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永麗 桑曉慶
浙江省寧波市婦女兒童醫(yī)院 浙江 寧波 315000
子宮內(nèi)膜癌(EC)是婦科臨床較為常見的一種生殖系統(tǒng)惡性腫瘤,發(fā)病率僅次于宮頸癌,以陰道流血、陰道分泌物異常及腰腹疼痛等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好發(fā)于圍絕經(jīng)期婦女或絕經(jīng)后婦女。目前,臨床治療EC的原則是以手術為主,輔以放療、化療、內(nèi)分泌治療等,但部分患者卻療效欠佳,且術后放化療所致的不良反應較為嚴重。筆者在既往經(jīng)驗方的基礎上化裁,自擬“清熱解毒連花湯”用于治療術后EC患者,取效滿意。報道如下。
1.1 診斷及納入標準:①經(jīng)子宮內(nèi)膜細胞學檢查和/或高危型HPVDNA檢測、陰道鏡檢查、子宮內(nèi)膜活檢及組織學檢查,均符合《實用婦產(chǎn)科學》[1]關于EC的西醫(yī)診斷標準。②符合《中西醫(yī)結合婦產(chǎn)科學》[2]關于EC的中醫(yī)診斷標準,赤白帶下或者五色雜下,陰道出血量多,且臭穢難聞;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③EC術后患者。④依從性良好。⑤患者或其監(jiān)護人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一般資料:于2015年1月~10月在本院腫瘤科選取術后EC患者12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觀察組,每組各60例。對照組年齡54.3±7.1歲;病情分期:Ⅰ期12例、Ⅱ期26例、Ⅲ期15例、Ⅳ期7例;合并高血壓者21例、糖尿病者12例、高血脂者12例;病程6.1±2.3個月;手術方式:行全子宮+雙側附件切除術者44例、行子宮次廣泛切除+盆腔淋巴結清掃術者10例、行子宮廣泛切除+盆腔淋巴結清掃術者6例;病理類型:腺鱗癌5例、透明細胞癌9例、漿液狀乳腺癌15例、子宮內(nèi)膜樣腺癌31例。觀察組年齡52.7±6.8歲;病情分期:Ⅰ期10例、Ⅱ期25例、Ⅲ期19例、Ⅳ期6例;合并高血壓者23例、糖尿病者9例、高血脂者10例;病程5.5±2.0個月;手術方式:行全子宮+雙側附件切除術者43例、行子宮次廣泛切除+盆腔淋巴結清掃術者13例、行子宮廣泛切除+盆腔淋巴結清掃術者4例;病理類型:腺鱗癌3例、透明細胞癌12例、漿液狀乳腺癌16例、子宮內(nèi)膜樣腺癌29例。兩組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術后予以輔助放化療。放療采用盆腔外照射,采用6MVX線“盒式”四野等中心照射技術,劑量50Gy/2y/25f。放療后再行化療,化療方案:①TP方案:紫杉醇(135mg/m2)+順鉑(50mg/m2)/卡鉑(AUC4~6);②CAP方案:環(huán)磷酰胺(500mg/m2)+阿霉素(50mg/m2)+順鉑;③CP方案:環(huán)磷酰胺+順鉑(50mg/m2)。觀察組在上述治療基礎上,輔以清熱解毒連花湯治療?;痉浇M成:黃連10g,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各15g,生黃芪20g,炙甘草6g。便溏者,加山藥22g,白術17g;白細胞降低嚴重者,加女貞子17g;陰道出血者,加小薊12g,仙鶴草22g;失眠者,加夜交藤32g,遠志12g;腹痛腹脹者,加木香12g。每次均在化療結束后第2天開始服用中藥,1劑/d,水煎取汁200ml,早晚各服100ml,連續(xù)服用3周為1個療程,2個療程間隔1周,共治療3個療程。
3.1 評價指標:分別于第1次化療后、術后3個月時評定。①中醫(yī)癥候積分評定,參照文獻[3]方法對EC的主癥及次癥累計中醫(yī)癥候積分。②以歐洲癌癥治療研究組(EORTC)制定的生存質量量表(QLQ-C30)[4]為依據(jù)進行生活質量評價。③血清CA-125及免疫因子水平測定。④毒副反應按WHO抗腫瘤藥物毒性反應標準分為0~Ⅳ度。
3.2 療效判定標準:根據(jù)第1次化療后、術后3個月時的中醫(yī)癥候積分減分率判定療效,中醫(yī)癥候積分減分率采用尼莫地平法計算[5]分為:①臨床控制:癥狀、體征完全消失,積分減少率≥95%;②顯效:癥狀、體征明顯改善,積分減少率70%~94%;③好轉:癥狀、體征有一定改善,積分減少率35%~69%;④無效:癥狀、體征均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積分減少率<35%。以臨床控制、顯效、好轉計算總有效率。
3.3 結果:分述如下。
3.3.1 中醫(yī)癥候積分及QLQ-C30評分:研究期間,對照組3例患者失訪,觀察組1例患者退出研究、1例患者未按既定方案治療、2例患者失訪,對照組、觀察組有效受試者分別為57例、56例。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癥候積分、QLQ-C30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癥候積分、QLQ-C30評分比較(±s,分)
注:與第1次化療后比較,*P<0.05,**P<0.01;與對照組比較,#P<0.05。
50.20±6.07*37.96±5.45*#25.77±4.19 26.05±4.53對照組觀察組57 56 20.17±2.15*13.61±1.52**#62.82±8.43 63.19±7.7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CA-125及免疫因子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CA-125及免疫因子水平比較(±s)
注:與第1次化療后比較,*P<0.05,**P<0.01;與對照組比較,#P<0.05。
36.51±2.60 39.45±2.22*35.98±2.43 43.51±2.17**#87.15±21.20 40.71±9.35**86.92±19.37 25.50±8.27**#對照組57觀察組56第1次化療后術后3個月時第1次化療后術后3個月時13.26±2.45 9.80±1.63*12.89±2.37 7.11±1.43**#2.33±0.47 1.80±0.33*2.40±0.51 1.50±0.26**#8.82±1.27 10.41±1.35*8.77±1.31 12.36±1.28**#
3.3.2 血清CA-125及免疫因子水平:見表2。
3.3.3 兩組療效:對照組中臨床控制9例,顯效16例,好轉20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78.95%。觀察組中臨床控制23例,顯效16例,好轉13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2.86%。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
3.4 毒副反應:見表3。
表3 兩組毒副反應比較[例(%)]
EC可歸屬于中醫(yī)學“經(jīng)斷復來”“五色帶”“癥瘕”“崩漏”等范疇等。病機為脾、肝、腎等臟腑虧傷,沖任不固,不能約束經(jīng)血,因而經(jīng)斷復來[6-7]。治宜理氣通腑、溫腎健脾、補虛助陽、清熱解毒、祛瘀散結為主。筆者所采用的清熱解毒連花湯基本方中,黃連清熱燥濕,白花蛇舌草止血祛瘀、利尿消腫,半枝蓮活血祛瘀、消腫止痛,三藥兼有清熱解毒之效;黃芪健脾和胃、益氣扶正,炙甘草調和藥性。諸藥合用,共奏補脾益腎、補氣扶正、化瘀解毒之功。本觀察中,兩組中醫(yī)癥候均得以改善,生活質量提高,降低了血清CA125水平,提升了機體的免疫功能。組間比較,觀察組在改善癥狀、降低血清標記物水平,以及提高免疫功能和生活質量方面具有更佳的臨床療效,組間總有效率比較也佐證了這一效果。唐瑤等[8]研究結果顯示“連花湯”正丁醇提物能有效抑制EC細胞增殖、誘導細胞凋亡。在毒副反應比較方面,觀察組亦低于對照組,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中醫(yī)藥輔助治療不僅有助于改善上述指標,還可能緩解術后放化療藥物所致的毒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