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靜
新聞工作者的工作成效,直接影響傳播效果。因此,在檢驗和完善傳播效果時,評估傳播者的工作成效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湖南日報社有一套比較完備的常態(tài)評估機制,通過定期或不定期地檢測新聞工作者的報道質量,評估記者編輯的傳播能力。
包括《湖南日報》《三湘都市報》《新湖南》等各媒體均設有考評組,對記者編輯的日常報道進行考核評定等,對他們的政治意識、新聞敏感和采編能力等,進行全面考核,以計分論酬、優(yōu)稿優(yōu)酬的形式,對傳播力、影響力俱佳的作品予以獎勵。集團層面還設有“集團總編輯獎”“社長總編輯獎”和月度“最好最差新聞”評選,明確“集團總編輯獎”為最高新聞質量獎,獲獎新聞具有最佳傳播效果。確立“兩級評議制”,評定月度“最好最差新聞”,由各媒體考評組、高校專家、資深記者編輯等組成初評小組,對各媒體和高校新聞專業(yè)學生推薦的待評稿件進行初評后,再提交由各媒體總編輯和高級編輯組成的定評委員會進行終評,并明確獲得“集團總編輯獎”和“最好新聞”的作品,作為推選“中國新聞獎”和“湖南新聞獎”的優(yōu)先候選。集團層面還有一項“社長總編輯特別獎”,即時獎勵產(chǎn)生重大宣傳效果的新聞作品,既是對傳播者業(yè)務能力的充分肯定,又實現(xiàn)了對傳播效果的及時評估。
2018年全國兩會開幕以來,湖南日報社上下齊心合力,前方后方通力合作,多次獲得中宣部、省委主要領導的肯定。中宣部分別表揚了《“說得對”作用不亞于“說了算”》和《對“新型政黨制度”要有高度自信》兩篇評論。省委書記杜家毫3月9日也充分肯定了《湖南日報》,他表示,“兩會報道做得很好,無論是日報還是新媒體,報道都有聲勢。新媒體作品多、點擊率高。日報的評論做得非常好。選題應時應點,觀點有見地,表達富有文采?!边@些來自上級有關部門和領導的點贊,充分肯定了報社新聞宣傳的傳播力、引導力和影響力,體現(xiàn)了湖南日報社兩會宣傳效果獲得的巨大成績。
湖南日報社各媒體在策劃典型報道和重大活動時,以讀者的需求為出發(fā)點,以提升傳播力為落腳點,追求宣傳效果的最大化。
其中,作為湖南省委機關報的《湖南日報》,每年在改版提質、優(yōu)化升級方案出臺之前,都會廣泛征求讀者意見,邀請專家學者、在校大學生、老讀者等不同層面的受眾群體,以提高省委機關報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為目標,聽取、吸納各方反饋意見,不斷提升辦報水平。
在大型主題報道之后,湖南日報社會通過召開座談會的方式評估社會反響。如2017年的“走近科學家”“湖湘好家風”“扶貧楷模王新法”等報道一經(jīng)推出,產(chǎn)生了強大的新聞沖擊波?!逗先請蟆方鑴莩脽岽蜩F,組織相關部門、報道對象、讀者代表召開座談會,充分了解宣傳效果,推進報道的二次傳播,進一步強化傳播效果。
從受眾維度評估主要包括以下五種方式:第一,關注點擊量。在《新湖南》客戶端呈現(xiàn)的稿件,其點擊量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被閱讀的次數(shù),閱讀率越高則說明這條新聞越受關注;第二,公布排行榜。根據(jù)新聞的點擊量、原創(chuàng)量,把受關注的前十名新聞排列出來,做成僅供內(nèi)部傳閱的簡報,每周更新、及時公布,以此了解用戶的閱讀取向;第三,統(tǒng)計訪問流量。依靠技術部門以分時段、分地域、分類別、典型時刻四種模式進行流量分析統(tǒng)計,判斷出刊載新聞所產(chǎn)生的社會效應;第四,結合用戶評論。用戶的評論是形成網(wǎng)絡輿論的先決條件,對評論數(shù)量以及評論內(nèi)容的監(jiān)測,是對新聞傳播效果評估的重要手段;第五,觀察媒體的反應。在評估新聞傳播效果的方法中,除了用戶對新聞的轉發(fā)量以外,其他新聞機構、社交媒體對新聞的轉發(fā)數(shù)量、跟進報道強度,也作為評估新聞傳播效果的一個重要標準。
《湖南日報》在十九大召開期間,每天在顯著位置推出“評論員觀察”“十九大時評”兩大系列評論,圍繞報告重大論斷,以評論員的角度深入闡釋、宣傳十九大精神。雙系列評論猶如雙子星座,吸引了大量讀者,經(jīng)新媒體轉載推廣后,不少文章當日點擊量都達到10萬+,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今年的全國兩會,《湖南日報》的評論“雙子座”更是居高而聲自遠,刊發(fā)9篇評論員文章、18篇兩會時評、25篇與全國兩會相關的“觀點”欄目文章。大會開幕次日,《湖南日報》推出評論員文章《再次奏響春天的旋律》,號召湖南人民“站在更高起點上謀劃和推進改革,推動發(fā)展”,這篇文章在《新湖南》客戶端獲得了約40萬的點擊量。
《新湖南》客戶端也從自身發(fā)展角度出發(fā),結合受眾的信息需要,打造了一系列爆款產(chǎn)品,不斷促進內(nèi)容的有效傳播。
優(yōu)化新聞報道的宣傳效果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應建立起完善的媒體傳播效果評估體系。
1.建立強有力的組織機構
建議相關主管部門牽頭組建媒體宣傳效果評估小組,由新聞宣傳機構及新聞單位負責人、業(yè)內(nèi)專家學者、一線記者編輯組成。
2.提升傳播者的新聞業(yè)務能力
完善新聞工作和學習培訓機制與考評獎懲機制,尤其在績效考核方面,建立考核社會效益的指標體系。
3.完善獎懲制度
對于傳播效果特別好的作品,應給予有別于各級新聞獎的特殊獎勵,通過各種獎懲手段來引導正確的輿論導向。
建議采用以內(nèi)容為驅動的、更成熟的標準來衡量宣傳效果。包含以下6項指標。
1.到達率
衡量內(nèi)容所接觸到達的廣度,包括內(nèi)容覆蓋的地域、行業(yè)與用戶數(shù)量等橫向參考指標。
2.互動率
衡量用戶對內(nèi)容的興趣與參與度,其中包括停留(閱讀)時間、分享數(shù)、評論數(shù)等縱向參考指標。
3.易用度
包括易于閱讀、易于分享等參考指標。
4.長尾效應
新聞內(nèi)容在搜索引擎中的能見度,包括網(wǎng)頁數(shù)量、瀏覽次數(shù)或目標關鍵詞等參考指標。
5.交易性
衡量內(nèi)容傳播最終產(chǎn)生的利潤線索,包括用戶注冊量、廣告轉化率、用戶滿意度等指標。
6.情感指數(shù)
衡量內(nèi)容傳播受眾對媒體的喜愛度、情感表達、正負面口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