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芹
討論、決定重大事項是憲法法律賦予人大及其常委會的一項重要職權。黨的十九大明確要求“人大及其常委會成為全面擔負起憲法法律賦予的各項職責的工作機關,成為同人民群眾保持密切聯系的代表機關”。近年來,地方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在重大事項的討論決定方面,依法履職,大膽實踐,積累了許多有益經驗,推動地方民主法治建設和經濟社會持續(xù)快速健康發(fā)展。但是相比其他職權,縣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在行使重大事項決定權方面仍是一個較為薄弱的環(huán)節(jié),需要我們在實踐中逐步加以完善和解決。
憲法第一百零四條明確規(guī)定,縣級以上的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討論、決定本行政區(qū)域內各方面工作的重大事項。地方組織法第四十四條第四款進一步對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討論、決定重大事項的職權內容作出規(guī)定,即討論、決定本行政區(qū)域內的政治、經濟、教育、科學、文化、衛(wèi)生、環(huán)境和資源保護、民政、民族等工作的重大事項。在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各項職權中,重大事項決定權是獨立于立法權、監(jiān)督權、人事任免權的一種重要職權,特別是對于沒有立法權的縣級人大及其常委會來說,重大事項決定權應當是最根本、最主要的權利,行使好重大事項決定權,有利于及時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緊迫的切身利益問題,也有利于匯集民智,提高決策的科學性。重大事項決定權,既可以是事后的確認,也可以是事前的規(guī)劃,針對的對象既包含“一府一委兩院”,也包括地方人大常委會自身,或面向全社會。如批準地方財政決算的決議是一種事后確認,針對的是特定政府機關,而批準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五年規(guī)劃綱要的決議就具有前瞻性,對象就是全社會。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要求人大及其常委會要有效地履行憲法法律賦予的各項職權,行使好重大事項決定權更是題中應有之義。
一是界限比較籠統。由于憲法和法律沒有作出全面、具體的規(guī)定,在實際操作中對重大事項的界定感到難以把握,以致黨委、人大、政府都在重大事項的判斷上界定不清、把握不準,存在行權范圍、程序和標準界限不清楚的問題。在一些重大事項上存在著縣委決策代替人大決定,沒有轉化為具有法律約束力的人大決定的狀況。政府和人大在重大事項的認定上也存在著不同的理解,使得一些本該提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事項沒有提交,致使人大常委會對重大事項決定權的行使不充分。
二是思想認識不到位。對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性質、地位和重大事項決定權的意義認識不足,沒有從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的高度來認識行使重大事項決定權的意義,除法律明確規(guī)定的財政預算、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劃外,重大事項決定權行使并不充分。對涉及地方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群眾普遍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提出意見建議多,作出決議決定少。同時,主動作出決定的意識不強,多數情況是由政府根據工作需要主動提請人大常委會作出的,被動決定多,主動決定少。甚至有些同志認為,很多工作能過得去就算了,人大“瞎操什么心”,應該“多栽花、少栽刺”,不要搞僵人際關系。認識不到位,不愿充分行使重大事項決定權,制約著工作的有效開展。
三是制度不完善,監(jiān)督力度不夠。大部分省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先后出臺了適用于本地區(qū)的討論決定重大事項的規(guī)定或辦法,以具體落實重大事項決定權,而縣級人大及其常委會相關制度不完備,行使重大事項決定權制度體系不完善。如關于重大事項的提出方式,有的僅明確以議案或報告的形式提出,未明確附加必要的說明和法律政策依據。在常委會會議討論決定環(huán)節(jié)中,對提交內容的合法性、可行性討論不充分。有的沒有設置作出決定前必要的調查研究、征求民意程序;有的沒有明確決定中的會議討論、表決、公布程序;有的沒有規(guī)定決議決定的執(zhí)行監(jiān)督保障等程序,導致督辦不到位,難以真正發(fā)揮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的作用。
討論、決定重大事項,既是落實人民當家作主憲法原則的要求,是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要求,同時也是國家事務重大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的機制保障。人大工作者要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系統學習法律法規(guī)和人大業(yè)務知識,提高政治理論水平和依法履職能力。縣級人大常委會要自覺堅持黨的領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重大決策部署,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始終與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積極貫徹黨委意圖,自覺把黨委決策作為討論決定重大事項的政治依據、行動方向和指導原則。在事前征得同級黨委原則同意的前提下,與政府溝通,通過依法履職作出重大事項決定,及時把黨的決策、主張經過法定程序轉變?yōu)閲乙庵?。同時,對人大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常委會黨組要及時向同級黨委請示報告。圍繞中心大局,敢于擔當,主動作為,做到“黨委有決策、政府有目標、群眾有期盼、人大有監(jiān)督”,充分發(fā)揮人大職能作用。
堅持問題導向,深入調研,了解民意,進一步完善人大及其常委會代表議案調研評估制度,要求提出議案的代表或部門對其提出的重大事項議案進行充分論證、說明、評估,以確保所提交重大事項議案的質量,避免出現臨時動議,落實人大對于重大事項的決定權。規(guī)范審查,完善決議程序。要規(guī)定提出議案的代表到場說明匯報、回答詢問程序,要求預先提交議案文本、評估論證等支撐材料。重大事項議案的討論、詢問規(guī)則,要求在聽取匯報的基礎上,對議案的相關內容進行充分討論,對修改意見或不同意見作出說明。為提高議案質量,應鼓勵常委會組成人員圍繞所審議的事項發(fā)表意見和相互辯駁,最終形成高質量的決定。同時,對特別重大的事項可采取單獨審議、單獨表決的模式。嚴格問責,完善監(jiān)督機制。重大事項議案通過后,涉及執(zhí)行實施問題,為落實重大事項的執(zhí)行與實施,需要設立跟蹤匯報、執(zhí)行報備、問責追究機制。對于沒有及時執(zhí)行有關重大事項決議、決定的,縣級人大及其常委會有權進行詢問、質詢和開展特定問題調查,必要時會同紀檢監(jiān)察、組織部門依法追究責任;對于越權作出決定的,可依法撤銷并追究責任。
首先,明確法定性范圍,依據憲法和組織法相關規(guī)定,將本行政區(qū)域內的政治、經濟、教育、科學、文化、衛(wèi)生、環(huán)保、民政、民族等列入決定范圍。其次,根據內容重大性,明確常規(guī)性重大事項,即地方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地方政府工作報告、地方人民法院工作報告、地方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財政預算執(zhí)行情況工作報告以及五年規(guī)劃工作報告等;明確非常規(guī)性重大事項范圍,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五年規(guī)劃實施中的重大方案調整、不同時期人民群眾普遍關心關注的重大民生事項等。再次,按照重大事項的表現形式具體劃定范圍。議而必決事項,即應當提請人大常委會審議并由常委會會議作出決定的事項;議而可決事項,即應當向人大常委會報告,常委會視情作出決定的事項;議而不決事項,即應當征求人大常委會意見,再按照審批權限報請批準,并將批準情況報人大常委會備案的事項。由此可形成結構清晰、層次分明、內容相對具體的重大事項范圍界定。同時,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可能會出現規(guī)定以外是否屬于人大重大事項決定范圍的事項,建議制定重大事項確認程序,對于較難確定的事項,通過主任會議或一定數量的常委會組成人員、人大代表提出建議,在常委會會議上對有關事項是否屬于“重大事項”進行論證和表決,從而克服重大事項范圍界定的機械性,增強靈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