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小立/西南石油大學
從1953年清華大學建立學生政治輔導員制度以來到2017年10月1日實施的教育部43號令,我國高校輔導員制度60多年的發(fā)展歷史證明高校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從教育部16號令到43號令,有多處的改變和創(chuàng)新,但對輔導員是“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的角色定位沒有改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是“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的宣講者,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通過輔導員日常教育管理來開展;主渠道是思想政治理論教育,通過思政課教師課堂理論教學實施。然而,受各種主客觀條件的影響和制約,輔導員與思政課教師各自為政、單兵作戰(zhàn),好似兩條無限延伸卻不相交“并行線”,教育內(nèi)容未能融合互補,合力育人格局尚未形成。
從全國各高校專兼職輔導員專業(yè)歸屬情況和當前輔導員招聘啟事都發(fā)現(xiàn)高校輔導員來自各個學科各類專業(yè),多數(shù)是非思政方向專業(yè)畢業(yè)。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專業(yè)性上缺乏了思政專業(yè)基礎,需要在工作期間進行大量學習來彌補欠缺的思政專業(yè)知識。然而現(xiàn)實的情況是輔導員大部分時間和精力被大量日常性事務如大學生學習、人際關系、心理健康、獎勤助貸、就業(yè)等占去,思想政治理論學習難以提上日程、有心無力,面對當前各種社會思潮、多元價值觀、不良思想對大學生的影響,多數(shù)輔導員沒有能力從理論上進行辨識更無法準確闡釋和說明,育人工作的實效性差。
思政課教師多數(shù)是思政專業(yè)的博士畢業(yè),在專業(yè)性方面毋庸置疑,他們主要精力用于理論知識的教學和科研,以教學大綱為綱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和大學生的接觸僅限于第一課堂,難以有更多的機會和空間融入大學生群體,沒有條件了解大學生的真實需求。在教學中多數(shù)不能與大學生實際需求緊密結合,育人工作針對性較差。對大學生來講思政課學習的理論和現(xiàn)實生活實踐難以結合,不能達到學以致用,缺乏思政課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思政課學習的目標變成為考試而學。
從現(xiàn)狀可以發(fā)現(xiàn),輔導員和思政課教師各有各的優(yōu)勢,同時也各有各的短板,如果能把優(yōu)勢和短板互補,合力育人的成效就可以實現(xiàn)。那為何多年的思政教育實踐并沒有達到理想的合力育人目標呢?
輔導員隸屬于學生工作部或院系二級管理,對輔導員的工作評價往往從帶班學生的出勤率、獲獎率、就業(yè)率、升學率進行考評。這樣的機制讓輔導員大量時間和經(jīng)歷都圍繞各種各樣“率”在周轉,對于多數(shù)跨專業(yè)就業(yè)的非思政專業(yè)畢業(yè)的輔導員來講,沒有時間去彌補欠缺的思政基礎知識。工作方式往往是談話,無論是一對一的談心談話還是一對多的主題班會都是輔導員常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對學生開展的工作更多停留在解決實際問題表層上,對深層次的思想問題缺乏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而思政課教師隸屬于教務處,思政課教師工作考核的重點是教學和科研,在傳統(tǒng)的觀念里,教師任務就是“教學”,“育人”是學生工作隊伍的事。思政課教師專業(yè)性很強,教學之外占據(jù)他們大量時間精力的是科研,沒有更多的時間深入學生群體了解學生所思所想所需。工作方式往往只有單向的教學且局限在課堂內(nèi)。因為這樣的局限,思政課教師很難知曉大學生的真實需求,難以把課堂知識點結合大學生的現(xiàn)實需求進行生動的講解,讓學生能有興致學、學以致用。
因為管理歸屬的原因,雖然都是做思想政治工作,但是兩支隊伍工作中基本沒有交集,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缺乏有效的溝通平臺。學生工作隊伍會議不會邀請思政課教師出席,思政課老師的會議輔導員也不參加,思想政治課教師與輔導員合力育人職責不清??蒲惺撬颊n教師相對輔導員而言的強項,部分輔導員雖是扎根學生工作多年,積累了很多經(jīng)驗,但是缺乏科研能力,難以把經(jīng)驗轉化為理論;而思政課教師的科研成果大多脫離學生實際需求,形成了一些宏觀的難以運用于實踐的理論成果。因為缺乏溝通的渠道和平臺,兩支隊伍工作雖然對象相同,目標一致,卻互不交流、單兵作戰(zhàn),力量單薄,本來可以做到1+1>2的育人合力,因為各自為政變成了1×1=1,耗費大量精力做的工作有一些卻成了“無用功”。
要想在思政工作上形成合力育人,為輔導員和思政教師兩支隊伍互相了解、搭建一個長期互動溝通的平臺非常重要。兩支隊伍在相互了解的過程中相互達成職業(yè)認同、價值認同,認識到對方在思政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和力量,可以改變“各自為政”的現(xiàn)狀,形成向心力。實際上,真正形成“大思政”育人模式,不僅需要輔導員與思政課教師兩支隊伍形成合力,全校各單位、各部門,所以崗位教職員工都需要形成向心力,做到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形成育人大合力。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兩支重要隊伍的職責決定了合力育人的內(nèi)在邏輯。職責分為功能性職責和使命性職責,輔導員的功能性職責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課教師的功能性職責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他們共同的使命性職責是培養(yǎng)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共同的使命性職責就是形成合力育人的內(nèi)在邏輯,可以讓兩支隊伍融合,優(yōu)勢互補,輔導員可以為思政課教師提供科研所需的實踐支持和數(shù)據(jù),思政課教師可以為輔導員提供科研方法幫助,兩支隊伍相互幫助、共同成長,目標一致,最終的受益者是受教育者。
新時代給思政工作打開了新思路,“共享”作為時代的特色,也可以成為輔導員與兩課教師合力育人建構的策略。共享課堂、共享班會、共享課題、共享案例……思政課教師的課堂為輔導員敞開,輔導員進思政教師課堂聽課,一方面增進交流、一方面學習思政專業(yè)知識;輔導員召開主題班會可以邀請思政課教師參加,讓思政課教師用更專業(yè)的眼光來指點班會;輔導員和思政課老師可以共同申請社科類課題,優(yōu)勢互補,讓科研真正服務于實踐;輔導員在開展日常思想教育中遇到的典型問題可以梳理成文字,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共同研討,形成解決辦法,把經(jīng)驗上升為理論,也可以為開展學生工作方面的科研做好鋪墊。
除了“共享”還有“開放”,思政課教師的專業(yè)微課為輔導員開放,輔導員的線上平臺也為思政課教師開放,通過線上線下的互動增強兩支隊伍之間的理解和共鳴。在輔導員隊伍中培養(yǎng)站得穩(wěn)思政課講臺的兼職思政教師,在思政教師中鼓勵有情懷的年輕人擔任兼職班主任,讓兩支隊伍更好地從理論和實踐上高度融合,形成合力育人最理想狀態(tài),實現(xiàn)共贏。
參考文獻:
[1]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guī)定[Z].2017.
[2]譚群英.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研究[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
[3]胡銀平.高校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合力育人機制建立研究[J].晉城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6(2).
[4]郭秀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與輔導員合力育人機制研究[J].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