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中國古代經學邏輯體系

        2018-11-17 05:04:45邱夢艷
        社會觀察 2018年1期
        關鍵詞:鄭玄六藝經學

        文/邱夢艷

        儒家經典從六經擴展到十三經,除了經目的增加,邏輯體系也在不斷變化。經學邏輯體系,指的是歷代經學家闡釋經典時,基于對經典內容與功能的不同理解,使經典彼此構成一個具有同一指向、彼此互證、有內在邏輯關系的結構性整體。而經學體系的邏輯結構,源于經學家們對經典的認識,基于他們的思維邏輯,更與帝王政治的需求有關??疾旖泴W體系邏輯結構的發(fā)展變化,有助于理解經學的本質、揭示經學與現實社會的互動,并由此構筑新的經學史。

        傳統(tǒng)經學具有邏輯體系

        從六經到十三經,儒家經學不斷地擴容。各種經學史著作,對經目的增加和各個時期經學闡釋的演變,已經做了很多研究。相對而言,對經學發(fā)展的邏輯體系顯得關注不夠。

        經學史不應只是單部經書發(fā)展史的疊加,更應該是對一個具有結構體系的整體演變史的闡釋。筆者讀宋育仁解經與教育方面的著作時,發(fā)現他不是將單部經書作為獨立個體,而是重視與其他經典的內在邏輯關系。基于對諸經之間邏輯關系的認定,他認為經書的學習和教授應該有先后不同的次第。非但如此,單部經書的學習也應先講某一部分,再去講其他經書對應的內容,互相印證,循序漸進。宋育仁對于儒家經典,視為一個有邏輯的體系。

        這是宋育仁個人對經學的看法,還是傳統(tǒng)經學一以貫之的看法?帶著這個疑問,筆者進行了初步考索,發(fā)現儒家六經在戰(zhàn)國時期就被認為是具有不同功能,但指向同一的完整體系。如《莊子·天下》有:“《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保ㄍ跸戎t:《莊子集解》卷十《天下篇》,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288頁)認為六經保存了古時道術與制度,各自在“志”“事”“行”等不同方面,發(fā)揮著引導規(guī)誡的作用。從這條材料來看,六經的具體功能雖然不同,但是最終的指向是同一的,即指向古時“圣人”完備的道術與制度?!豆瓿啞芬灿蓄愃频恼撜f。

        那么,在其他時代儒家經典是否也被看作是完整的體系?鑒于鄭玄在傳統(tǒng)經學的地位,我們對他的經學進行了考察。鄭玄所處時代,六經已經不是單純的六部經書,“禮”擴為“三《禮》”,《春秋》擴為“三《傳》”,而《論語》《孝經》又是漢代博士必讀的書目(葉純芳:《中國經學史大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88頁)。盡管有的經書并沒有被正式列為經目,但從實際上看,“六經”已經擴為“十一經”。鄭玄對各經的看法主要集中在《六藝論》中。而從《六藝論》可以看出,鄭玄經學是一個完整的體系,有清晰的邏輯結構。鄭玄說:“六藝者,圖所生也。河圖洛書,皆天神言語,所以教告王者也?!保ㄆゅa瑞:《六藝論疏證》,長沙:思賢書局1899年版,第1、4頁)六經的整體功能是天神教告王者如何統(tǒng)治天下。鄭玄排列諸經的次序為:《易》《書》《詩》《禮》《春秋》,認為它們對應的時代分別為:伏羲、堯舜、文王、周公、孔子。這種排列,不僅是按照時間的先后,也是按照經典所載之道的邏輯生成次序。

        《易》所載的是陰陽、天地變化之象,王者通過《易》體會天地變化之道,便可參天而治,因此《易》也是“政教之所生”(皮錫瑞:《六藝論疏證》,第7頁)。既生“政教”,必有治法,不同的政教會有相應的治法?!稌繁闶怯涊d先王治法之書,“孔子求《書》……斷遠取近,定可以為世法者”(皮錫瑞:《六藝論疏證》,第35頁)。雖然有先王之法教,畢竟現實中有各種事物應對,君王不能一人獨斷,便需要輔臣的輔助匡諫?!对姟繁闶浅枷聦ν跽咚兄m偏的產物,“君道剛嚴,臣道柔順,于是箴諫者希情志不通,故作詩者以頌其美而譏其過”(皮錫瑞《六藝論疏證》,第41頁)。政教世法,最終會形成制度,反過來說,“制度”的形成,必依著更高一級的“法”,即“政教”“世法”生成“制度”。由此,我們可以知道這幾部經典在鄭玄這里的歷史發(fā)生邏輯是:《易》(政教)→《書》(世法)→《詩》(輔諫)→《禮》(制度)。鄭玄認為,《春秋》是在世亂道衰的情況下,孔子“為后世受命之君”所制的“明王之法”,是“撥亂反正”的產物(皮錫瑞:《六藝論疏證》,第63頁)。所以《春秋》是以史事貫通政教、治法、輔諫、制度,融貫《易》《書》《詩》《禮》之教。因此從發(fā)生邏輯上看,《春秋》應該位居末位。

        鄭玄認為,六藝“皆天神言語,所以教告王者也”。六部經書中的“天神言語”是什么?這需要通過他的解經方法來了解。鄭玄解經,有兩個突出的方法:一是以“三禮”為本,一是喜用讖緯。前者為經學家所熟知推崇,而后者卻深為學者詬病。實際上,這兩個方法皆與鄭玄對六經體系的構建有關。

        鄭玄解經喜用讖緯,讖緯在漢人看來,正是神意之顯。比如鄭玄論《詩》說到“五情六際”,“五情六際”反映的便是陰陽消息、革政革命之理,而這陰陽消息之理又是“神”在主宰?!俺皆谔扉T,出人侯聽”,“言神在戌亥,司侯帝王興衰得失,厥善則昌,厥惡則亡”(皮錫瑞:《六藝論疏證》,第44~45頁)?!吧瘛庇酶鞣N方式顯現人政得失,人便根據各種跡象,結合經書言語給君王相應的忠告。鄭玄用讖緯說經,正是基于六經是天神在政教、世法、箴諫、制度等方面,用 祥等方式教告“王者”的理解。

        鄭玄的整個六經體系又被禮所貫通。他解《易》解《詩》,最終會落實到周代的禮制上。如果說用讖緯解經是基于鄭玄對“天神”教誥王者方式的認識,那么以禮解經,便反映了他對“天神”教誥王者內容的理解。鄭玄認為,《周禮》《儀禮》是周公所制,其中又以與國家組織制度密切相關的《周禮》為本。在他看來,《周禮》所體現的王道比較完備,是后世王者法行的對象。鄭玄解經以禮為本,著重發(fā)明禮制,與他認為六經是“受命之君主”可以用來治國的學術體系有關。

        六經之外,鄭玄亦注解《論語》《孝經》。他認可《春秋緯》的說法:“孔子以六藝題目不同,指意殊別,恐道離散,后世莫知根源,故作《孝經》以總會之?!保ㄆゅa瑞:《六藝論疏證》,第68頁)《論語》《孝經》在漢代未被單獨列為經目,但已是讀書人必讀的一部書,《漢志》將它們附于經部。鄭玄所引的這個說法主要是從學的方面考慮。畢竟通經之人少,而專經之家多。專經之家說經,限于學識領域,容易發(fā)生很大的分歧;而通經之家所尚主旨亦不盡相同。什么才是真孔子之道?既然夫子平日教授弟子言行在《論語》,又以《孝經》總會六經,可由這兩部書逆推孔子之意。相當于《論語》《孝經》為經學家解經指了一條大道。

        綜上所論,“六經”在鄭玄這里,構成了一個有邏輯結構的完整體系。通過以上戰(zhàn)國時代初步形成的六經體系、鄭玄經學體系的粗略分析以及清末宋育仁在經學教育方面的論說,可以基本獲知,傳統(tǒng)經學具有邏輯體系。

        從六經到十三經是經學邏輯體系的發(fā)展

        從六經到十三經,經學的發(fā)展不是“經目”的簡單增加,本質上是邏輯體系的發(fā)展。不同時期的經學邏輯,主導著經次的安排和經目的變化。

        1.邏輯體系主導經次的安排。

        經學家對經典不同的排序,是基于對“經”的認識以及對它們之間關系的建構。

        今文學家建立了一套以禮義為本、以王道為極的經學體系,而王道的內涵便是人倫社會秩序。司馬遷論儒者六藝:“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禮,序夫婦長幼之別,雖百家弗能易也?!保ā妒酚洝肪硪蝗齇《太史公自序》,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3290頁)認為六經的整體功能是定秩序人倫。由此出發(fā),各部經書的內容與功能分別是:“《易》著天地陰陽四時五行,故長于變;《禮》經紀人倫,故長于行;《書》記先王之事,故長于政;《詩》記山川溪谷禽獸草木牝牡雌雄,故長于風;《樂》樂所以立,故長于和;《春秋》辯是非,故長于治人?!保ā妒酚洝肪硪蝗齇《太史公自序》,第3297頁)“六藝于治一也:《禮》以節(jié)人,《樂》以發(fā)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義。”(《史記》卷一二六《滑稽列傳》,第3197頁)司馬遷認為“六藝于治一也”,即六部經典對于治理天下而言,指向一致,秉承的治道相同,只不過在具體功能上各有側重。六經的功能分別是:節(jié)制人的儀行,平和人的內心,指導人的政事,風化人的性情,體悟陰陽之化,明辨是非大義。這些都是王道之一端,而最終的指向都是“治”。

        今文學家對六經的排序是:《詩》《書》《禮》《樂》《易》《春秋》。為什么是這樣一種次序?比較有代表性且流行的看法是:這種排序是按照文本的難易程度,由淺入深的學習次第,即《詩》《書》屬于相對容易的基礎課,再到需要知行結合的《禮》《樂》,最后更進一步,在《易》《春秋》中體精察微。(周予同:《中國經學史論著選編》,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6~8頁)筆者認為,這種說法是有一定依據,但這個次序同時也含有“自治而治人”的政治邏輯。

        先看他們對排位最后的經典——《春秋》的特殊地位做的解釋?!妒酚洝と辶至袀鳌罚骸胺颉洞呵铩?,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史記》卷一三〇《太史公自序》:“故《春秋》者,禮義之大宗也?!蓖醯乐畼O便是禮義,而《春秋》是“禮義之大宗”,是最重要的經典,所以今文學家將其排在最后。

        對于以《詩》為首的排列意義,也可以通過資料獲得一些了解。賈誼《新書·道德》:“詩者,志德之理而明其指,令人緣之以自成也?!保ㄩ愓褚?,鐘夏校注:《新書校注》卷八,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327頁)《詩》的功能是能夠讓人在禮義道德上自修自成。在道德上自修自成,才能夠進一步治家治理天下。這是典型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治國邏輯,它是中國古老的思維,至少可以追溯到西周初年。作于西周初年的《詩·思齊》,里面就有“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陳戍國:《詩經校注》,長沙:岳麓書社2005年版,第325頁)?!对姟纺軌蜃屓嗽诘赖律献孕拮猿?,在于它從感性的生活出發(fā),讓人自覺體悟道德禮義,從而在內心形成自我約束。所以司馬遷有:“古者詩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禮樂自此可得而述,以備王道,成六藝。”(《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第1936頁)只有內心具有自覺的道德感,禮才能對其形成最終的約束,所以今文學家將《詩》列于首位。

        不同于今文家的“明王道,辨人事”,古文學家認為六經更應探究“陰陽天地變化之理”,從而為王者之治道服務。古文學家認為《易》為眾書之源,五經也是《易》道的一面,從而建立了以《易》統(tǒng)攝他經的經學體系。《漢書·藝文志》:“六藝之文:《樂》以和神,仁之表也;《詩》以正言,義之用也;《禮》以明體,明者著見,故無訓也;《書》以廣聽,知之術也;《春秋》以斷事,信之符也。五者,蓋五常之道,相須而備,而《易》為之原。故曰:‘《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言與天地為終始也。”(《漢書》卷三O《藝文志》,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723頁)《詩》《書》等“五經”對應“仁義禮智信”之五常,是一種平等、互補的關系;《易》在五經之上,統(tǒng)攝他經,“而《易》為之原”。

        古文經學家對六經的排序:《易》《書》《詩》《禮》《樂》《春秋》。唐代陸德明有:“五經六籍,圣人設教……今以著述早晚,經義總別,以成次第?!保懙旅鳎骸督浀溽屛摹肪硪弧缎蜾洝罚本褐腥A書局1983年版,第3頁下)以為這種排列是根據經典產生時代的先后。從漢人對六經時代的看法來說,這種解釋是有道理的。但古文學家對《易》的推崇,更是關鍵。

        由上可見,不同的邏輯體系會主導經典的排列次第,反過來說,不同的排列次第,就是不同經學邏輯體系的表現。

        2.邏輯體系主導經目的安排

        經學的發(fā)展,本質上是邏輯體系的發(fā)展,當邏輯體系的改變使原有經典不能構成完整的結構時,就必須要增加新的經典。當然,這個完整性是相對于當時經學體系的整體功能而言。這里舉《論語》《孝經》為例。

        兩漢經學之昌盛,人所共知;而其解經之漸陷于繁冗,亦人所共知。班固便有“幼童而守一藝,白首而后能言”(《漢書》卷三O《藝文志》,第1723頁)的慨嘆。專經之家多而通經之人少,解說歧出,不能為一。這種情況,不利于經學自身的傳承發(fā)展。同時,經學面對的社會新課題,也使原有的邏輯體系需要做出改變。原經學體系的功能是助王者治致升平,方式是通過六經“教告”王者,關注王者的施政得失。隨著君臣之尊卑已定,如何鞏固上下秩序,在維護君主絕對權威的情況下,讓臣子更盡力于君主,是帝王政治更關心的問題。

        此時經學體系面臨的任務是“在維護君主的絕對權威的情況下,臣子更盡力于君主”,這個問題成為經典解釋的重要方向,同時還要改變繁冗不一的解說。當然,從政治層面講,也完全可以摒棄原有的經典,重新選擇其他的書籍來貫徹它的思想意識。但六經體系一直以來被奉為圣人之作,不可輕廢,只能依靠增加新的典籍來實現這一功能。而《論語》和《孝經》便是最好的選擇。一方面,“孝”是解決“臣子更盡力于君王”的最好方式。《論語》載:“有子曰:‘其為人也孝第,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保ɡ顚W勤主編:《論語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3頁)“君子之事親于孝,故忠可移于君”(李學勤主編:《論語注疏》,第46頁),移孝于君而成忠,將自然倫理轉為政治倫理,對君尊臣卑的關系加以鞏固。另一方面,《論語》《孝經》有總括六經的作用,有利于經學解讀方向的規(guī)范。《論語》里有大量對“六藝”的論述,而六藝皆折中于夫子,它便成為一個權威性的文本?!缎⒔洝芬彩恰翱倳绷浀臅S谑沁@兩部經書從開始附于經部,之后又漸漸獨立成單獨的經目。而經學體系的邏輯起點,也通過“孝者,禮之始也”,從“以禮為本”狹隘化為“以孝為本”,使整個經學的關注點從制度建設轉到人倫規(guī)范,使對王者施政的關注轉到對萬民道德的約束。

        經學邏輯體系的改變,導致了新經目的增加,也改變了原有的經典結構。也就是說,經學經目的增加,背后原因應該是邏輯體系的改變。

        經學邏輯的變化是政治主導的結果

        經學體系的變化根源于不同的邏輯建構,而邏輯體系的變化又與它的整體功能有關。整體功能的轉變,也許需要新的經典加入,也許需要改變經次,也可能是對經典重新闡釋。這些改變,都可能會改變原有的體系結構,表現為經學的發(fā)展。然而,經學體系的整體功能如何定位?它由誰來定位?這是一個關鍵問題。在此之前先要明確一個問題,即什么是“經學”?

        比較常見的是從字源上追溯“經”的本意與引申義,從傳統(tǒng)儒家對“經”的論說看其本質與功能。這里要問,儒家認為“經”有“經天下、定邦國”的作用,為什么就能獲得統(tǒng)治階層的認可?為什么不是別的學派?回答是,因為儒家經典有利于國家統(tǒng)治。其實這就包含了經學的本質問題:“經學”的身份具有二重性,一種“學術”的身份,承載著儒者對社會人生的理解與追求;一種是“政治”的身份,反映了帝王集團在治理國家方面的需要。儒者的學術追求與統(tǒng)治集團的現實需要,往往會產生背離。儒者希望通過經學建設理想的社會,而帝王集團則希望通過經學加強對思想的控制。只有當儒者的理想追求與帝王的思想控制在某一方面相一致的時候,才能構成經學體系的部分功能,我們不妨稱之為結合點。經學體系的整體功能,便由這些結合點疊加而成。

        既然經學體系的整體功能與帝王政治的需求相關,考慮經學的發(fā)展就要重視政治力量的主導作用。以往的經學史研究,由于沒有認識到經學身份的二重性,對經學發(fā)展偏向于從學術內部尋找發(fā)展的原因和路徑,忽視了帝王政治的需求。近幾年來這種情況有所改觀,學者從“經學”性質入手,分析皇權對經學發(fā)展的介入與控制,剖析政治力量主導經學的作用機制,給了經學史研究深刻的啟發(fā)。(參見李振宏:《漢代儒學的經學化進程》,《中國史研究》2013年第1期)我們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再從經學整體功能的設定這個層面,討論帝王政治對經學的主導作用。

        漢初公羊學顯盛,其后谷梁和左氏逐次取而代之,這背后的原因,除了經學自身闡釋的發(fā)展以外,便是帝王政治的需求。從戰(zhàn)國時期到漢初,社會經歷了戰(zhàn)爭的苦難,大部分學派關心的是如何安治天下,儒家也是其中之一。儒家的“安治天下”,是想通過他們構建的秩序來達到安定和諧的社會,關注的對象是社會群體。而漢初帝王集團的需求,是通過建立秩序來達到自己統(tǒng)治的穩(wěn)定,關注的對象是自己的控制力。兩者在最終目的上呈現出背離,但在“建立秩序”這一層面上則是一致的。所以我們就不難理解,六經體系在西漢最初表現出以《春秋》為首,且《春秋》大義以公羊為尚的事實。因為這一時期經學體系的整體功能是指向“秩序的建立”。

        要注意的是,此時儒家的理想社會,一方面是通過秩序的建立來實現,前提是社會群體對這一秩序的認可;另一方面是在這個秩序之下,君民上下能各安其位,各履其職。他們認為“君”的作用最重要,因為孔子說過“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李學勤主編:《論語注疏》,第166頁)。所以經學的言說對象,實際上主要針對帝王集團,特別是皇帝。經學家認為他們擔負著以道事君,致君堯舜的責任。

        漢初以來,以皇帝制度為中心的秩序已定,對帝王集團而言,加強君臣關系的建設,成為重點。隨著帝王集團不斷加強控制力的需要,主張君臣之義雙向性,甚至認為不合格的君應退位的《公羊》,其地位逐漸被《谷梁》和《左傳》依次取代。而這背后,是儒家在無力改變君主絕對權威的現實條件下,退而求其次,希望通過“崇君父,卑臣子,強干弱枝,勸善戒惡”(《后漢書》卷三六《賈迄傳》,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1237頁)的途徑,實現天下治平?!俺缇俺?,強干弱枝”這一點,與帝王集團的需求正相吻合。雖然《公羊》對君臣關系雙向性的理解,更接近于先秦儒家,但漢宣帝以后,它越來越不被帝王重視而逐漸沒落,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實。而隨著《公羊》等講“君臣有義”雙向關系的愈發(fā)不合時宜,要么經典本身地位下降,要么有關內容在闡釋時被忽略,最后君臣關系由“君臣上下,相互為義”的雙向建構,慢慢變成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單方面義務。“經學”身份具有二重性,并不意味著兩種身份的平等。在儒者的理想與帝王的需要之間,基于后者在現實中強大的控制力,前者表現為逐漸退縮與讓步。經學的整體功能也隨之而改變,帝王政治對經學的主導性,由此可見一斑。

        總括全文,從六經到十三經,經學的發(fā)展是邏輯體系的發(fā)展。經學體系由經典之間的建構關系所構成,以結構的方式呈現。不同的體系結構,基于經學家對整個經學體系功能的定位及其固有的思維邏輯。經典之間關系的建構,反映了經學家的思維邏輯。而任何一種思維邏輯,必然有它的基點。在同一種邏輯基點和思維模式下,經學體系的整體功能,影響著經典關系的構建。同理,在整體功能相同的情況下,不同的邏輯基點和思維模式,也會表現為不同的經典關系構建。相對而言,整體功能在經學家的論述中比較容易概括,但邏輯基點和思維模式卻隱藏在他們構建的體系結構當中。了解經學體系的整體功能、邏輯基點和思維路徑以及與帝王政治的關系,會使我們更清晰地認識經目的擴張、經次的變化等關于經學發(fā)展和演變的問題,也有助于我們對經學性質和概念本身的了解。從體系結構了解經學家的思維世界和經學的發(fā)展,也是今后經學史研究的一個方向。

        猜你喜歡
        鄭玄六藝經學
        玄機
        陋室聽歌
        當代作家(2023年12期)2023-03-21 18:26:20
        皇侃論“學”與南朝玄學的經學化理路
        原道(2022年2期)2022-02-17 00:57:26
        從官場到書房
        領導文萃(2021年10期)2021-06-02 06:57:20
        論馬一浮對六藝論儒學經典體系的重建*
        元代朱子后學經學著述整理之特色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7:02
        漢魏經學的“人才進退”問題
        鄭玄“文王受命”問題考論
        原道(2020年1期)2020-03-17 08:09:36
        長沙市六藝天驕星城園學生作品展示
        少兒美術(2019年8期)2019-12-14 08:06:58
        鄭玄:做官不如讀書
        百家講壇(2019年2期)2019-07-18 13:56:04
        日本丶国产丶欧美色综合| 日本女优中文字幕亚洲| 久久成人永久婷婷99精品| 中文字幕在线看精品乱码| 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综合在线观看| 水蜜桃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女人被做到高潮免费视频| 少妇粉嫩小泬喷水视频www| 老熟女重囗味hdxx70星空 | 18禁国产美女白浆在线| 狼人狠狠干首页综合网| 青青自拍视频成人免费观看|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播放|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免费 | 91精品视品在线播放| 99亚洲乱人伦精品| 97超碰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偷拍视频网址一区二区| 丰满少妇人妻久久久久久| 成片免费观看视频大全| 国产无遮挡无码视频免费软件 |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不卡| 国产精品第一国产精品| 男人和女人高潮免费网站| 天天狠天天透天干天天| 人妻少妇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高清女主播在线观看| 无遮挡激情视频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又色又爽又高潮免费视频麻豆| 欧美变态口味重另类在线视频 | 亚洲av高清资源在线观看三区 | 久久精品免视看国产成人| 亚洲精品国产美女久久久| 亚洲综合自拍| 淫妇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免费| 丝袜av乱码字幕三级人妻|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 黑人巨茎大战欧美白妇| 亚洲天堂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