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
隨著高校實驗課程的、教師科研項目的不斷增多,高校實驗室的利用率也在不斷提高。有的高校實驗室開放時間超過了十二小時,而實驗室的超負荷運作,使得實驗室存在諸多安全隱患,影響到了實驗室安全運行。因此,高校應當高度重視實驗室
高校實驗室是高??蒲泄ぷ?、實驗教學的重要場所,在高校實驗室運行過程中,安全管理是一項重要的工作。隨著高校實驗室的開放,實驗室的使用頻率上升,在實驗室服務高??蒲幸约敖虒W工作的同時,也出現(xiàn)了一系列問題,如設(shè)備老化等。再加上實驗室操作要求較高,實驗人員在使用實驗室的時候沒有嚴格按照相關(guān)要求來操作,很容易引發(fā)安全事故。一旦實驗室出現(xiàn)安全事故,輕則影響到實驗室的正常運行,重則會造成人員的傷亡。因此,高校必須高度重視實驗室安全管理工作,將實驗室安全管理工作提上日程,全面抓好實驗室安全管理工作,將實驗室一切存在的隱患扼殺在搖籃里,進而為實驗室的安全、高效運行提供保障,更好地發(fā)揮實驗室在科研以及教學工作中的作用[1]。
目前來看,雖然高校比較重視實驗室的建設(shè),但是對實驗室的安全管理工作還不夠重視,缺少實驗室安全管理相關(guān)文件和規(guī)章制度,實驗室安全管理工作比較形式。由于高校對實驗室安全管理工作的不重視,使得許多安全問題得不到有效的解決。
高校實驗室是為高??蒲幸约敖虒W工作服務的,當前,高校實驗室基本上實現(xiàn)了全面開放,而這種全面開放使得實驗室使用者比較多。然而,高校對使用實驗室的人的職責沒有作出明確的規(guī)定,實驗室安全管理責任沒有落實到實處,權(quán)、責、利之間的關(guān)系沒有處理好,以至于實驗室處于一個比較混亂的狀態(tài)。
目前來看,高校實驗室大多處于超負荷運行狀態(tài),而在這種超負荷運行狀態(tài)下,許多高校都不注重實驗室的維護與管理,對實驗室里的設(shè)備、設(shè)施等不仔細檢查,設(shè)備、設(shè)施的檢查主要停留在表面,沒有深入,從而使得許多問題難以及時發(fā)現(xiàn)。
實驗室安全管理工作質(zhì)量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實驗室工作人員的能力和素養(yǎng)。目前來看,高校實驗室工作人員綜合能力相對比較低,缺乏責任心,安全意識不高,不能認證對待實驗室安全管理工作,抱著完成任務的心態(tài)去管理,形式化的管理比較突出。
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是一項重要的工作,該工作直接影響到高??蒲幸约敖虒W工作質(zhì)量。因此,高校應當對這項工作做出高度響應。高校應將實驗室安全管理工作上升到戰(zhàn)略高度,結(jié)合本校實驗室工作實際情況,完善實驗室安全管理制度,將實驗室安全管理工作全面落實下去,進而為實驗室的安全運行提供保障。
就當前高校實驗室工作來看,“只用不管”的現(xiàn)象非常嚴重,教師、學生只知道一味的使用實驗室,沒有認識到自己在實驗室中應履行的職責。因此,要想走好實驗室安全管理工作,高校有必要明確實驗室安全管理責任,將實驗室安全責任落實到具體人身上,對每一個使用實驗室的人的職責做出明確規(guī)定,進而更好地規(guī)范和約束其行為,促使其嚴格按照要求來使用實驗室。
安全宣教是一種最直接,且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手段。高校應當加大實驗室安全宣教工作,要將實驗室中需要注意的事項告知廣大師生以及實驗室管理人員,提高相關(guān)人員的認識。同時,要將實驗室安全管理條例張貼在實驗室醒目的地方,供相關(guān)人員參閱,了解相關(guān)安全要求[2]。
日常維護與管理是防范安全事故發(fā)生的重要手段,通過有效的日常維護與管理,可以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并處理問題,防止問題病態(tài)的嚴重化。因此,高校要成立一支專業(yè)的隊伍,負責實驗室的日常維護與管理工作,定期檢查實驗室,觀察實驗室設(shè)備是否存在破壞、損害、老化等現(xiàn)象,實驗室消防設(shè)施是否安全可靠、實驗室線路是否有損壞等問題[3]。同時,實驗室管理人員要做好相應的登記,就每天的檢查內(nèi)容做好記錄。
綜上,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工作十分重要,加強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可以有效地避免實驗室安全事故的發(fā)生,保證實驗室安全、穩(wěn)定運行,進而更好地服務高校科研及教學工作。作為高校,應當完善實驗室安全管理制度,落實安全管理制度,加強實驗室的日常維護與管理,從而促進實驗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高效開展,將一切安全隱患扼殺在搖籃里。
參考文獻:
[1]麻時明,曹會兵,李振宏.加強實驗室安全工作,促進民辦高校發(fā)展[J].時代教育,2016(01):207.
[2]李艷梅,陳慶華.高校實驗室的安全管理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4(05):11~12.
[3]王冰,周圍.加強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工作的思考[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31(08):18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