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翔/合肥師范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
百年前,陶行知先生于中國教育發(fā)展瓶頸期挺身而出,指出了傳統教育對人的關懷不夠,教育內容過于局限于書本等問題,并提出了“求真,求善,求美”的教育態(tài)度與“培養(yǎng)真人,立足生活,教學做合一”的教學理念,給中國教育留下了偉大的實踐,偉大的精神,也留下了偉大的人格。直至今日,他的思想依然能給當今的教育者諸多啟示。
當代班主任,作為學生班級生活的管理者,需要觀陶之心路,充己之見聞,授人予真知。班主任的日常管理活動包括課堂管理,班級管理與集體活動管理,一方面,班主任要掌握每個學生每一階段的學習情況并給出評價與建議,另一方面,班主任需要構建學生間的情感系帶,激勵同學昂揚向上并維護班級穩(wěn)定,此外,班主任還需在特定時間擔任學生的人生導師,引導學生追逐自己的人生目標。
從這些工作要求可以看出班主任的工作三步離不開“育人”二字,育人之精神,育人之品德,育人之情感。這與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所關注之處可謂十分契合:培養(yǎng)知禮懂節(jié)、敢為人先、奮發(fā)向上的學生;建設目標明確、斗志昂揚的班級;打造屬于每個人的集體,并通過集體塑造每一個人。這些教育思想無疑對班主任的工作目標、策略很有啟發(fā),班主任需要以“陶”治班,以定班之方圓。
好的班級,其組成個體必定個性化與共性目標兼具,而好的班級管理,也應是致力于培養(yǎng)個性化個體的管理活動。而陶行知在其生活教育理論中,首先提出了教育應該培養(yǎng)“真人”的理念,如其所言,教育應該教予人健全的人格,豐富的個性,而班級管理作為“學校生活教育”,更應貫徹這一理念所指。
正如一片森林里沒有兩棵一樣的樹,班級中的個體之間也都有著各自的差異,如果以相同的模式與標準來進行管理規(guī)劃,且不說不合理的管理方式可能會在特殊個性身上出現矯枉過正或矯枉不足的情況,僵化的模式也會壓抑學生的獨立精神和創(chuàng)新潛能[1]。
我們拿一般班級評價所謂“好學生”與“壞學生”的情形與處理方式來舉例。對于一個所謂“頑劣”的學生而言,一味地責罰與挖諷或許會對其某些不良行為進行修整,卻有可能打擊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愿與積極性,所謂的“皮小孩”也許并不是真的皮,而是太過熱情或表達方式不善。而對于一個班里的“好學生”而言,一般的班主任出于對“好學生”的喜愛,或多或少都會給予他們一些特權,一些管理活動在進行時也會不自覺的偏向他們,鮮花與掌聲常伴的可能帶來的一種結果就是“好學生”其本身優(yōu)于其他人的自我感覺,潛意識中他們會給自己一個較高的班級地位,而且“獎勵效應”會加強這種潛意識,為了得到更多的鮮花與掌聲,學生可能會變得亦步亦趨,缺乏主張。而潛意識中與別人的差距感亦可能對其班級中人際交往造成影響。因此,清規(guī)戒律和僵化的評價體系在班級管理中是不可取的。
日常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要盡量避免列清規(guī),一把抓,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評價與建議,引導學生對自我進行管理,讓學生有規(guī)劃的學習生活,才是班級管理應該達到的目標[2]。班主任應合理評價每個學生,對學生間的差異要有所掌握,認知方面的差異和能力水平的差異要有所區(qū)分,要幫助每個學生找到自己的優(yōu)勢,建立信心,幫助他們找到班級生活的興奮點,學習上的興趣點,感受到自己在班級中的價值,進而真正的融入班級。在此過程中,班主任應保持其應有的專業(yè)理想追求,牢記教師道德規(guī)范和倫理要求,務必要求自己用“真,善,美”對待每一個學生,切不可對學生抱有偏見,壓抑學生的個性。應以一個調控者的身份,不斷進行積極主動的評價與調整,檢查與批評,激勵與獎勵。
教育是人類對活動結果的一種指向與規(guī)定,而教育活動也需要合乎規(guī)律性與社會的需要,其目的與實踐是息息相關的,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中提出的“生活即教育”就體現了教育的實踐性質。有了生活那便是教育,過什么樣的生活,便受到什么樣的教育。當代的青少年,學校生活占據了其日常生活的一大部分,班級生活作為學校生活的主體,對其教育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明確的目標,昂揚的氣氛,對學生學習生活是大有裨益的。而我們的班主任在進行管理活動時,應將工作立足于生活,營造團結奮進的班級氛圍,激發(fā)學生的班級主人翁意識,培養(yǎng)他們的班級責任感,來達到共同進步,共同實現心中目標的目的。
作為一個班主任,該如何進行生活化管理呢?科學的民主制與恰當的情感引發(fā),是建設生活型班級的兩大法寶。
班集體中的民主制,就是讓學生們共同參與班級管理的制度,它是引領班級個體融入集體的主旋律,簡單的民主制度例如選舉制更像是一種制度管理,科學的民主制與之相比則具有更多的反饋元素與協商元素,其主要目的是讓每個學生都有班級主人翁的感覺[3]。形如“班級議會制”與“班主任自責制”都是科學民主制的典型表現,前者是通過定期隨機抽取學生以開會的形式對班級生活進行評價,總結與問題反饋,后者則是通過匿名信的形式讓班主任獲得班級個體對自己的評價,并對評價進行公開回復。無論是“班主任議會制”還是“班主任自責制”,其表現形態(tài)的都是協商與反饋。
而恰當的情感引發(fā)在實際管理中更多以營造團結氛圍,明確集體目標為目的。各自為戰(zhàn),消極情緒縈繞的班級,會讓學生缺乏班級歸屬感,學習生活也會變得孤獨、辛苦,不利于個人目標與集體目標的完成。而集體斗志昂揚,班內霽風朗月,穩(wěn)定團結的環(huán)境也會惠及每個同學。為了營造良好班級氛圍,班主任應該發(fā)揮自己的領導力,向心力,感召力,讓每個學生能感受到自己被關注,關心。而在班級生活中,班主任也應當引導同學們互相尊重,互助共進,致力于搭建同學之間的情感橋梁,例如設立學習互助小組,班級興趣交流區(qū)等,都能增進同學之間的交流。而在課下拓展的時間里,班主任也可在能力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舉辦類似“十人十一足”,“操場談心圈”等引導學生課下交流合作的活動。此類活動不但能增進同學友誼,還能充實學生的課余生活,減輕學習壓力。
總之,班主任對班級的管理更像是個一個共同成長的過程,班主任需要和班級共同成長,亦需要跟每個學生一起成長。關于如何管理班級,是沒有所謂最優(yōu)答案的,成長中的班級需要成長中的管理,而陶行知的精神卻能在共同成長的路上與你肝膽相照,在你疑惑不解時給你指明北方,每個班主任都應該牢記,保持初心乃真正法器,以“陶”治班才能定乾坤方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