆真。另外,國民黨巴黎通訊處處長是聶榮臻。
(二)中共的僑務工作就此發(fā)端。
如前所述,華講所是國民黨中央海外部部長向國民黨中央提議后所設立的機構。鑒于國共合作的歷史背景,以及彭澤民和中共的密切關系,華講所不僅在學員的招生條件、培訓模式方面借鑒和吸收了毛澤東、彭湃等中共人員主持農講所的經(jīng)驗,同時也邀請了諸多中共黨員擔任教員。這樣,開辦華講所就成為國共兩黨攜手共同培養(yǎng)華僑干部的成功嘗試。[注]參見余思:《彭澤民籌創(chuàng)僑運講習所》,《四會文史》第5輯,第73頁。由于中共黨員積極參與華講所的活動并在其中發(fā)揮了重要的影響,因此以華僑群體為工作中心的華講所也促進了中共對于華僑群體的認識和接觸,其僑務工作也就此發(fā)端,從而為此后其僑務政策的制定和僑務活動的開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礎。
首先是中共“保護華僑”政策的提出。1925年底,中共代表、南洋華僑許甦魂向國民黨二大籌委會提交了《以實力保護華僑案》《慰勉海內外諸革命同志并繼續(xù)反對帝國主義案》等提案[注]中共廣西區(qū)委黨史資料征委會《左右江革命根據(jù)地》編輯組編:《左右江革命根據(jù)地》(上),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9年,第104頁。。其中,《以實力保護華僑案》中指出:華僑群體為生活所迫漂泊海外謀生,遭受各種壓迫,希望祖國政府前往保護,以實力保護華僑[注]沙健孫主編:《中國共產(chǎn)黨史稿:1921—1949》第4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年,第463頁。。許甦魂的提案受到大會的重視,并在之后得到具體的落實。而華講所的籌設,就是國共兩黨落實保護華僑利益政策的一個重要舉措。
其次是中共華僑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的提出。蕭楚女在華講所講義《帝國主義壓迫下的華僑與革命》一文中,明確提出華僑革命是中國革命的一部分,號召華僑幫助海外殖民地的革命運動,表示“要照內地一樣,應用農工商學聯(lián)合陣線策略”,華僑革命工作,“首先從工人下手,其次是小商人”[注]《蕭楚女文存》,第691頁。。這也充分體現(xiàn)了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已經(jīng)開始越出國界,向海外華人群體延伸。
再次是中共僑務人才的培養(yǎng)開始起步。從華講所畢業(yè)的學員,后來有些就成為中共開展華僑運動的骨干。例如,曾在講習所受訓并擔任其黨支部書記的黎子云,就在培訓結束后被中共派往越南、緬甸和馬來西亞從事地下工作,并擔任中共海外特派員、地下黨支部書記,在這些地區(qū)開展華僑救國運動[注]何志毅:《冠軍的尊嚴:容國團傳》,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19頁。。再如,湯有雁從華講所畢業(yè)后,被中共秘密派往新加坡開展工作。他擔任新加坡工人夜校的教員,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宣傳革命思想,發(fā)展革命對象,對東南亞革命形勢的發(fā)展起到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注]湯錦城編著:《中華湯姓源流》,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6年,第602頁。
華講所作為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產(chǎn)物,對以后中共的華僑政策影響深遠。華講所時期的保護華僑、成立華僑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僑務政策,后來逐漸演變成中共僑務政策的基本方針。1935年8月,中共在《八一宣言》中明確提出“保護僑胞在國內生命、財產(chǎn)、居住和營業(yè)的自由”[注]中共中央書記處編:《六大以來——黨內秘密文件》(上),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679頁。。當年底,瓦窯堡會議又通過《中共關于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議》。決議以蘇維埃人民共和國的名義,稱贊華僑群體是“歷來
幫助中國革命”的,同時提出華僑解放事業(yè)應當與全國勝利結合起來,以廢除國民政府的壓迫政策為目的,“蘇維埃人民共和國在全國勝利之日,即華僑得到解放之時。一切國民政府引導華僑淪于奴隸牛馬的政策,均當徹底鏟除,而代之以積極保護華僑的政策”,并且保證“蘇維埃給予(華僑)以托庇的權利,并歡迎華僑資本家到蘇區(qū)發(fā)展工商業(yè)”。[注]《六大以來——黨內秘密文件》(上),第740—741頁。在以上兩份文件中,中共都明確提出了僑務工作的主要任務:首先,海外華僑群體是中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要保護華僑在海內外的經(jīng)濟利益;再次,鼓勵華僑到根據(jù)地投資建設[注]羅清旭編著:《僑情僑務——僑務工作與政策法規(guī)》,珠海出版社,2008年,第2頁。。到1945年3月,《陜甘寧邊區(qū)獎助實業(yè)投資暫行條例》又規(guī)定:為“增長抗戰(zhàn)力量起見”,鼓勵“無論家在邊區(qū)內外,或回國華僑,一律依照本條例予以獎助”[注]艾紹潤、高海深主編:《陜甘寧邊區(qū)法律法規(guī)匯編》,陜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76頁。。這些文件中所顯示的關于僑務政策的基本方針和政策,都是適應新的歷史時期的產(chǎn)物,但從歷史源頭上講,卻都是可以追溯到華講所的早期探索和實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