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倩
摘要:隨著漢語走向世界的進程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涉及漢語教學。而此次,正好趁著赴泰實習交流的機會,來到泰國,體驗不同的教學方式。本文將結合筆者在泰國的漢語教學經(jīng)歷,重點探討了關于泰國小學生學習漢語語音、詞匯、語法中所存在的問題及教學方法。
關鍵詞:泰國小學生;漢語;教學方法;問題
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項目的不斷深化,泰國與中國經(jīng)濟文化貿(mào)易越來越頻繁,在泰國掀起了“漢語熱”,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展了漢語課程。此次筆者所實習的學校萬林寺小學,該校的校長格外重視學生的漢語學習,所以專門設有以十多個人為小班的漢語興趣班,這些小班正是實踐教學的重點對象。為保證漢語教學研究的全面性,筆者還參與了四、五、六年級的大班教學,雖然班級不一樣,但他們的起點都是一樣的,幾乎都屬于零漢語基礎。在泰國,中文課只是作為一門選修課程,開設的課時并不多,每周只有一節(jié)中文課,同時,這里的課堂普遍存在課堂難控制的問題,主要是因為泰國的小學生不能在課堂上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上廁所,喝水,打鬧,講話,畫畫等現(xiàn)象隨時可見,并且,在此次為期三個月的漢語教學中,是沒有漢語教材的,需要老師自己選擇教學內(nèi)容,加大了教學難度。在此情況下,筆者將對學生在語音,詞匯和語法的學習上遇到的困難及相應的課堂教學方法進行闡釋。
一、語音教學的相關闡釋
對于零漢語基礎的泰國小學生來講,應將此節(jié)的教學重點放在聲母和韻母的學習上,與聲母,韻母比較起來,聲調(diào)就相對簡單一些,所以聲調(diào)不需要單獨安排課時,而是與韻母合并在一起來學習。經(jīng)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泰語與漢語同屬于漢藏語系,兩種語言有很多相似的因素,所以泰國學生學起拼音來既容易又復雜,容易是因為有很多相同因素,方便發(fā)音和記憶,復雜則是他們?nèi)菀资苣刚Z的干擾,在對某些聲母、韻母的學習上存在難度。為了盡量減少這些問題,筆者在漢語語音學習之前,做了一些漢泰語音比對,區(qū)分了重點,盡可能的幫助學生減少語音學習的困難。
(一)聲母的教學
在上泰語培訓課的時侯,培訓老師說漢泰語音有很多相同的發(fā)音,順著這個關鍵點,筆者翻閱了一些有關泰語語音方面的資料,與漢語拼音進行比對,驚喜地發(fā)現(xiàn),在23個聲母中,居然有14個聲母與泰語聲母發(fā)音相似。它們分別是b、p、m、f、d、t、n、l、g、k、h、s、y、w,而泰語中沒有的漢語聲母只有9個,它們分別是j、q、x、zh、ch、sh、r、z、c,因此這些音變成了教學的難點。根據(jù)這一發(fā)現(xiàn),教師應制定先易后難的教學方案,只有這樣,才能減少學生對拼音學習的恐懼,增加對漢語學習的興趣。
按照輔音的發(fā)音方法,可以把聲母大致分成五組來教。第一組塞音:b、p、d、t、k。第二組擦音:f、l、h、s。第三組鼻音、邊音:m、n、l。第四組零聲母:y、w。第五組擦音、塞擦音:j、q、x、zh、ch、sh、r、z、c。根據(jù)中泰相同輔音的原因,先教前四組,由淺入深,學生學起來也更快,更容易,有了一定的聲母基礎,再教后幾個泰語中沒有的聲母就會簡單許多。在聲母的教學上筆者除了運用以上的教學方法,還研究出了另外三種教學方法,分別是:圖片展示法、聯(lián)系法、編聲母歌法。首先,圖片展示法是為了方便教授發(fā)音位置和方法,每教一個輔音,就向?qū)W生電腦展示該輔音的舌位、唇位以及氣流方向。學生簡單的用手在桌上畫一畫,并模仿發(fā)音,同時老師慢動作給學生解釋發(fā)音部位。由于筆者所教班級的大部分學生記憶力比較差,教學內(nèi)容一定要反復練習。其次,聯(lián)系法是為了拼音的認讀及復習所運用的方法,在學習拼音之前,教師可以先教會學生大部分詞匯,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有學者說:教漢語,不能先教拼音,教了拼音他們就不會認字了。所以在拼音認讀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聯(lián)想與該輔音相同的字或詞語,此方法不僅能幫助他們讀準聲母,更能活躍氣氛,大家都你追我趕的找學過的內(nèi)容,進行搶答。最后,編聲母歌是為了符合當?shù)貙W生的特性,將字母歌改為聲母歌,伴著音樂唱出來,由于他們對音樂比較敏感,所學內(nèi)容只要編成歌曲,他們就能更輕松容易的記住。
(二)韻母的教學
在韻母學習之前,筆者也在網(wǎng)上做了相關的查詢,經(jīng)調(diào)查,在韻母學習上,學生韻母發(fā)音的難點主要集中在ü、ie、üe、ou、uo、er上。經(jīng)過教學實踐也證明,學生發(fā)ü時會發(fā)成i的音,ie和ia也經(jīng)常搞錯,受發(fā)音的影響,學生經(jīng)常把兩個音讀成一個音等等,一般這種情況只能一個一個音地糾正,雖然所耗的時間很長,但是效果還是很不錯的。在筆者所研究的對象來看,他們的聲調(diào)都發(fā)的很飽滿、準確。所以在韻母的教學過程中,筆者加入了聲調(diào),采用輔音和韻母相拼來發(fā)音的,再加入聲調(diào)練習。與此同時還采用夸張的口型法,老師在讀每個韻母時,嘴型都要夸張一些,雖然學生覺得很好笑,但特別愿意配合老師練習,加之一些韻母的發(fā)音很像動物的叫聲,如:“a”像烏鴉的叫聲“啊啊啊”,“o”像公雞的叫聲“喔喔喔”,“ie”像羊羔的叫聲“咩咩咩”,“iu”像小鳥的叫聲“啾啾啾”等等,將它們配合起來,不僅便于學生學會發(fā)音,更便于記憶。
在教授完所有的漢語拼音后,一定要讓學生一個一個的讀,以便于糾正他們的讀音,還要經(jīng)常復習,不然很快就會忘記。當然,為了讓學生每天可以復習,教師可以在課上和他們一起做漢語拼音表,邊寫邊讀邊記憶。每次上課前,讓學生拿出漢語拼音表朗讀記憶,相信這樣對他們記憶漢語拼音會有所幫助。
二、詞匯教學的相關闡釋
了解到教零基礎的泰國學生漢語不能先教拼音,不然上課他們只會自己去拼讀拼音,不會聽老師講課,所以筆者選擇了先教詞匯,教一段時間詞匯后再教拼音。由于課時比較少,所以可以把詞匯分成幾大類來教學,每個類別所教的內(nèi)容也不需要太多,最好都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詞匯,同時,筆者都會在備課時將所學詞匯的泰語意思翻譯出來,以便學生理解詞義。在詞匯的教學上研究出了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一)圖片展示法
這個方法在詞匯的教學過程中使用的最多的,因為該學校條件有限,并沒有多媒體可以運用,所以只能在網(wǎng)上下載圖片,打印出來輔助教學。這樣的方法可以比較直觀的看到該詞的詞義,同時教師可以在黑板上板書出中文,讓學生在黑板上板書出泰文,讓他們教老師如何讀泰文,相互學習,把教師的“教”變?yōu)閷W生的“教”,通過角色互換,上課氛圍就會變得非常地活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筆者所研究的對象普遍都喜愛畫畫,根據(jù)這一特性,教師每次教完詞匯后,可以讓他們把所學的詞匯畫在本子上,再把中文寫在旁邊,這對學生記憶詞匯非常有幫助。
(二)游戲法
根據(jù)他們年齡的特點,都是四、五、六年級的小朋友,上課注意力的時間比較短,所以一定要配上一些有趣的游戲才能鞏固他們所學的內(nèi)容。在詞匯的學習上,教師可以采用搶板凳、蘿卜蹲、蒙著眼睛畫鼻子等游戲來輔助教學。比如搶凳子游戲,請五位同學上臺,給每位同學發(fā)一張本節(jié)課所學詞匯的卡片,先向所有同學們介紹自己手中卡片的名字,再開始玩游戲,出局一位,就需要帶著大家齊讀一遍手中的詞匯。這樣不僅可以減少學生們上課打鬧的問題,又可以活躍課堂氣氛。
(三)聯(lián)想法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教學發(fā)現(xiàn),筆者所教授的學生記憶力普遍比較差,所以筆者利用艾賓浩斯記憶法的特點和規(guī)律,結合聯(lián)想法來提高學生們的記憶效率,讓詞匯從短時記憶進入長時記憶。比如在學習《我的家》這一類的生詞時,用聯(lián)想記憶法,找出之前學過的詞匯,由“爸爸”一詞讓學生聯(lián)想到學過的詞匯“喜歡”、“眼睛”、“鼻子”、“耳朵”、“頭發(fā)”、“黑色”等,然后連成一句話,如“我喜歡爸爸?!钡鹊取W生每學一個新知識點的時,老師都可以帶領著他們回顧以前學過的知識,讓他們形成一種思維定式,自覺地回顧舊知識,這樣既可以開拓學生學習漢語的思維,又可以將新詞和舊詞聯(lián)系起來,反復出現(xiàn)在句子中,以此不斷加深記憶。
當然除了這三種學習詞匯的方法,還有很多有效的小方法,比如在改作業(yè)時,讓學生將所學的詞匯一個一個的讀出來,反復練習。最重要的是教師最好每周五都安排一個小檢測考試,以便了解學生學習的情況與調(diào)整教學安排。當然,不是每個學生都能很好的完成任務,教師也要多多鼓勵學習較差的學生,以優(yōu)帶差,提高他們學習漢語的積極性。
三、語法教學的相關闡釋
由于所研究的對象是零基礎的泰國小學生,又沒有教材,所以結合現(xiàn)狀,筆者并沒有教專業(yè)的語法知識,語法內(nèi)容也涉及的很少。同時泰語中的有些語序也跟漢語語序不同,在語法的教學上難度特別的大,所以筆者只選擇教了一些簡單的句子來輔助語法教學,如:“我喜歡吃蘋果”,“兩只貓”等等句型。在語法教學中也研究運用了幾種教學方法。
(一)情景角色對話法
在筆者所研究的學生中,他們很難理解一個句子的完整意思,也不愿意朗讀一個長句子。為了讓他們對語法感興趣,教師可以選擇用簡單的情景來教授,如“打電話”,“買東西”等與學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情境,每組學生根據(jù)教師所寫出的句子,兩個人以表演的形式展示出來。為了體現(xiàn)生動性,教師可以在課前為他們準備紙折的電話,還有水果蔬菜等等。此方法不僅能讓學生在練習中了解句意,還方便老師進行簡單的語法講解。
(二)句子成分替換法
這種方法雖然屬于傳統(tǒng)的機械練習法,很死板,但是對于無漢語基礎的漢語學習者卻快速有效。不能要求學生快速自主造句,又要讓他們感受到句型的變幻,掌握基礎語法,那么此法便是最有效的了。如句型:爸爸喜歡吃蘋果。在學習更多的詞匯后,讓學生不斷地替換主語、謂語或賓語等進行練習,初步掌握簡單的語法結構。
經(jīng)過三個月的教學研究發(fā)現(xiàn),先培養(yǎng)起學生對漢語學習的興趣最為重要,因此在教學上,教師盡量避免一些比較死板的教學方法,多融入一些實踐內(nèi)容,比如做語音卡片,教師應根據(jù)泰國學生喜歡畫畫這個特性,將每個聲母通過畫的形式展示出來,如“m”像一座拱門,畫在“m”的旁邊,以增加學習的趣味性。當然,除了正課的學習,教師可以開設一些關于中國文化內(nèi)容的課程,如中國剪紙、中國歌曲、中國書法、中國功夫等等。實踐來看,泰國的小學生對漢語文化課很感興趣,主要原因是因為文化課的學習形式靈活、自由,學習內(nèi)容豐富、有趣,與學生們的興趣愛好相吻合。其中男孩子對中國功夫特別感興趣,每當看到有關中國功夫的電影時,都會跟著比劃比劃,會主動問一些關于功夫的問題,女孩子則更喜歡剪紙和書法,在學習這些文化課的時候,每位學生都會非常認真的參與。由此看來,培養(yǎng)一個良好的學習漢語的興趣才是提高漢語教學的關鍵,如何將文化課靈活的學習方式與枯燥的漢語語法學習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也是筆者不斷思考的問題。
總的來說,在這次的對外漢語實習中筆者也是在不斷地摸索中教學,在摸索中探究出更多更好的有助于泰國學生學習漢語的方法。由于所教授的時間不長,研究范圍有限,所以筆者只著重于漢語語音、詞匯、語法這些方面的教學方法的研究,再加上一些中國文化課的學習,以此來提高學生對漢語學習的興趣,希望這些教學方法對泰國學生學習漢語以及對外漢語教師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孫漢萍.漢、泰語的同異性比較[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1995.
[2]申雪妮.針對泰國中學生的漢語教學方法的研究[D].鄭州大學,2012.
[3]李開.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詞匯教學與設計[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2.
[4]李泉.對外漢語語法教學研究綜觀[J].語言文字運用,2007.
[5]黃伯榮,廖序冬.《現(xiàn)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