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燕華,陳合強
(1.河南省靈寶市農牧局疫病控制中心,河南 靈寶 472500;2.江蘇京海禽業(yè)集團有限公司,江蘇 海門 226103)
育雛育成期的目標是使雞群中絕大多數(shù)的雞只能夠對光照刺激具有很好的反應,這需要適當?shù)碾u群體況、正確的體重、骨架和體重增長曲線,較好的均勻度以及正確的光照刺激才能達到目的。開產前后避免過度飼喂,正確的高峰料量和飼喂方案,產蛋高峰后溫和減料,使用產蛋2#或3#料控制蛋重,改善蛋殼質量,維持產蛋率和受精率的持續(xù)性。
0~27 d均勻地達到標準體重,此間骨骼、免疫、消化和心血管系統(tǒng)及羽毛快速生長發(fā)育;通過良好的育雛管理,培養(yǎng)雛雞的食欲;確保充足有效的采食和飲水位置;檢查嗉囊的飽滿度;觀察雞只行為;保持最適宜的溫濕度和通風;從14~21d開始個體稱重并計算變異系數(shù),開始監(jiān)測每周體重;10d時,在遮黑的條件下,減小光照強度至5~10Lx。28~63d繼續(xù)生長發(fā)育階段,均勻地達到標準體重;28d分群,分欄后控制各欄雞群的飼喂和生長,使其在63d時達到重新制定的體重標準;63d時各欄雞群之間不再進行調整;63d時比較實際體重和標準體重,如需要重新制定目標體重。64~105d調整飼喂量使雞群均勻地達到標準體重,80~95d時,雞只90%的骨骼發(fā)育已基本完成。體重低于標準的雞群應專門設定生長曲線,使其在105d時重歸到標準體重;體重高于標準的雞群應按照重新設定且平行于標準體重的曲線生長,這段時期雞群的體重不應有任何下降。106~161d促進雞群生長和增重,使雞群做好性成熟和混群的準備;按照體重標準增加料量水平,刺激生長速度,使雞只做好性成熟的準備;每周檢查和評估種母雞的恥骨間距,監(jiān)測性成熟的程度;計劃加光前一周評估雞群的均勻度,如果雞群體重到達標準且均勻度良好(變異系數(shù)小于10),根據(jù)建議的程序給予光照刺激;如果雞群體重沒達到標準或均勻度不好(變異系數(shù)大于10),至少推遲7d加光。147d公母混群;確保種公母雞性成熟一致;定期觀察雞群的采食行為,監(jiān)測公母分飼和飼料分配情況。162~210d輸卵管、卵巢、睪丸快速發(fā)育;光照刺激10~14d后種雞開始性成熟;按要求飼喂種母雞,刺激提高產蛋率和蛋重的增長及生長發(fā)育。產蛋率達到5%之前,將育成料換成產蛋料。按要求飼喂種公雞,使其獲得良好的生長發(fā)育,提高受精率。執(zhí)行種公雞淘汰程序,按要求評估種公雞的體況、腿部和腳趾、豐滿度、面部顏色、泄殖腔狀態(tài)。環(huán)境控制雞舍,光照時間不超過13~14h,光照強度 30~60Lx。
體況是由骨架、體重、胸肌及脂肪等構成。獲得適當?shù)捏w況需要合適的骨架,正確的體重與體重增長曲線,適當?shù)男丶“l(fā)育與脂肪沉積,現(xiàn)代肉種雞產肉性能越來越好,脂肪沉積相對較少,對雞群獲得良好的體況帶來挑戰(zhàn)。
2.1 骨架 骨架發(fā)育始于早期階段,育雛育成期主要根據(jù)雞群的體重與骨骼發(fā)育 (骨架大小與脛長)評估雞群的體況,但是了解雞群的胸肌發(fā)育、健康狀況、機敏性和活躍性也非常重要。整個種母雞群體骨架大小的差異是雞群均勻度差的外部指征,如雞群均勻度差,應查找原因如飼料分配不均、采食位置不足或疾病等。早期生長發(fā)育對骨架影響最大,開始小,后期也小;開始大,后期也大,早期合理的體重控制是控制好成年母雞骨架的關鍵。種公雞較大的骨架有利于交配成功以及公母分飼等,但種母雞不需要較大的骨架。同樣達到標準體重的雞群,骨架大,體況會差;骨架小,胸肌會過度發(fā)育,因此這兩種體況都不利于產蛋性能,此會造成光照刺激反應差或過度,產蛋高峰低,維持不好,產蛋期死亡率高。公雞12周發(fā)育完成90%左右,但母雞骨架發(fā)育早于公雞,因此,早期體重控制特別是前2~4周對于母雞適當?shù)捏w型和體況非常關鍵。
2.2 體重和體重增長曲線 4周前采取周中稱重(2周中和3周中),確保4周體重達標。育成期不同階段的周增重應符合要求。通過分欄飼養(yǎng)調整體重,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雞群的變異系數(shù)在12%左右時就應進行分欄,變異系數(shù)小于12%時分成兩欄,變異系數(shù)大于12%時分成三欄,每一雞群的臨界體重如表1。
表1 分欄時的體重分界點
分欄后每欄的變異系數(shù)應小于8%。4周時如果雞群的平均與標準體重相差90g以上應進行糾正,將雞群按照不同的平均體重分成2~3欄飼養(yǎng)。4周體重超標準100g時,應調整周增重每周比標準少20g,在10周時達到標準體重;低100g時,應調整周增重每周比標準多20g,在10周時達到標準體重。10周體重超標準100g時,應調整周增重每周比標準少20g,在15周時達到標準體重;低100g時,應調整周增重每周比標準多20g,15周時達到標準。15周體重超標準100g時,應保持標準周增重不變,在24周時保持比標準體重超100g;低100g時,應調整周增重每周比標準多20g,20周時達到標準。20周體重超標準100g時,應保持標準周增重不變,在24周時保持比標準體重超100g;低100g時,應保持標準周增重不變,在24周時體重比標準小,可以適當推遲加光。無論如何分欄,分欄后各欄的飼養(yǎng)密度應保持一致,欄間的隔網(wǎng)應便于移動和固定,能及時調整各欄的大小,確保其飼養(yǎng)密度、喂料和飲水位置基本一致;同時隔網(wǎng)應堅固,進出各欄的門應便于開關,防止雞串欄,以保持各欄雞數(shù)的準確。
2.3 影響體況的其它因素 飼料營養(yǎng)如能量、粗蛋白和氨基酸的平衡性、雞舍環(huán)境溫度、應激等也影響體況。實際生產中應為種雞提供全價營養(yǎng),確保適宜的環(huán)境條件,減少各種應激因素的發(fā)生,避免體況出現(xiàn)兩極分化(圖1),以免影響雞群正常的生長發(fā)育。
圖1 體況發(fā)育不整齊
現(xiàn)代肉雞品種具有食欲好、采食快、生長快、耗料少、飼料轉換率好等優(yōu)點,在飼料分配上面臨諸多挑戰(zhàn),均勻且適當?shù)娘暳蠣I養(yǎng)攝入更加困難。種母雞的均勻度高,生產性能就高。均勻度好(變異系數(shù)CV8%~10%)的雞群,種蛋均勻度好,雛雞均勻度好;均勻度差(CV>10%)的雞群,種蛋均勻度差,雛雞均勻度差。均勻度的高低直接影響雞群的產蛋水平,一般均勻度每提高5%,只入舍母雞累計多產合格種蛋2~3枚。調控均勻度的主要方面包括雛雞開端均勻、均勻的飼料攝入量和及早合理分群三方面。
3.1 雛雞開始的均勻性 為雛雞準備生物安全條件良好、干凈衛(wèi)生的雞舍。合理布置育雛設備確保雛雞入舍后便于找到水和料。確保飼料選用篩濾過且無粉塵的顆粒破碎料。雛雞入舍后第一個24h內應在1m范圍內就能找到水或料。開食盤和雛雞飲水器應放置在常規(guī)的飼喂和飲水系統(tǒng)附近。雛雞入舍前應預溫雞舍,確保雛雞入舍時溫度和相對濕度穩(wěn)定,盡快將雛雞入舍放入育雛區(qū)域,給雛雞一個良好的育雛開端,為雛雞提供較好的環(huán)境條件使其容易吃料和飲水,舍內光照強度應大于20Lx,刺激其活動,盡快達到均勻一致的嗉囊飽滿度。雛雞入舍后應讓其安頓1~2h,然后觀察雛雞行為。最初飼養(yǎng)密度40只/m2;每千只雞需要育雛面積25m2,配備12個開食盤、8個普拉松飲水器、12個鐘型飲水器、1個乳頭8~12只雛雞;整個房間或90%的地面鋪上墊紙(圖2)。通過觀察雞群的表現(xiàn)(圖3),監(jiān)測雛雞的分布情況和行為、監(jiān)測肛門溫度(圖4)等評估開水開食的效果(圖5)。
圖2 鋪設墊紙
圖3 良好的雞群分布
圖4 監(jiān)測肛門溫度
圖5 監(jiān)測嗉囊飽滿度
3.1.1 溫度 在相對濕度60%~70%的條件下,肉種雞理想的雞舍空氣溫度要求是在飼料與飲水區(qū)域雛雞高度達到30℃、墊料(墊紙)溫度達到 28~30℃。如果相對濕度超出目標范圍,舍內最佳溫度應作相應調整(表2)。
表2 不同相對濕度條件下達到目標體感溫度所對應的干球溫度
育雛溫度正確與否的最佳指征是經(jīng)常并仔細觀察雛雞的行為。溫度適宜時雞群分布均勻;溫度低時雛雞擁擠在一起、大聲鳴叫;溫度高時雛雞張口喘氣、低頭、翅膀下垂、遠離熱源或靠墻邊。區(qū)域育雛時,如溫度適宜,雛雞在育雛區(qū)域內分布均勻(圖6)。雛雞分布不均勻表明溫度不正確或有賊風。整舍育雛時,由于沒有明顯的熱源,觀察雛雞行為不太容易,雛雞的叫聲也許是雛雞不舒服的唯一表現(xiàn);只要有機會,雛雞會聚集在溫度最接近它們要求的區(qū)域;如溫度適宜,雛雞一般20~30只為一個群體且不同群體間的雛雞相互運動,雛雞會持續(xù)采食與飲水;圖7顯示整舍育雛時,不同溫度情況下的雛雞分布的狀態(tài)。
圖6 區(qū)域育雛雞群的表現(xiàn)
圖7 整棟雞舍育雛雞群的表現(xiàn)
3.1.2 相對濕度 孵化后期,出雛器內的相對濕度一般較高,大約80%。整舍供暖雞舍且采用乳頭飲水系統(tǒng)時,雞舍的相對濕度可能會低于50%。有較多傳統(tǒng)設備的雞舍如使用育雛傘,燃燒后產生副產品會增加濕氣以及具有開放式水面的鐘型飲水器相對濕度會高很多,一般會超過50%,但還是低于80%的相對濕度。為減少對雛雞的突然應激,育雛前3d的相對濕度應保持在60%~70%,這非常重要。保持合適的濕度范圍,減少雛雞的脫水問題,育雛開端和均勻度會更好。每天應使用濕度計檢查雞舍的相對濕度,如果前一周雞舍相對濕度低于50%,則雞舍環(huán)境會比較干燥且灰塵也較多,雛雞也會開始脫水,這時應采取措施增加濕度??赏ㄟ^霧化器或采用肩背式噴霧器將霧滴噴灑在雞舍的側墻上來增加舍內的濕度。
3.1.3 通風 雞舍需要一定的通風 (不要有賊風),為雞舍提供新鮮空氣,同時排出廢氣、多余的濕氣和熱量。育雛期由于通風不足而造成空氣質量差會對雛雞的肺臟表面組織造成傷害,雞群更易感染呼吸道疾病。幼齡雞更易產生風冷效應,因此,盡可能使雞舍內地面高度的風速降低到0.15m/s以下。育雛期任何形式的通風都不應影響雞只的溫度。
3.1.4 溫度與濕度的相互影響 雞只對溫度的感覺取決于干球溫度和相對濕度。雞只通過呼吸道蒸發(fā)水分以及通過皮膚散熱(非蒸發(fā)),將體內熱量散發(fā)到環(huán)境當中。但在高濕的情況下,由于蒸發(fā)散熱量的減少,導致動物體表溫度增加。在某一特定干球溫度條件下,相對濕度高會增加體表溫度,相反,相對濕度低會降低體表溫度。
3.1.5 監(jiān)測濕度和溫度 育雛前5d每天應檢查兩次雞舍的溫度與濕度,5d后每天檢查一次。測定溫度和相對濕度的位置應與雛雞高度一致或略高于雞只頭部。經(jīng)常用常規(guī)溫度計來核對自動控制系統(tǒng)電子傳感器的準確性。在雛雞高度位置用人工檢測的方法檢查自動溫度控制系統(tǒng)。
3.1.6 檢查嗉囊飽滿度 雛雞一旦開食,易于吃飽喝足。如雛雞采食飲水得當,其嗉囊會充滿飲水和飼料。第一個24h內可以輕柔觸摸雛雞嗉囊檢查雛雞的嗉囊飽滿度,查明雛雞進食情況。雛雞入舍2h后抽樣檢查雛雞狀況,確保所有雛雞都已找到飲水和飼料。在舍內3~4個不同的位置抽樣30~40只雛雞檢查其嗉囊狀況。2h 75%、8h 80%、12h 85%、24h 95%、48h 100%的雛雞嗉囊應飽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