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
〔關鍵詞〕生涯規(guī)劃;大學;夢想;活動設計
〔中圖分類號〕 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8)30-0034-02
【活動背景】
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涯規(guī)劃教育的重要性已為社會大眾所知。帶領學生了解專業(yè)、了解大學、制訂大學目標都是生涯指導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過去的生涯課及高中生涯教材中,對大學的探索多停留在理論介紹層面;除此之外,教師在“大學目標”的制訂方法指導上也較為籠統(tǒng),科學依據不足。本堂生涯規(guī)劃課以“我的夢想,我的大學”為主題,旨在使學生通過在活動課中的參與和體驗,深植一個“大學夢”。
【活動目標】
認知層面:認識“好大學”的標準以及考入相對更好的大學對個人生涯發(fā)展的意義。
情感層面:激發(fā)學生對大學的向往之情。
能力層面:提升歸納總結能力,掌握為自己制訂科學合理的大學目標的思路與方法。
【活動準備】
課前將學生分為六個小組;準備個人記錄卡(包括“聯大故事”文字資料)、六張小組記錄卡;PPT及電影《無問西東》(西南聯大部分)視頻資料。
【活動過程】
一、熱身階段:大學知多少
教師講解“985工程”的背景。請各小組在三分鐘的時間內盡可能多地寫出自己所知道的“985工程”院校。小組間PK,回答正確多者為勝。
二、轉換階段:“所謂大學者”
1.提問學生:“大學”的“大”代表什么?引出梅貽琦的名言——“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2.介紹中國歷史上“最好的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并觀看視頻《無問西東》(西南聯大部分)。
三、工作階段
(一)“好大學”的定義
1.請各小組閱讀本組拿到的關于西南聯大的故事,思考并探討總結:(1)關于“好大學”的一條標準;(2)大學對個人生涯發(fā)展的一條意義。
“聯大故事”閱讀材料
故事1:師生到達昆明只是個開始,那時西南聯大沒有校舍。等到梁思成、林徽因夫婦抵達昆明后,梅貽琦立即請兩人設計校舍。兩人加班加點,一個月后,一個一流的現代化大學躍然紙上。不料,這個方案立馬被否定。原來,學校將所有經費都用來購置圖書和儀器,想蓋成這樣的校舍,實在無能為力。于是一遍遍改,直到高樓變矮樓,矮樓變平房,磚墻變土墻。聯大建設長黃鈺生滿臉無奈地說:“除了圖書館屋頂可以用青瓦,教室、實驗室可以用鐵皮之外,其他建筑的房屋一律覆蓋茅草,磚頭木料再減一半,麻煩您再作一次調整?!?/p>
故事2:被傅斯年譽為“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的國學大師陳寅恪,能用13種文字閱讀,當時,他在西南聯大教歷史,上課第一天就說:“前人講過的,我不講;近人講過的,我不講;外國人講過的,我不講;我自己過去講過的,我不講,現在只講未曾有人講過的?!彼谡n上旁征博引,指點中西,內容涉及歷史、宗教、語言等多方面,引得馮友蘭、吳宓等教授競相旁聽。就連著名學者許淵沖都這樣說:“哈佛也找不到陳寅恪這樣‘四不講的教授?!?/p>
故事3:在課堂安排上,同一門課程,教師們可以同時講授。有一年,聞一多、游國恩和羅庸都講《楚辭》。青年教師唐蘭和彭忠鐸也開了這門課,為了吸引學生,教師之間展開了競爭,紛紛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領開壇授課。除了教師講學上的自由,學生選擇專業(yè)也相當自由,如果不喜歡現學專業(yè),只需填寫一張表格,就可以轉入自己喜歡的專業(yè)。
故事4:在課程設計上,聯大也充分尊重學生們的興趣,每個學生都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科目。但也有一項硬性規(guī)定,文法院學生至少必修一門自然科學,可以在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生理學、地質學中任選。所有學生都必修中國通史、西洋通史,大一國文和大一英文。有人不解,為什么強調自由卻非要作出硬性規(guī)定呢?梅貽琦說,因為西南聯大提倡“通才教育”,“通才為大,而專家次之”。
故事5:然而,講自由,但并不意味著散漫。聯大的考試制度相當嚴格,聯大學生張鳳鳴回憶說:“1941年我入學時,班里有四十多名同學,等到畢業(yè)時,就只剩二十多人了。每學期必修學分中,1/3不及格就要留級,1/2不及格就要退學?!币淮?,一個學生考了59.5分,跑去跟教務長求情,不料竟被拒絕,學生憤憤地說:“59.5分跟60分有什么區(qū)別?”教務長回答:“如果沒有區(qū)別,59.5分和59分也沒有區(qū)別,以此類推,60分和0分又有什么區(qū)別?”本著這種嚴格治學的校風,當時入學聯大共有8000多名學生,到最后只有3882人畢業(yè),而畢業(yè)的學子大都成為當代卓爾不凡之人。
故事6:上課時專注聽講就不用說了,就連課間休息,學生們討論的課題也大都是“愛因斯坦最新發(fā)表的文章,看了沒有?”“某教授文中有一句歧義,你怎么看?”除了課上課下的討論外,不上課時,學生就跑進昆明喝茶,在茶館昏暗的氣燈下,有這么三名學子曾也讀海森伯,并對此展開激烈的討論。這三人,就是以后在中國物理學舉足輕重的聯大物理系“三劍客”——楊振寧、黃昆、張守廉。
2.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匯總所謂“好大學”的六項要點:
(1)科研的投入——帶來更利于治學的資源;
(2)大師的風采——帶來更開闊的視野;
(3)自由的平臺——帶來更個性的舞臺;
(4)通才的培養(yǎng)——帶來更全面的教育;
(5)嚴謹的精神——帶來更專業(yè)的水平;
(6)治學的氛圍——帶來更志同道合的伙伴。
3.請學生思考寫出:自己最想在大學中獲得什么。教師請學生代表發(fā)言。
(二)目標導航圖
請學生將“查找開設院校及排名情況”“對照個人成績”“制訂分數目標及執(zhí)行計劃”“綜合對比大學及專業(yè)情況”“確定專業(yè)”“了解錄取分數線”六步填寫到流程圖中。請學生代表發(fā)言,教師總結。
四、結束階段:知己大學夢
請每名學生在記錄紙上補充句子“我要上大學,因為我希望……我認為在制訂自己的大學目標時最重要的是……”教師請學生代表發(fā)言后,對本堂課的要旨進行總結并對學生們提出希冀。
延伸作業(yè):
1.制訂自己的大學目標(填寫:理想院校、對應理想專業(yè)、高校錄取分數線、各科百分制均分、個人當下各科均分、最有望提升成績的學科等)
2.利用假期到理想院校中轉一轉,感受大學氛圍。
【課后反思】
當被問及高考目標的時候,多數學生都會回答“考個‘好大學”,然而究竟什么是“好大學”,為什么要去“好大學”,怎樣才能上得了“好大學”,很多學生并不清楚。通過本堂課的學習,學生既提升了對大學的理性認知與評價能力,也在感性上加深了對大學的向往之情。讓學生閱讀西南聯大的故事,歸納“好大學”的標準并總結考一所“好大學”對生涯發(fā)展的意義是本堂課的一大亮點,學生的參與熱情高,感觸也很深。除此之外,本堂生涯課還通過“目標導航圖”活動及課后作業(yè)教授了學生制訂大學目標的具體方法,教師在帶領學生“做夢”的同時,也教給了大家如何將夢想與現實聯系在一起,學生的“大學夢”由遠及近,從抽象、不真實到具體、可操作。
由于課堂時間所限,課上對科學制訂大學目標的方法解讀得還不夠詳細和深入。未來在對系列課程的整體設計上,應將本堂課的內容與“生涯管理”(特別是目標管理、時間管理)的部分作好銜接,使學生能夠在探索與實踐中層層深入、步步為營。
(作者單位:天津市瑞景中學,天津,300134)
編輯/于 洪 終校/肖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