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瑩 朱嘉星 董宸
摘要:本文以冰雪音樂文化為切入點,探討了音樂對冰雪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特別對現(xiàn)存于世界重要冰雪音樂節(jié)中的冰制樂器進行了樂器類型描述、樂器制作的可行性分析、樂器使用的優(yōu)劣之處論述。同時,探討了冰制樂器在我國研發(fā)和使用的條件與前景,對冰制樂器發(fā)展冰雪旅游文化的作用進行了前景展望。
關鍵詞:冰雪文化 冰制樂器 冰雪音樂
中圖分類號:J6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13-0073-03
提及“冰雪文化”,人們所聯(lián)想到的常常是在極寒氣候條件下進行的一系列具有人文意義的人類活動。這些活動充分體現(xiàn)出人類在冰雪生態(tài)環(huán)境中的適應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出現(xiàn)了滿足人類基本生存需求的物質文化產品——如適應低溫環(huán)境人類營養(yǎng)需求的冰雪飲食、滿足人體冬季保暖需求的冰雪服飾、便捷人們冰雪天氣出行的交通工具和交通設施、具有御寒功能、適于居住的冰雪建筑等,以及反映人類思想意識和內心世界的人類精神文化產品——如各種冰雪運動、各地冰雪節(jié)、冬季節(jié)日活動、冰雕、雪雕和各類冰雪藝術品、冰雪音樂與舞蹈等。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與特色旅游意識的形成,音樂藝術也逐漸加入冰雪文化的行列中來,其中冰制樂器的制作及使用成為冰雪音樂文化中極具特色的內容。
一、音樂、冰雪文化與冰制樂器的使用
(一)音樂與冰雪文化
長期以來,音樂在冰雪文化中的參與性多體現(xiàn)在以冰雪為主題的音樂作品中。如柴科夫斯基的《第一交響曲“冬日的夢幻”》、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歌劇《雪姑娘》、朱踐耳的《第十交響樂“江雪”》、汪立三的鋼琴套曲《東山魁夷畫意》之《冬花》、高為杰的鋼琴曲《冬雪》、賈國平的交響詩《冰與火的幻象》和重奏《雪江歸棹》等。這些作品或表現(xiàn)冰雪形象,或借冰雪形象進行隱喻,使“冰雪主題”成為音樂作品中的一類特殊題材。
然而,在演出形式上,具有明顯冰雪符號意義的音樂表演形式還沒有廣泛地參與到冰雪文化中來。在被譽為“世界四大冰雪節(jié)”的日本札幌冰雪節(jié)、加拿大魁北克冬季狂歡節(jié)、挪威奧斯陸滑雪節(jié)、哈爾濱國際冰雪節(jié)中,幾乎都以冰雪藝術觀賞、冰雪運動體驗為主題。由于氣溫條件的限制,冬季舉辦的冰雪節(jié)往往不如夏季大型園類活動那樣會出現(xiàn)具有主題意義的音樂展演,即便在冬季的冰雪節(jié)中有音樂演出,也往往在以冰雪搭建的舞臺上進行相對常規(guī)的音樂演出。而獨立的冰雪音樂節(jié)往往以流行音樂和電音風格為主要導向,如加拿大溫哥華的Contact音樂節(jié)、美國福利及亞洲“雪世界”(Snow Globe)音樂節(jié)、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馬倫賓比舉辦的Bello冬季音樂節(jié)等,其中使用的樂器多是配合流行音樂和電音風格音樂表演的電聲樂器和部分古典樂器。
(二)冰制樂器概述
自2006年起,挪威的一座叫做耶盧(Geilo, Norway)的小鎮(zhèn),因為特殊的“冰雪音樂節(jié)”(Ice Music Festival)而聲名鵲起。他們創(chuàng)造了從樂器制造、作品創(chuàng)作、演出場景全部符合冰雪形象的真正意義上的“冰雪音樂節(jié)”。該音樂節(jié)由泰耶爾·伊松賽特(Terje Isungset)發(fā)起,以冰雪為依托,冰制樂器為基礎,且每年都會制作一部“年度樂器”,已經出現(xiàn)了冰制康特勒琴、冰制迪迪里度、冰制豎琴、冰制塤、冰制笛、冰號、冰制套鼓,以及各類冰打擊樂等20種樂器。從音樂風格上來看,挪威冰雪音樂節(jié)融合了民間音樂、流行音樂、爵士音樂,呈現(xiàn)出音樂表現(xiàn)的世界性和多元性特征。該音樂節(jié)目前已被世界多個電視臺報道,如英國BBC、BBC Music Jazz、歐洲德國之聲、法新社、挪威NRK、中國CCTV等。
與此類似,瑞典偏遠的小鎮(zhèn)呂勒奧也在進行冰雪音樂的實驗和演出。旅居于此的蒂姆·林哈特(Tim Linhart)制作了一系列冰制樂器,如冰制小提琴、冰制大提琴、冰制低音提琴、冰制吉他、冰制班卓琴、冰制木琴、冰制鼓及各類打擊樂器,締造了一個冰管弦樂隊。為了有良好的演出效果,蒂姆還專門為樂團演奏建造了愛斯基摩小屋形制的圓頂冰屋,帶給人們最真實的冰雪音樂體驗。這個冰制管弦樂隊的作品風格更偏向于流行或New Age風格,與伊松賽特所領銜的挪威樂團更青睞民族音樂相區(qū)別,但二者都含有一定古典音樂的元素。
我國雖然擁有享譽世界的冰雪節(jié),其中對冰制樂器的使用還沒有被重視和開發(fā),但我國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便有過類似的娛樂嘗試。王向陽在《鄉(xiāng)愁中國》一書中描述了孩提時代自制的冰鑼,簡要的說清楚了民間娛樂型冰鑼的制作方式,也對它的使用情況進行了說明:“早晨上學,每個小孩都拎著一個洋鐵皮做的火熜。它的底部有一圈凸出的邊沿,放在冰層上面,很快化出一個小冰盤,然后用滾燙的鐵釘在中間戳一個孔,用幾根稻草穿過去,吊起來就是一面小冰鑼了。冰鑼中看不中用,輕輕一敲,粉身碎骨。”①相較于挪威和瑞典等北歐冰雪強國,我國的冰制樂器研發(fā)還處于萌芽之中。
二、冰制樂器的聲學可行性分析
冰制樂器屬于一種新型創(chuàng)意樂器,按照一般管弦樂器分類法很難對其進行劃分。1914年美籍德國音樂家薩克斯(C.Sachs,1881-1953)和奧地利音樂家霍恩博斯特于提出了一種樂器分類原則,根據(jù)樂器的聲學振動體特性進行分類,將樂器分為“弦鳴樂器”“氣鳴樂器”“體鳴樂器”“膜鳴樂器”和“電鳴樂器”。這種方法可以將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的樂器進行劃分。本文暫且按照霍-薩分類法對當前存在的冰制樂器進行分類,以體鳴、弦鳴、氣鳴、電鳴四類進行可行性分析。
(一)體鳴冰制樂器
冰在零下七攝氏度時,彈性模量為6.7GPa,并且隨著溫度的不斷降低,彈性模量呈上升趨勢,零下二十度時彈性模量約在10GPa左右,與木材的彈性模量相近,因此對其形狀稍加處理,就可以敲擊出較為純凈的單音。
使用冰制作打擊類樂器是較為常見的形式,也是目前冰制樂器種使用最廣泛、穩(wěn)定性最高的一類,其中,棒形的打擊樂器依舊是冰制樂器較為常見的類型,如冰管鐘、冰音塊等。冰還可以制造其他類型的體鳴樂器,如可以仿造石磬,制作類似的板體振動類樂器。
(二)氣鳴冰制樂器
冰制氣鳴樂器種類較少,較突出的代表有伊松賽特制作的冰號以及模仿澳大利亞土著樂器迪迪里度制作的冰樂器。使用冰作為氣鳴樂器的材料本質上并不合適,首先,由于人的呼氣中存在著大量的溫暖的水蒸氣,因此在吹奏的過程中,吹嘴處收到溫暖的呼氣影響,冰制樂器極易融化。其次,水蒸氣冷凝形成水滴,在遠離吹嘴處再次被凍結,隨著吹奏時間的加長,逐漸會改變樂器內部的結構。再有,西方銅管樂器使用機械結構改變號體長短,進而調節(jié)音高,而在冰制樂器上加入機械結構較為困難,因此當前的冰號也只能原始號角的形態(tài),類似與自然銅管樂器,并且只能吹奏有限的泛音。
因此,使用人嘴作為激勵體方式的氣鳴冰樂器有著種種不便,但是如果仿造拍管琴原理,制作依靠空氣柱振動發(fā)聲的打擊樂器,則是一種較為可行的辦法。其原理為敲擊管口一端,利用管內空氣柱振動,從而發(fā)出固定音高。
(三)弦鳴冰制樂器
冰制樂器的創(chuàng)造者們曾利用冰制作弦樂器的共振音板,制作了冰小提琴、冰吉他以及各種冰制齊特爾樂器。由于冰有著與常見木材不同的聲學參數(shù),因此使用并制作樂器的振動面板可以得到較為特殊音響,與一般的樂器聲響有所差異。
(四)電鳴冰制樂器
與傳統(tǒng)的聲學樂器不同,電鳴樂器對于樂器本身的材質要求不高,其發(fā)音原理大致分為兩類:一種是使用電子振蕩器發(fā)聲,如合成器、電子琴等;另外一類使用電磁感應器對琴弦的振動進行拾取,并進行相應的放大和擴聲。由于其發(fā)音與樂器本身的材質無關,因此制作冰質電鳴樂器是當前最為容易的方法,只需要用冰制作成樂器的形狀,具體發(fā)音和當前的電鳴樂器并無二異,如冰電吉他、電貝司。
三、冰制樂器的優(yōu)劣情況分析
冰制樂器的制造與演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音樂家們從自身視角關注氣候危機,以音樂行為來表達對此以冰川融化為明顯跡象的全球變暖問題的關注,呼吁人們關注這一現(xiàn)象,并重視環(huán)境保護問題。冰制樂器天然擁有材料成本低、材料可塑性強、綠色環(huán)保無污染的基礎優(yōu)勢。
由于冰制樂器的原材料首先是來自于可再生的資源——冰,因此從材料采集和材料成本上來說,都有著環(huán)境保護的意義。通常情況下,樂器的用材較為考究,針對于不同的部件會采用不同品質的木材或者其他材料。以小提琴為例,為了琴弦能更好的激發(fā)共振板的振動,一般面板采用質量較輕的松木以及云杉木,而后背板為了將面板的聲音更好的反射,一般采用楓木、色木等材質較為堅硬的木材,材料的考究直接導致樂器的材料成本偏高。隨著國家開始重視對于木材資源的保護,木材價格開始逐步走高,樂器的價格也響應水漲船高。與其他材料相比,在合適的低溫下,冰的成本基本為零,使用冰作為樂器的制作材料,可以大幅度降低樂器的成本。許多大型活動中,需要使用大量的低質量的樂器以及樂器輔助配件,如果使用冰作為其制造材料,無疑可以節(jié)省大量的材料開銷。
冰在-15℃溫度下,其莫氏硬度只有2.5,與石膏的莫氏硬度相近,非常容易對其進行塑型和加工。其保持硬度的同時,也保持一定的韌度,因此不易在加工過程中出現(xiàn)崩裂現(xiàn)象。同時稍加控制溫度,就可以將水在固態(tài)和液態(tài)之間進行自由切換,這就為使用模具對其加工成為可能。因此可以使用簡單的模具進行快速大量的樂器制作。
隨著我國工業(yè)水平的不斷提升,環(huán)境問題已經逐步上升為我國國民日益關注的問題之一。國家的十三五規(guī)劃中,也著重將環(huán)境保護提升到重要地位。樂器制造行業(yè)在我國雖然行業(yè)產值較低,但其對于環(huán)境造成的影響卻一直遭人詬病,鋼琴、提琴、古箏、等樂器制造需要砍伐大量樹木;銅管樂器制造過程中造成的重金屬超標污染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對環(huán)境造成了破壞。而水作為當今真正意義上的清潔資源,目前正越來越被開發(fā)出來,使用冰作為樂器的制作材料,一方面可以減少樂器廢棄所帶來的環(huán)境問題,另一方面對喚醒人們的環(huán)保意識有積極意義。
此外,從視覺效果來說,冰制樂器與傳統(tǒng)樂器相比最大的亮點在于其半透明的光學性能,輔助以各種顏色的LED光源,可以達到光怪陸離的舞臺效果。在傳統(tǒng)的舞臺表演中,為了達到類似的效果,藝術家使用玻璃、塑料、亞克力等材料制作樂器,而在這一點上,使用冰作為樂器制作材料有著天然的優(yōu)勢,可以給藝術家提供更為豐富的創(chuàng)作源泉。蒂姆·林哈特所嘗試的在樂器中間置入光源,其意在于模仿“極光”給人們帶來的視覺效果,而發(fā)光的冰制樂器于此時也集結了冰雕、冰燈與樂器制作的多種技術,讓人耳目一新。
不能否認,冰制樂器有著多種源于其材質的新意,但也相應出現(xiàn)了明顯的缺點。首先,是對制作和演出環(huán)境要求高。冰作為樂器材料,對空間環(huán)境的溫度要求極高,通常環(huán)境溫度應平均保持在零下10度左右,如要保證冰的物理性能,最高氣溫不得超過零下5度。這對于我國大部分地區(qū)是無法實現(xiàn)的,因此冰制樂器作為一種特殊樂器,并沒有廣泛的推廣價值。但鑒于我國北方的特殊地理環(huán)境和冰雪文化優(yōu)勢,在這一區(qū)域反而不僅有可行性,亦有重要意義。其次,冰物理性能對溫度較為敏感,如何有效對有眾人參與的環(huán)境溫、及人與樂器接觸時樂器的隔熱進行處理,同時又能夠盡量不干擾觀看者感受,是需要繼續(xù)研究的問題。此外,冰制樂器還面臨無法長期保存、和對演奏員素質要求更為苛刻的問題。
四、結語
2016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全國兩會黑龍江代表團討論時指出:“綠水青山是金山銀山,黑龍江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敝匾暠┪幕陌l(fā)展與生態(tài)文明建設,是我國東北地區(qū)——特別是黑龍江地區(qū)應予以建設的價值觀。在此背景下,冰雪樂器的設計研發(fā)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應用價值,它將服務于黑龍江區(qū)域依托冰雪文化實現(xiàn)供給側改革的目標,也將有益于黑龍江“一帶一路”建設的發(fā)展需求。
在冰雪文化為作為區(qū)域性地理優(yōu)勢資源愈發(fā)成熟的發(fā)展趨勢中,冰雪音樂的發(fā)展對豐富冰雪文化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挖掘具有創(chuàng)新意義的冰雪音樂形式、研發(fā)冰雪樂器,是發(fā)展該項事業(yè)的一個突破口。我們應當在合理利用地理資源優(yōu)勢的基礎上,借鑒國外已有的成功經驗,結合自身文化特點,整合優(yōu)勢資源,開發(fā)具有區(qū)域特色的冰雪文化產品。
注釋:
①王向陽:《鄉(xiāng)愁中國》,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151頁。
參考文獻:
[1]李鑫澤.冰雪雕塑藝術[M].哈爾濱: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08.
[2]崔超群.冰雕建筑藝術探析[D].南京:南京林業(yè)大學,2012年.
[3]王向陽.鄉(xiāng)愁中國[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
[4]王建康,曹曉衛(wèi),王慶凱,閆利輝,李志軍.冰層彎曲強度和彈性模量與等效冰溫的試驗關系[J].南水北調與水利科技,2016,(12):7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