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春玲
(四川職業(yè)技術學院文化傳播系,四川遂寧629000)
以我院為例,旅游專業(yè)學生構成比例大部分來自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9+3的同學和中職學生,在學習興趣和學習方法上略差于本科生。老師在給旅游專業(yè)學生上課時,常困惑于如何增加學生興趣,增加學生積極性。MOOC、翻轉課堂和微課堂等新教育方式的產生,給我們的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
翻轉課堂是2009年左右國內教育界開始研究的從美國引入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傳統(tǒng)教育是老師講學生聽,而翻轉則改變了知識傳遞和內化的順序。把要學的知識通過視頻、各款APP發(fā)送給學生,讓其自主學習,課堂則對學生內化的效果進行檢測和深入分析,這樣更容易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此外,現(xiàn)代化的教育手段和方式,提高了學生的參與熱情。2012年美國教育資訊公司發(fā)布了一項調查報告:80%的受訪老師認為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改善了,67%的老師提出學生的成績考核提高了,88%的老師認為職業(yè)自豪感和滿意度提升了。
另一方面,《導游基礎知識》作為旅游專業(yè)的基礎課程,導游資格證的必考科目。一直以來因為龐雜的體系、煩瑣的內容而讓學生大為頭痛。再加上我院旅游管理專業(yè)百分之八十五都是由高職學生和少數(shù)民族學生組成,他們的學習興趣本來就不高,學習能力相對較弱,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方式,更讓他們厭倦課堂和學習,教學效果較差。翻轉課堂的引入,可以通過課前學習,節(jié)約時間,課中通過多種教育手段來具化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一,學情分析和課程內容設定。把每個章節(jié)的內容,分成小的項目塊,如在設定“中國古代建筑文化”章節(jié)時,老師依照專業(yè)課程標準,按照重難點進行項目引領、任務驅動。將教學內容設計成三個教學項目:中國古代建筑的沿革、古代建筑基本構建和古代建筑特色。再對每個項目進行細化,分配給不同組的學生逐步完成,進而完善本章節(jié)的教學體系。
第二,素材分析編輯和在線學習。老師需要根據(jù)本章節(jié)的內容和重難點,選擇合適的素材進行分析加工,制作成課件、視頻等教學資源,發(fā)布到網(wǎng)絡。學生通過自學教師發(fā)布的材料,了解項目中的知識點,劃出其中的疑難點,再針對疑問,學生自己翻閱資料查閱,延伸和擴大知識量和知識面。
第三,實地考察和資料匯總。學生在熟練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分組到本地古代建筑地,實地考察中國古代建筑。按照項目分組要求考察其建筑風格,歷史沿革和基本構件及特色,通過理論結合實際,具像了解中國古代建筑文化,并進行拍照和資料匯總,為課堂匯總做準備。
第四,教師準備。教師的翻轉課堂工作量和難度是高于普通課堂的,因為學生在課前學習時,也在不斷地通過自學和翻閱資料延伸知識,教師需要做好充足準備,才能評價學生遇到的難點與問題,對學生的項目成果進行相應的評價。
通過課前的學習,節(jié)約出課中的時間,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師生互動和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活動,從而完成知識的內化與實踐。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老師檢驗每個組的學生對項目的考察、研究和匯報成果,其他組進行討論和點評,最終完成項目成果的考核、登記及存檔。學生在課堂中,按照課前理論和實地考察的準備,對自己項目分組的內容和實地考察內容進行講解和介紹,對比理論和實際情況,得出結論。其他組進行討論,老師最終進行點評。這就轉變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變成以學生為主導,加強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
《導游基礎知識》課程的設置,不僅是為了學生考取導游資格證做準備,也是為了增加學生知識量,為以后做導游工作做知識儲備,但書上的知識量是明顯不夠的。學生在完成“中國建筑文化”項目并達到教學目標后,老師還需要根據(jù)學生的完成情況,為學生安排新的拓展內容,如“中國六大古都”中體現(xiàn)的中國古代建筑的特色,中國傳統(tǒng)文化名城的建筑風格等。學生通過深入學習和分析老師提供的學習資源,小組完成課后拓展項目,可以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及相關技能的掌握。
將翻轉課堂引入高職院校,使得傳統(tǒng)教學中常見的學習興趣不高、睡覺和玩手機的情況得以改變,讓學生隨時準備在課堂發(fā)言,獲得評分。逐漸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迫使其自主學習和互相討論,改變課堂氛圍,使得旅游專業(yè)的教學更有活力,從而解決高職學校旅游專業(yè)教師授課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