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亮
陪我媽在北京住院,有天病房里來了個老太太,70多歲,很瘦。
一般病人都有家屬陪,但這位阿姨沒有,一個人佝僂著身子進(jìn)進(jìn)出出辦手續(xù)。她走路慢,又不夠靈敏,年輕人半小時搞定的事,她折騰了兩個小時。辦完所有手續(xù),也置辦好了飯盒紙巾熱水杯,又換上病號服,她給兒子打電話,平靜而簡單地說:“我住院了,跟你說一聲,你忙吧,不用惦記。有需要我告訴你?!蹦沁厓鹤哟蟾耪f,在外地,暫時回不去,要不讓媳婦去看看吧。她回說不用,自己都辦好了。
掛了電話,大家聊起來,阿姨說,她家就在北京,兒子38歲,是個小領(lǐng)導(dǎo),特別忙,老出差。兒媳工作也忙,還要照顧4歲的孩子,顧不上她。老伴身體不好,行動不便,更指望不上。她老早就覺得心臟不好,醫(yī)生一直讓住院檢查,她知道沒人照顧,不愿住,直到前陣子心力衰竭差點沒緩過來,才下決心來醫(yī)院。
鄰床的妹子心直口快,說:“你一個人住院不行啊,兒子媳婦得來一個?!?/p>
阿姨很沒底氣地說:“沒事兒,我就是虛點,啥事都還能料理……唉?!痹捳f得挺輕松,但她最后還是輕輕嘆了一口氣。
那幾天阿姨有什么需要,我和臨床的妹子就都代勞了。都是小事,但每次她都千恩萬謝的。
有次看著我給我媽剪指甲,她一臉落寞地感慨:有個閨女真好。還有一次,醫(yī)生找她家屬,她像犯了多大錯一樣,縮著身子可憐巴巴地看著醫(yī)生說:“對不起,沒在這兒,您有需要的話,他們坐著公交車就能來?!蹦菢幼?,我現(xiàn)在想想還心酸。
直到這位阿姨要做手術(shù),必須家屬簽字,她兒子才現(xiàn)身。他像領(lǐng)導(dǎo)視察一樣在老媽床前站了幾分鐘,很不走心地問了幾句話,就急著去找醫(yī)生簽字,說一會兒還有事,待不了太久。
阿姨指著我和臨床的妹子說:這幾天多虧這倆姑娘,幫我好多忙。她兒子很官方地向我們道謝。
我說:“我們能做的有限,怎么也代替不了你。”
臨床妹子更耿直:“你老媽住院你得來啊,這時候老人身邊最需要人了?!?/p>
她兒子又強(qiáng)調(diào)他多忙、工作多離不開、昨晚還出去陪領(lǐng)導(dǎo)喝酒應(yīng)酬。我聽了半天,感覺好像也沒啥太重要的事,不由得有點替他老媽傷心。
人們都太習(xí)慣說忙忙忙。我相信有些人是真忙,但還有些人,忙根本就是個萬金油借口。不陪老人、不理愛人、不管孩子、工作有疏忽、生活有過錯……一個忙字,就全抵消了。
拍著良心說,你真忙到這種地步了嗎?
別的不說,抽個中午吃飯時間來看一眼住院的老媽,做不到嗎?有時間陪領(lǐng)導(dǎo)喝酒,沒時間陪一會兒生病的媽,說到底還是自私,冷漠,不懂感恩。
其實大部分父母不習(xí)慣索取。你為自己著想,他們也為你著想,可是誰為他們著想呢?他們就活該孤零零沒人管嗎?
有個姐姐是護(hù)士。前幾天我跟她聊起這件事,她覺得超級正常:這樣的事太多了,這還算好的,比這差勁的有的是。
她說,去年他們科住了一個大爺,兒子坑蒙拐騙不干正事兒,平時根本見不著人,每次來了就是找大爺要錢,不給就罵。大爺打也打不過罵也罵不過,一點轍沒有,就坐那兒聽著,有時候氣得抹眼淚。兒子走了他還得給病房的人道歉,說沒教育好孩子,太失敗了。
還有個大爺,八十多歲了,都是保姆照顧,有個女兒在國外。大爺住院時身體狀況很差了,但意識清醒。保姆表面看還算負(fù)責(zé),但也只做點基本護(hù)理,根本沒有盡心。護(hù)士讓揉腿也不給揉,讓扶著大爺走走也不走,老人不舒服也不管,大部分時間坐那兒看手機(jī)。有一次大爺想喝小米粥,她懶得動,張口就說沒賣的。大爺心知肚明,但人癱在床上全指望保姆伺候,還敢說什么呢,不但不能說,還得低三下四。
大爺其實知道自己時日不多了,想讓女兒回來陪陪自己,也交代交代后事。但女兒忙著做科研,意思是沒病危就先讓保姆伺候著,要不自己回來待三五天也沒意義,又不可能三五個月地守著。大爺就特可憐,想把家底跟保姆交代,又不放心,有次就趁保姆出去,偷偷找了個年紀(jì)大點的護(hù)士,讓她幫著寫遺囑,寫他還有什么心愿,他銀行卡的密碼,家里的房子情況……
后來大爺就在醫(yī)院走了,臨走前一天,門一開他一睜眼,以為是女兒回來了??墒侵钡剿麖氐组]眼的第二天,女兒才急火火從國外飛回來。護(hù)士把大爺托付的事都跟她說了,她坐那兒一通哭。
護(hù)士私下跟同事們說:也許她是真?zhèn)?,但我看著特生氣,一點不同情,早干嘛去了!我真想告訴她,你爸走之前連小米粥都喝不上!
是啊,父母在的時候你不盡心,人沒了你哭出花來又有什么用?
這幾年聽得見得多了,我越來越意識到:人老了,是多么需要孩子,尤其是病床前,病房里。
我以前特討厭“養(yǎng)兒防老”這種心態(tài),老覺得孩子給我的快樂足以回報我對他的付出了。我應(yīng)該趁年輕攢夠了錢,將來多老也得自己養(yǎng)自己,不能賴在孩子身上。
現(xiàn)在我不這么想了。
你沒老過,就不知道老是什么滋味。
年輕時趾高氣揚(yáng)說“我老了才不指望孩子呢”,那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真到了癱在病床上不能動那天你試試。別說那時你可能沒多少錢,就算有錢,有一個億,也得有個信得過的人幫你花吧?得有人認(rèn)認(rèn)真真地幫你掛號、幫你買飯、幫你決定要不要手術(shù)吧?
沒這么個人,可能會很慘。
普通人這一輩子,最大的不幸無非兩件事:一是少無所養(yǎng),二是老無所依。能自理的時候無所依還好,最怕就是很老很虛弱很需要有個人依靠時,身邊卻沒個靠得上的人。
大部分人——現(xiàn)在我們的父母和未來的我們,會在一世奔波之后,走到那個時刻。那一刻,人對自己和世界基本都失控了,虛弱、無力、眼望天花板,心里一片茫然。那一刻,誰是他最強(qiáng)大的生存指望和精神支柱?兒女!
只要兒女在身邊,他就覺得踏實,覺得有希望,覺得自己沒被世界拋棄。如果這時病床邊空著,他會要多絕望有多絕望。
父母一生里面,最需要孩子的,就是這一刻了。
所以,在我們的父母健健康康時,我們忙也就忙了,照顧不周也就不周了,但到了他們最虛弱的一刻,請一定不要缺席,盡力陪好他們這一程。
這是為人兒女,最深的情義和最大的本分。
(蘇建民薦自《文苑·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