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慧馨/哈爾濱師范大學
創(chuàng)立剩余價值理論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研究中的重要功績之一,當時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特點和基本矛盾在這一理論中被一一揭示,盡管當代社會發(fā)展與當時生產出現了很大的不同嗎,但是站在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對剩余價值理論進行深化發(fā)展還是能挖掘出一定的適用性。
資本家以攫取更多剩余價值為目的不斷提高對雇傭工人的剝削程度。通常情況下,資本家提高對雇傭工程剝削有兩種基本方式,一是通過延長工作日來絕對地增加剩余勞動時間;二是通過適當的縮短必要勞動時間來相對地增加剩余勞動時間,兩者的不同就在于生產價值的絕對性和相對性。剩余價值的分配主體較多,有商業(yè)資本家、工業(yè)資本家、貨幣資本家和土地所有者,與之相對應的剩余價值轉化形式有商業(yè)利潤、工業(yè)利潤、利息和地租等。從剩余價值的分割角度分析可知,雇傭工人同時受到企業(yè)主和資本主義社會所有者的剝削,要實現無產階級對剝削的擺脫,就必須通過推翻剝削制度對所有剝削階級表示反對。
生產出的剩余價值要要各個資本家之間進行分配,對馬克思剩余價值理論而言,剩余價值分配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就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呈現的剩余價值和利潤沒有太大的區(qū)分,利潤直接掩蓋了剩余價值[1]。由于與剩余價值有關的只有可變資本,而與利潤有關的是資本家所有預付資本的比例,正因為如此,剩余價值可轉化為利潤,剩余價值率可轉化為利潤率。在后期,利潤將被逐一的轉化為平均利潤,剩余價值將被轉化為生產價格,這一過程就讓利潤的起源和真正性質被完全掩蓋。
占有和消費不是資本家追求剩余價值的主要目的,追求資本的增值才是。通常情況下,資本家會將其無償占有的剩余價值分為收入消費和資本累積兩個部分。根據馬克思有關論述可知,剩余價值并并不是僅限于資本主義社會范圍,其包括了除原始社會之外的所有社會共有范疇。剩余價值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發(fā)展和滅亡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在歷史發(fā)展的進程中必然將一步步的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所代替。
我國從改革開放開始看,公有制經濟的發(fā)展就一直受到思想阻力的影響,至今也未完全將其消除,在深究其原因的過程中發(fā)現,誤讀資本論的剩余價值理論是主要原因之一。在沒有將這一理論進行正確理解和掌握之前,是難以全面順利的推進我國經濟體制深化改革的。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的“三個有利于”重要指導標準具有跨時代的意義,助力我們突破原有的計劃經濟體制,從而開創(chuàng)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道路。
第一,關于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馬克思曾在《資本論》的基礎上提出了首要事務就是將生產資料轉化為國家財產,在社會主義發(fā)展的目標中加入實現生產資料社會化和國家權力社會化兩項。徹底毀滅私有制并不代表這完全否定資本主義,而對資本主義表示否定的正確方式是在其基礎上實現生產勞動所有制,即將個人與集體進行統(tǒng)一。資本主義的剝削行為體現在現實中就是無償占有剩余價值,當前社會主義的消滅剝削還處于進行時,共產主義已經處于完成時。就前者進行時態(tài)而言,揭示了我國現階段正致力于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將嚴重的兩級分化和剝削進行消除,為共產主義的實現奠定堅實基礎。從某種角度可以將剩余價值理論視為建立制度理論的一塊基石。
第二,資本家在追求剩余價值的道路上表現出了驚人的不懈精神,而這就是資本主義社會具有驚人生產力的主要原因。關于剩余價值理論的實踐和運用,其在社會主義制度下表現出了很大的不同,具體說來就是其體現方式不是以剝削為主,而是依賴于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升,相比而言,這樣的方式讓產生的使用價值更好的滿足了社會發(fā)展的需要[2]。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發(fā)展還是取得了不錯的成就,在此過程中也探索出來有效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方式,就是找到適當的方式實現剩余價值,比如堅持建立并不斷完善多元化、國際化的市場經濟模式。
第三,馬克思剩余價值理論的核心是通過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再讓剩余勞動創(chuàng)造出剩余價值。所以人的勞動力在勞動過程中的是具有重要地位的,這也是尊重勞動者勞動成果的表現。蘊含在馬克思剩余價值理論中的“以人為本”的思想不僅僅適用于過去,也適用于當今社會。發(fā)展是整個社會永恒的主題,我國當下對社會發(fā)展的最高標準就是“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這也是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重要保障。馬克思剩余價值理論對當代社會發(fā)展的指導再一次證明了人和勞動是社會發(fā)展的根本。
總而言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多多少少在剩余價值理論中都有所蘊藏,其不僅是時代的產物,也是貫穿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fā)展規(guī)律的體現,同時具有超強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