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故事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1978年,李光春高中畢業(yè)后就去鎮(zhèn)衛(wèi)生所當了一名中藥學徒。膏丹丸散、炮炸制炒,中藥配伍……無所不做,后來師傅能放心地把日常工作讓李光春打理,并能獨撐門面,終于學到養(yǎng)家糊口的本領(lǐng),也算是一門得體的職業(yè)。20歲那年,李光春毅然放棄這份職業(yè),選擇了兒時就崇拜和喜歡的教師崗位,決定當一名人民教師。至今已堅守這份職業(yè)36年。李光春說:“如水的光陰里,我用一顆素簡的心,感悟著流年,懷揣精誠之心,遠播新知,讓清貧的教師工作無悔亦無怨。未曾想過,有朝一日,子承父業(yè)的理想可以在我身上實現(xiàn),然而教育的魅力,卻真實地讓這樣的故事上演在了我的身上,大驚亦大喜?!?/p>
苦盡甘來,后繼有人
20世紀80年代的農(nóng)村教育是貧窮落后的,當時,民辦教師的工資待遇是很難兌現(xiàn)的。養(yǎng)家糊口,何其難也。在這樣窘迫的條件下,李光春拖兒帶女,舉步維艱地堅守著“耕讀傳家”的信念,始終沒有放棄這份清貧的職業(yè),用知識回報社會,在教育教學中展現(xiàn)出責任與擔當。1997年7月,李光春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98年6月,是李光春人生道路上的一次最大轉(zhuǎn)折,由民辦教師轉(zhuǎn)入公辦教師的行列,實現(xiàn)了他人生的華麗轉(zhuǎn)身,從而在工作中做到胸中有志向,腳下有力量。以己所能,立德立誠。
時間流轉(zhuǎn),或許是從小的耳濡目染,李光春的女兒也跟隨他的腳步,選擇進入教師行業(yè)。2015年7月,女兒在研究生畢業(yè)后,經(jīng)過多層激烈角逐,順利通過了深圳市南山區(qū)教育局編制教師招聘考試,圓了李光春子承父業(yè)的教育世家的夢想?!笆d寒窗苦詣多,破書萬卷欲長河。今朝遂愿登金榜,喜振家風梓里歌?!笨裣仓?,李光春提筆述說衷腸,欣然賦詩一首。不禁感嘆,這是多么奇妙的輪回,這又是一種多么讓人驚喜的傳承。
女兒的生日驚喜
今年是女兒執(zhí)教的第一屆學生畢業(yè)。雖相隔萬里,無法常常見面,但作為一位父親,李光春依舊無時不在掛念和關(guān)注著她。在她生日的當天,她的微信日志有了更新——她所執(zhí)教的畢業(yè)班的45個孩子,用自己的方式給她舉辦了一場生日驚喜。
“在教育的路上有荊棘,也有很多的愛與溫暖?!段乙阅咎?,報之以瓊瑤,這是和孩子們在學習《蒹葭》時附帶分享過的《詩經(jīng)》里的溫暖瞬間,這份美好沒想到卻在今天真實地發(fā)生在了自己身上,且來得如此‘猝不及防。當我知道你們?yōu)榱私o我這份驚喜,你們用自己的零花錢盡自己所有的力量悄悄準備了3天,心里特別不是滋味。謝謝你們,我的孩子!這3天,我不知道你們是如何去組織和策劃的,但今天你們給我的一系列連環(huán)驚喜,我內(nèi)心很明白,你們真的很有心也很用心,你們的善良和純凈超出了我的想象。被你們騙去教室,進門那一剎那突然響起的生日快樂歌,和你們滿滿的兩黑板生日祝福,差點讓我沒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你們備戰(zhàn)中考卻因一個小小的QQ自帶生日提醒,于是今天我被提前一天被你們寵成了一個公主。都說世界上總有一個人偷偷愛著你,我想說我這不是被一個人愛著,而是被一群人愛著??!”讀了女兒的日志,李光春的內(nèi)心無比溫暖。感嘆于她的成長,更感嘆于她很好地詮釋了一個人民教師的大德大愛。在教育的道路上,當女兒能夠用這樣的初心去面對她所接觸的“00后”孩子,同為教育者的父親甚是喜悅,也很驕傲。
心懷陽光,化育大雅
在與女兒的日常溝通中,李光春也一直在勉勵她必須苦心孤詣地鉆研教學?!稗D(zhuǎn)眼間,女兒的教學歷程快3年了,3年對于一個年輕老師來說是何其寶貴,幸而女兒沒有荒疏她讀書期間所積累的專業(yè)知識,用她自己的方式在教育中嘗試著、努力著?!崩罟獯赫f:從她工作第一年的QQ工作日志到今年,從她初入教壇給我的訴苦到如今和我侃侃而談,站在一名教育者的角度,我審視著她的文字,回味著我倆的對話,她穩(wěn)重了,也自信了。這種變化可能也是每一個年輕老師成長的縮影,但這種縮影不也正是教育的希望!看到女兒在三尺講臺上的陽光心態(tài)、淡定的氣度以及駕馭課堂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大雅風范,當父親的我感到無比快樂。
“十載寒窗苦,從容執(zhí)教鞭。始步崎嶇道,教學闖新天。創(chuàng)業(yè)勤為本,處事禮當先。丹心育桃李,好運展笑顏?!痹诼L的歲月長河中,在漫漫教育路途的求索中,李光春這首寄予女兒的小詩,愿她懷揣心間,勇敢遠航。
本刊點評
李光春娓娓道來的人生故事,自然流露出他對教育的深情和無形的父愛。很慶幸,初入杏壇的女兒,在用年輕人的活力與責任感努力踐行這份教育者的使命——教育之本在育人,育人之道在育德。這種“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教師之愛,希望能在更多的教育人身上得到傳承與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