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杜麗娘與德古拉都是為愛出生入死,死而復生的至情之人,盡管他們的“情根”不同,盡管他們相同的追求愛的行為中仍有著本質的區(qū)別,但他們在面對似乎難以逾越的現(xiàn)實困境時,都以不屈不撓,生死以之的方式,完成了他們對真愛的追求,體現(xiàn)出人類崇高的悲劇精神。本文從“現(xiàn)實困境”和“至情人生”對這兩個文學形象的相同點作出了比較。
關鍵詞:杜麗娘;德古拉;現(xiàn)實困境;至情
愛情是人類永恒不變的一個話題,任何人都有享受愛情的權力,但愛情卻是一朵嬌嫩的花,美麗怒放,卻易凋落。當愛情理想與現(xiàn)實矛盾沖突對立起來時,有些人會在強大的現(xiàn)實壓力面前,放棄自己的愛情理想,在不幸中隱忍,或沉溺于自己的愛情幻想中,終至灰飛煙滅。但還有那么一些人,他們天生為愛而存在,倘若失去愛,對他們而言,就意味著生命的終結。他們用那無比的激情,與社會以及一切阻撓他們愛情圓滿的勢力抗爭著,演繹了一段段令人動容的唯美愛情。《牡丹亭》中的杜麗娘與《驚情四百年》中的德古拉堪稱這類人中的代表人物,他們?yōu)榱藧矍槌錾胨溃蓝鴱蜕?,在困難面前,不曾輕言放棄,始終如一,正是這種對愛的執(zhí)著追求,使得他們的形象變得異常動人,感人。
一、杜麗娘與德古拉的現(xiàn)實困境相同
在追求愛的道路上,杜麗娘與德古拉始終都面臨著諸多困難,世俗禮法與內心的矛盾折磨著他們,讓他們在現(xiàn)實的困境中,只能選擇以生而入死,死而復生這種異常方式,完成他們對真愛的追求。
宋明理學家從維護封建禮教出發(fā),在“情”、“理”關系上或把“理”與“情”截然對立起來;或把“理”說成是“純善”的,而把“情”看成是惡,是人欲;或要求以“理”制“情”,直至滅“情”,因而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欲”。
這一“存天理滅人欲”的社會環(huán)境與父母杜寶、杜母,儒師陳最良等人的活動構成了杜麗娘生活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這一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理念是“理”,是“存天理滅人欲”之“理”。杜寶、杜母、陳最良對杜麗娘的態(tài)度雖然表現(xiàn)有別,但他們的出發(fā)點卻是相同的----用封建禮教來規(guī)范杜麗娘。這一出發(fā)點是如此的明確,以至于他們都無視杜麗娘內心發(fā)生的激烈變化。而杜麗娘也只是獨自在心靈中幻想著,掙扎著。因為在那樣的外部環(huán)境的壓抑下,她無法表現(xiàn)與付諸行動,她對愛情的幻想與追求只能在自我內心中激烈地沖突、掙扎與煎熬著。這一切就形成了杜麗娘的內心動作。這個內心動作具有悲劇性。
而德古拉生活的那個年代,“基督教把人類對無法理解的神秘力量的畏懼和由此產(chǎn)生的恐敬,發(fā)展為對無法定義的創(chuàng)造者上帝的信仰,把人們擺脫苦難追求幸福的心靈愿望,變化成一種祈盼,等待上帝拯救的希冀寄托。宗教是人們的一種精神安慰劑。”[1]德古拉曾經(jīng)把基督教視為自己的信仰,希望它能庇佑自己的幸福??僧斔麨樾叛鲞M行了一場圣戰(zhàn)之后,卻悲痛地發(fā)現(xiàn):上帝并沒有救贖他的愛人,庇佑他的幸福,維護他與妻子的愛情理想。信仰在這一刻遭到了致命性的顛覆。妻子的死喚醒了德古拉對宗教的反叛情緒,愛情與信仰分裂,德古拉無法在愛情與信仰之間取得平衡,從而陷入痛苦的境地之中。于是,為了愛情,他背棄了信仰,獨自沉浸在黑暗的世界中數(shù)百年,等待與妻子的重逢。四百年后,他終于找到了妻子的轉世----米娜,并開始成功地喚醒米娜深層意識中對他的記憶,這一刻,他無比激動地以為他的愛情即將失而復得了,他對美好生活的幻想終將變?yōu)楝F(xiàn)實了。但是現(xiàn)實讓他再一次絕望了,在世俗觀念的約束下,米娜考慮之后,選擇離開他,嫁給她的未婚夫。后來,當米娜清醒的認識到自己對德古拉的情意時,便懇求德古拉將她帶走,但此時人鬼殊途,只有將米娜變?yōu)槲?,在德古拉的黑暗世界里得到永生,才能永生維護和享受他們的愛情??墒堑鹿爬植辉该啄扔朗缐嬋牒诎抵?,遭受詛咒與追殺。所以當米娜俯身傾向他時,他卻又掙扎著推開她:“我愛你,我不能害你?!彼趷叟c痛的邊緣掙扎徘徊著,現(xiàn)實與理想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讓德古拉在無奈的境地里掙扎著,痛苦著。
現(xiàn)實一次又一次將德古拉逼得狼狽不堪。四百年前,為上帝而戰(zhàn),卻不得其庇佑,不能與妻子白頭偕老,信仰與愛情分裂,怒而與世界為敵。四百年后的今天,想與米娜再續(xù)前緣,卻已人鬼殊途,不容于世。不忍讓米娜永墜黑暗,承受著在世俗道德準則與愛情撕扯下的痛苦,德古拉在痛苦無奈的現(xiàn)實中隱忍著,掙扎著,最后不惜以死結束了一切,成全米娜重新為人的權利。
二、杜麗娘與德古拉的至情人生相同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盵2]杜麗娘和德古拉兩人在追求真愛的道路上,“情”與生俱來并始終伴隨生命的進程,充分地體現(xiàn)了至情的人生境界。
湯顯祖在《牡丹亭》的題詞中說:“天下女子有情,寧有如杜麗娘者乎!……如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盵3]杜麗娘是達到了“情之至”的“有情人”。她性格中最大的特點是在追求愛情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堅定執(zhí)著。她為情而死,為情而生。
杜麗娘第一次步入春意盎然的后花園,便觸發(fā)了天性中對美與愛的強烈追求。她那番“這般花花草草有人戀,生生死死隨人愿,便酸酸楚楚無人怨”[4]的感喟,正是對所謂戀愛自由、死而不怨的強烈呼喚。
杜麗娘在夢境中自由自在,盡情釋放著她那久被封禁的情感,但夢醒以后,周圍還是禮教森嚴的冷酷現(xiàn)實?!皩簟辈]有讓她“尋”出任何結果,于是,杜麗娘因情而病,因病而死。但是,死對杜麗娘來說,這不是她愛情追求的終結,而是她愛情追求的開始。杜麗娘的鬼魂繼續(xù)爭取著自己愛情的未來。當她死后逃脫了現(xiàn)實的束縛,在陰間的她,敢于向閻王殿下的胡判官訴說自己感夢而亡的經(jīng)過,自由自在地去尋找夢中情人并與之幽會。
杜麗娘的懷春之夢、夢醒之后的尋夢、死后的魂游幽會、最終的起死回生,這一切,使杜麗娘體現(xiàn)出為爭取自由幸福而抗爭不息的精神力量,從而走到了文學傳統(tǒng)中前所未有的至情境界。
德古拉為了捍衛(wèi)基督教的尊嚴,遠征土耳其,討伐異教徒。在他凱旋歸來之際,迎接他的卻是妻子冰冷的身體和基督神職人員無情的告誡。莉莎的死喚醒了他對宗教的懷疑和背叛的情緒,悲傷與絕望之下,近乎癲狂的德古拉將利劍穿入十字架中,他發(fā)誓要用盡邪惡的力量來為妻子報仇,用血的代價來回應神的不公正的回報。
在歷經(jīng)了四百年的寂寞等待和永墜邪惡的煎熬后,德古拉終于找到那讓他惦念至今,依靠邪惡永生的女子---米娜(他妻子的轉世),并成功地喚醒了米娜意識深層里對于他的記憶??墒?,他在倫敦所制造的腥風血雨,使人類驚懼憤怒地展開了對他的追殺。當太陽落下去的那一刻,人類的劍刺中了他的心臟,重創(chuàng)了德古拉。此刻,愛情讓米娜徹底站在了德古拉的身邊,她不顧一切地撲向奄奄一息的德古拉,將他拖入城堡,瀕死的德古拉對米娜說:“一切都結束了,讓我安息吧?!彼僖淮畏艞壛俗约旱囊磺校驗樗辉缚吹矫啄仍谏頌槲淼木车乩锩芏纯嗟貟暝?,不愿她受到世人的詛咒和追殺,不愿她永生活在黑暗的陰影中。是愛,讓他放棄生命,走向邪惡,墜入黑暗;然而,也是愛,讓他遠離邪惡,重入光明。他把至情人生演繹得淋漓盡致。
在“情”的世界里,杜麗娘和德古拉按照自己的生活愿望行動,捍衛(wèi)著他們的愛情理想,珍視著愛情,并堅定執(zhí)著地追求著愛情,惟有此等至情,才可以超越生死的界限,永生不滅。
作者簡介:童清華(1972—)女,湖南漣源人,湖南現(xiàn)代物流職業(yè)技術學院副教授,從事文學、教學、素質教育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