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梅芳 黃姿權(quán)
[摘 要]在教學《天凈沙·秋思》時,教師可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出發(fā),采用誦讀法、合作探究法等帶領(lǐng)學生學習“情景交融”的創(chuàng)作手法,深入感受詩人的“斷腸”之痛。
[關(guān)鍵詞]《天凈沙·秋思》;教學設(shè)計;情景交融;誦讀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8)28-0015-02
【教材分析】
《天凈沙·秋思》是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最后一篇課文,是《古代詩歌四首》中的最后一首,本單元都是文情并茂的優(yōu)美篇章。這首小令運用了情景交融的藝術(shù)手法,僅僅用28個字就意蘊豐富地展現(xiàn)出一幅意境深遠的秋思圖。學習這首小令,需要從景物入手,通過這些“景語”去分析詩人想要表達的“情語”,并會用知人論世的方法深入感受詩人的“斷腸”之苦。
【學情分析】
對于剛上初中的學生來說,這首小令簡約凝練、明白曉暢,容易讀懂。但由于理解能力不足、經(jīng)驗缺乏,加上作品年代久遠,七年級的學生難以真正透過一組組景物去感悟出它的意境美,體悟出作者的哀思。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通過反復誦讀,在對意象的解讀賞析中,想象詩歌中的畫面、情境,體會詩歌背后的愁情。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會把握詩歌的節(jié)奏和韻律。
2.學習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重點)
3.深入感受“斷腸”。(難點)
【教學方法】
誦讀法、講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轉(zhuǎn)眼又是秋天,正所謂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代的文人墨客尤愛在秋天興嘆,因此留下了很多與秋思相關(guān)的千古名句。如唐代有張籍的“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杜甫的“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宋代有范仲淹的“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等,真是數(shù)不盡的秋詩,訴不清的秋情。而在眾多有關(guān)秋的詩歌中,有一首被譽為“秋思之祖”,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這首小令——《天凈沙·秋思》,與馬致遠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感受詩人的獨特秋思。
(設(shè)計意圖:這個環(huán)節(jié)是通過回憶一組組描寫秋天的古詩名句,讓學生感受到秋天是個“長盛不衰”的話題,同時引入本首小令的學習,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二、檢查預習
1.解題。
提示:“天凈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意為與秋天有關(guān)的思緒,這里指愁思!
2.了解“曲”這種文體。
提示:“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散曲內(nèi)容以抒情為主,有小令和散套兩種?!短靸羯场で锼肌穼儆谛×?,篇幅比較短小。
(設(shè)計意圖:這個環(huán)節(jié)是幫助學生簡單整理一下課文相關(guān)文學常識,以后學到同樣的文體的時候,學生不至于太陌生。)
三、誦讀欣賞,初步感知
1.默讀課文,知意體情。
(1)這首小令寫了什么?用自己的話將其描述出來。
提示:一個離家在外的游子通過選取秋天的一些景物進行有機組合來傳達自己的愁情。
(2)整首小令的感情基調(diào)是什么樣的?
提示:悲傷、凄涼。
2.反復誦讀,讀出節(jié)奏和韻律。
(1)分小組朗讀,注意節(jié)奏和韻律(停頓、聲調(diào)變化、快慢、重音等),要求讀出情感,教師巡視課堂。
(2)展示本組的誦讀,其他組評價并發(fā)表意見。
(3)教師點評,糾正指導,范讀后讓學生聽事先準備好的音頻材料。
明確: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設(shè)計意圖:這個環(huán)節(jié)主要是讓學生初步感知作品大意、作品的感情基調(diào),通過誦讀的方式去領(lǐng)略這種感情。不以教師的教來主導學生的學,而是盡量讓學生自己去誦讀悟情,通過對節(jié)奏和韻律的把握,深入感受詩歌的音韻美。)
四、思考探究,深入理解
1.請找出最直接表現(xiàn)作者心情的一句話。
提示:斷腸人在天涯。
(1)什么是“斷腸人”?
提示:傷心悲痛到極點的人,此處指漂泊天涯、極度憂傷的旅人。
(2)齊讀“斷腸人在天涯”。
(3)再齊讀“斷腸人在天涯”。
2.作者是如何表達他的悲痛的?重點分析前四句。前四句寫了哪幾種比較悲涼的景物?我們在這些表示景物的字下面加點,把修飾詞用括號括起來。
(枯)藤 (老)樹 (昏)鴉
(古)道 (西)風 (瘦)馬
(夕)陽
(1)齊讀: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
(2)請同學們將括號里的詞先去掉,單獨看加點字,有什么感受?
提示:平常、單調(diào),沒有感情色彩。
(3)這些普通的景物加上修飾詞后給你什么感受呢?同桌之間互相探討一下。
提示:(教師通過引入這些景物的圖片,引導學生欣賞圖片,分析形容詞產(chǎn)生的效果,從而感知意象。)“枯”,即枯萎,沒有生命力。“枯藤”,即一株沒有光澤和生命色彩的藤?!袄稀保瓷n老、無力,與嫩和壯相對?!袄蠘洹保匆豢冕пЭ晌?,隨時可能被暴風雨摧殘或者死掉的樹?!盎琛保袋S昏,天快黑了?!盎桫f”,即黃昏的烏鴉,天色已近黃昏,烏鴉飛不動了,沒有精神。由“枯藤老樹昏鴉”一句可以想象出一幅黃昏烏鴉歸巢圖,連烏鴉都有巢可棲,有家可歸,此時詩人難免會有種落寞之感。“古”,與今相對,“古道”即古老的道路,有年代感,很少有人走,體現(xiàn)漂泊之久和路途孤寂。“西風”,是秋天特有的標志。古詩中出現(xiàn)“西風”的詩句都會帶有幾分傷心意,如李清照的“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晏殊的“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笆荨保淬俱?、疲憊,給人無力之感?!笆蓠R”與壯馬、肥馬相對,說明這匹馬走過了很多路,歷經(jīng)風霜,如今已垂垂老矣?!跋﹃枴保刺栆渖搅?,表達傍晚之意。“古道、西風、瘦馬、夕陽”,通過這組景物,我們也可以想象出一幅圖,即詩人牽著一匹瘦馬,行走在黃昏的古道上。
總結(jié):無論是這些詞還是由詞及景組成的畫面,都是冷冷的,給人一種荒涼、凄清、孤獨的感覺。
(4)關(guān)注“小橋流水人家”一句,整首小令描寫的十種景物,有三分之二給人凄涼的感覺,這里卻給人一種溫馨和諧之感,你怎么理解?
提示:這是反襯。行人見到小橋流水人家自然就會想到一家人和諧交談的溫馨場面,反觀自己卻是獨自一人身處古道西風之中,與瘦馬相伴,這冷冷暖暖的對比之間,更增添了一股漂泊、凄涼意。
總結(jié):正如王國維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無論是黃昏瘦馬浪蕩天涯的凄涼,還是偶遇小橋流水人家的溫馨,都是詩人在通過一組組秋天的特有景物來表達內(nèi)心那種深重的愁情,即“斷腸”之情。這就是運用了我們常說的情景交融的手法,作者將漂泊憂愁之情融入衰頹的秋景中,使情與景渾然一體。
(5)全體學生跟著配樂深情朗讀整首小令,再次體味詩人之愁。
(設(shè)計意圖:這個環(huán)節(jié)借助圖片、想象、描述、音樂等手段,多角度解讀詩歌中的幾組景物,讓學生在學習“情景交融”這種手法的同時,深入領(lǐng)會景與情的有機統(tǒng)一,感受這首小令的藝術(shù)美。)
五、知人論世,探究“斷腸”
1.交代時代背景。(略)
2.請結(jié)合馬致遠的生平和生活背景探究一下:作者為什么“斷腸”?
提示:這首小令,字字句句都是出自作者匠心設(shè)計,十種景物,不僅把作者半生飄零、一世坎坷的徹骨之痛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也把古代為求取功名四處奔波,最終卻失意落魄的知識分子的共同遭遇抒寫出來了。
3.觀看央視綜藝《經(jīng)典詠流傳》中胡德夫演唱的《天凈沙·秋思》,全班朗誦整首小令后結(jié)束!
總結(jié):古人常說“學而優(yōu)則仕”,通過考取功名步入仕途是古代知識分子的唯一訴求,也是他們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唯一途徑。歷盡半生漂泊,一世坎坷卻依然無法實現(xiàn)“治國平天下”之志,這對古代的知識分子而言,簡直是對他們生命的一種戕害。通過了解詩人生活的時代背景及其成長經(jīng)歷,我們更能感受到詩人內(nèi)心深處的肝腸寸斷。這首小令表達的并非一個人的痛,而是那個時代落魄知識分子的共同苦楚!
(設(shè)計意圖:這個環(huán)節(jié)主要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帶領(lǐng)學生了解創(chuàng)作背景和作者生平,這樣就能拉近學生與詩人的時代距離,讓學生深刻體會詩人的“腸斷”之痛是一種普遍的痛。而觀看胡德夫的演唱小視頻,則是幫助學生強化這種情感領(lǐng)悟。)
六、作業(yè)布置
1.找出一首運用了“情景交融”手法的古代詩歌,并說說作品是如何運用這種手法的。
2.默寫這首小令,將這首小令朗誦出來并用自己的話講給父母聽。
【教學反思】
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可以說是見證了筆者教育教學素質(zhì)與技能成長的一篇課文,從大二應聘教育培訓機構(gòu)老師初選這篇課文試講時對教學設(shè)計的懵懂無知,到現(xiàn)在研一基本可以獨立做一篇課文的教學設(shè)計,這篇課文是被“磨”的次數(shù)最多的。最初教這篇課文是完全復制初中老師的教學模式,即“介紹作者—詞語解釋—逐句翻譯—情感解讀”。隨著教育技能的增強,筆者慢慢領(lǐng)悟到傳統(tǒng)詩歌教學完全是應試教育,是對詩歌整體美的肢解?;谶@些認識,筆者開始嘗試采用更加科學的方法來講這首小令,最基本的就是不給學生固定的解釋。其次就是借助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通過圖片、音樂等方式,讓學生在簡單景物的組合中欣賞畫面,從悲涼的畫面中探尋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最后結(jié)合孟子知人論世的方法去解讀“景語”背后的“情語”,深入剖析詩人的“斷腸”之痛。本設(shè)計最突出的一點就是誦讀法的運用:讀出大意、讀出節(jié)奏、讀出情感……通過各種形式的讀,感受詩歌的韻律美和藝術(shù)美,也在誦讀中體悟作者的哀思!
(責任編輯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