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墉
孩子,你奶奶在世的時候常說我的考運好,又講:“這是因為祖上的陰功、父母的德行、自己的努力。”她還有個好笑的迷信,說我考高中的時候,考場在成功高中,所以我考試成功??即髮W的時候考場在師大附中,所以我進了師大。要是我的考場在臺大,就一定進臺灣大學了。
每次你奶奶這么說,我都回她一句:“不可能,因為我一共只填了4個志愿,根本沒填臺大!”
當年大家都填幾十個志愿時,我確實只填了4個,而且其中有3個是美術系。好多老師都說我在開玩笑,但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知道我要的是什么,別人很難影響我。
我念書也一樣,你一定聽說過,我以前因為搞社團、參加演講比賽,總請假不上課,中間又因病休學一年,所以成績很爛,初中、高中時都常常不及格,要靠暑假補考及格才能免于留級。
我參加學校的模擬考試,也從來沒上過榜,唯一一次榜上有名,還是備取。問題是,高中我考上成功,大學上了師大,那些每次模擬考試都金榜題名的同學,反而多半不如我。你猜,這是為什么?
那也是由于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要什么,有自己的讀書計劃。就像聯(lián)考填志愿,我不理會別人,只要自己認為對,就堅持走下去。
譬如模擬考,從初三上學期就開始進行,每個月一次,每次都有一定的范圍。但因為學校的范圍太大,第一個月,考一年級全部;第二個月,考二年級全部;第三個月,考一二年級全部;第四個月,加上三年級學過的一起考。但是我功課本來就爛,一年級、二年級沒好好念,不可能準備好,所以我讀書的進度總是落后,當模擬考試已經(jīng)考5本教科書的時候,我才準備了兩本,也因此每次都落榜。
只是,我并不在乎同學的嘲笑,也不理會老師的訓斥,我自己有計劃好的進度。我用“剩下的日子”除以要準備的科目數(shù),算出每一科能有多少時間復習,到考試時正好可以看完。
結果,我成功了。那些天天上補習班,好像很棒的同學反而有很多失敗了。
后來我和那些失敗的同學討論,得出一結論:他們的失敗,敗在沒有自己的計劃,一味地趕模擬考的進度。他們拼命趕、拼命念,好像都念得很熟了,模擬考也都得到高分。問題是他們沒有精讀,每次復習時,翻一翻課本,畫得紅紅藍藍,寫得密密麻麻,好像都沒問題。等真正“上戰(zhàn)場”時,卻發(fā)覺對許多東西已經(jīng)不那么確定。加上好多同學每天趕兩班車去老師家補習,還要到學校上課,體力透支太多。老師有時間考,沒時間教;學生有時間“學”,沒時間“習”。好像只顧吃,卻沒本事消化,當然不可能健康。
那些去老師家補習的同學,又因為老師放水,把學校將要考的題目先做過一遍,每次都考得好,在學校可以傲視群儕。他們甚至活在一個假想的“已經(jīng)金榜題名”的世界,等到面對真正的考卷時,才發(fā)現(xiàn)好多東西還沒弄懂。
所以有很長一段時間,我是反對學校舉行太多模擬考試的。我覺得模擬考試固然該辦,但不能早早舉行。模擬考試也要細細規(guī)劃,不能一次考太多,寧可讓學生像砌磚墻,一塊一塊來,到時候正好砌成一堵好墻,也別早早就做成入學考試一樣,涵蓋幾年的教學內(nèi)容,造成學生拼命趕進度、學得雜而不精。
這一年來,我在臺北學乒乓球,也有這樣的感觸。剛?cè)サ臅r候,我自以為已經(jīng)打得不錯,只要學學削球、搓球、殺球就成了。沒想到教練要求一切從頭來,連我哪只腳應該在前都管。打球的時候更麻煩,什么“大臂、小臂”“大框架”“松執(zhí)拍、活運腕”“卡磨提舉”,一堆術語,我甚至覺得他把我像小娃娃一樣教。
問題是一路學下來,我硬是有了新的領悟?;氐郊~約,跟老球友比畫,令人刮目相看。想想,教練按部就班的教法,不也跟我準備高中和大學入學考試一樣嗎?
求學最忌躁進,為學最忌隨俗,處世最忌盲從。我非常欣賞美國人常說的——I know what I am doing(我知道我在做什么)。這句話不是在別人勸說時用來做擋箭牌的“自以為是”,它真正的意思是認定目標鍥而不舍地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