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安徽徽州的目連戲最早起源于佛教經(jīng)典,它是歷經(jīng)了千百年來的不斷沉淀和發(fā)展而來的,并最終以一種戲曲的形式傳承到如今。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社會變革又取得了較大的突破。伴隨著融媒體步伐進程的不斷推進,安徽徽州目連戲在傳播模式上也受到了較大的沖擊,這位我國目連戲藝術的不斷推進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目連戲作為戲劇藝術當中文化的重要載體,在文化傳承和發(fā)展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本文主要從融媒體的方式視閥當中了解安徽徽州目連戲的藝術傳播以及對文化的傳承,從中探析出了在戲劇文化的傳承過程中的民族文化心理,并期待在融媒體的作用下安徽徽州目連戲生態(tài)進行研究,從中探尋到在繁榮的戲劇文化中藝術發(fā)展過程中更好地傳承民族文化的精髓。
關鍵詞:融媒體;安徽徽州;目連戲;生態(tài)研究
1.引言
目連戲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戲曲劇種,因此也被稱為中國戲劇的“始祖”和“活化石”。目連戲流傳的范圍比較廣泛,曾經(jīng)在安徽、江西、江蘇和浙江等地廣為流傳,它是我國唯一的歷史宗教戲劇體系。就中國的戲劇而言,它所融合的內容十分廣泛,其中包括歌、舞、樂和表演等融合在一起,其內容上融合了較多領域,共同構成一種綜合性的藝術體系。[1]在一定的意義上來說,它不僅是文學的、戲劇的,還是一種音樂和舞蹈融合的樣式。目連戲完成的時候出了需要有劇本之外,還要有演員的舞臺上臺演出。截止到目前為止,在戲劇舞臺上,已經(jīng)有近一千年的歷史。就目連戲的歷史而言,它具有別樣的意義,和整個中國封建社會后期歷史之間相互融合,經(jīng)歷了宋元明清各個朝代,在經(jīng)歷了浩浩蕩蕩的中國戲劇長河當中形成了具有特殊劇目的標準。目連戲作為長期活躍在中國民間的一種戲曲形式,對于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基層演劇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在戲曲發(fā)生和發(fā)展的過程中具有特別重要的價值。本文主要就在融媒體下的安徽徽州目連戲的生態(tài)研究展開分析和探究。
2.融媒體下對安徽徽州目連戲傳播的影響
2.1為安徽徽州目連戲的珍藏提供更為有效的方式
數(shù)字電子信息時代的來臨進一步發(fā)揮了自身科技的力量,融媒體的不斷推進作用下,不僅為傳統(tǒng)古典文獻的流通和傳承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同時也將過去貯存在典籍里里面的龐大空間壓縮到可以刻錄的輕便的光盤之中,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日新月異的更新和發(fā)展,戲劇自身所具有的龐大的劇本如果能夠得到重新輸入,并制作為電子版的樣式,在檢索和對目連戲的傳播的過程中將會具有極大的關注。
2.2影星儲存和傳播的需要
融媒體的作用下,對于安徽徽州的目連戲的影響還包括舞臺表演的影星儲存和傳播的需要,數(shù)字電子信息時代的科技對于安徽徽州的目連戲的珍藏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萍紴榘不栈罩菽窟B戲提供了保留其真實面貌的需要。究其根本而言,融媒體的作用下,安徽徽州目連戲的豐富影音資料得以保存,突破了以往的時空距離的限制,從而加速了安徽徽州目連戲廣為傳播的機會。
自從網(wǎng)絡得到了迅猛的發(fā)展之后,很多國家都更加希望網(wǎng)絡能夠將精致文化和傳統(tǒng)文化讓民眾對安徽徽州目連戲的關注度得到廣泛的推廣,從而來平衡在日常生活中所受到的媚俗文化和通俗文化所帶來的消極影響。
3.安徽徽州目連戲在傳承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3.1演員人數(shù)匱法
就當前安徽徽州目連戲的首要問題而言,演員人數(shù)匱乏是最為突出的問題。從目連戲本身來講,自身存在較多禁忌。目連戲的演員需要從師傅那里進行單傳,師傅和徒弟要在神前發(fā)毒誓:只有在師傅死后,才能再傳授給另外一個徒弟。因此,目前能夠演目連戲的藝人當中,大多數(shù)人的年事已高,隨著他們相繼去世之后,年輕藝人便出現(xiàn)青黃不接的情況出現(xiàn),在傳承上出現(xiàn)斷層的現(xiàn)象。在過去的那段時間里,目連戲班人數(shù)至少能夠達到90余人,但是就當前的戲班人數(shù)而言則平均為25人左右。[2]徽州目連戲的戲劇人數(shù)的缺乏導致戲班內部的成員分工不夠明確,演出也逐漸出現(xiàn)簡化的局面,角色和劇目則一般集中在一成不變的演員當中。
3.2演員缺乏系統(tǒng)的學習
徽州目連戲的演員大多數(shù)為村里的居民,但是由于演員自身缺乏進行系統(tǒng)的學習,在參與到目連戲的表演的過程中,有時候習慣將日常生活當中的說話和行為習慣帶入到目連戲的演出當中;演唱的時候也僅僅是隨行演唱的方式,在音色、音準、調式等方面沒有進行統(tǒng)一的標準,這種表演方式盡管融合了徽州目連戲的樸實,但是這種不夠嚴謹?shù)谋硌莘绞揭彩沟冒不栈罩菽窟B戲失去了本身的藝術性和觀賞性。
3.3人們藝術審美發(fā)生轉變
人們在藝術審美的轉變對于安徽徽州目連戲的演出失去了本來的興趣。目前觀看演出的大多是從事研究的人員或者是有少部分是村里的觀眾人員,安徽徽州目連戲的觀眾的減少所引發(fā)的后果便是戲班不再愿意花費更多精力在目連戲的搬演上。[3]在目連戲演出的過程中,由于安徽徽州宗教勢力的存在依然根深蒂固,安徽徽州目連戲的演出班子之間溝通較少,各自有自己的演出方式,缺乏應有的合作,因此在演出目連戲的時候所用的油彩、劇目、設備和服裝上都具有較大的差距。
4.安徽徽州目連戲的改革對策
4.1政府和文化部門共同保護
就安徽徽州目連戲的傳承而言,很大部分與政府部門所推行的保護政策是息息相關的。尤其是在融媒體的作用下,政府更應該充分利用融媒體的廣泛傳播的模式,在提供大量物質和技術理論的支撐的前提下,組織社會各界的學者對安徽徽州的目連戲展開細致的分析和探究,專門設立了培養(yǎng)安徽徽州目連戲傳承的人才機構,與此同時,還可以在安徽徽州設立專門的目連戲文化村落,不僅對目連戲的文化生態(tài)加以保護,還可以在安徽徽州大力發(fā)展文化旅游產(chǎn)業(yè),可謂是一舉兩得。
4.2實行數(shù)字化宣傳模式
安徽徽州目連戲的由來是原子目連救母而逐漸興起的,這也真是和中國古代戲劇傳承至今的一大亮點想要加大目連戲的傳播力度,那么最有突出性的亮點便是緊緊抓住目連戲的與眾不同之處,并加大宣傳力度,可以充分在融媒體的大力宣傳之下,對安徽徽州目連戲加大宣傳,或者將安徽徽目連戲的由來拍攝成影視劇等,這就需要安徽省兼顧著推薦黃梅戲的時候,還可以對安徽徽州的目連戲加以宣傳。
5.結語
根據(jù)上文對融媒體下安徽徽州目連戲生態(tài)研究的影響而言,我們不難看出民眾對于融媒體下降安徽徽州目連戲的精髓得以傳承,文化藝術在科技發(fā)展的沖擊作用下處于較為復雜的環(huán)境下,但是就其融媒體的文化傳播作用而言,也為安徽徽州目連戲的發(fā)展和傳承帶來了新的希望,從而使得人們開始有機會探索安徽徽州目連戲的精髓所在,并真正了解它所飽含的文化內涵,融媒體和安徽徽州目連戲的生態(tài)來說具有互利關系,從而進一步成為推動安徽徽州目連戲的動力源泉。
參考文獻:
[1]林棟志.興化雜劇目連戲淺論[A].莆仙文化研究——首屆莆仙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2.
[2]庹修明.西南地區(qū)儺戲、儺面具的保護、創(chuàng)新與傳承[A].民族文化與全球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3.
[3]范麗珠.中國民間信仰對全球化時代文明共生的價值[J].當代中國:發(fā)展·安全·價值,2014.
作者簡介:李志強(1981.07-),男,漢族,遼寧鞍山人,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播音與主持藝術研究。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度高校優(yōu)秀青年人才支持計劃項目(皖教秘人【2018】4)項目編號:gxyq2018232,階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